书城亲子别让儿童伤在敏感期
10745200000008

第8章 0~2岁:家教从呱呱坠地开始,不让宝宝伤在起跑线上(3)

其实,爸爸妈妈大可不必太过担心。在这之前,宝宝的手部动作一点都不灵活,而现在不同了,当他发现自己可以把东西扔出去的时候,在他身边到处都是新奇而有趣的事情。小球被扔出去的时候会“咕噜噜”地滚起来;积木块被扔出去的时候会发出“砰砰”的声响;而纸片则是静悄悄地落到地上,一点也不会滚。所有这一切,在成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在宝宝眼里,却是非常新奇而有趣。在扔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当不同物件被扔出去的时候,它们的状态和声音是不一样的。

强强爱扔东西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大人千万不要拿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宝宝的这种行为,也不要过于阻止宝宝的行为,应该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事物的不同性质,让宝宝自己从实践中丰富知识和经验。

当然,对于成人来说,也不能任由宝宝如此这般为所欲为。我们可以给宝宝创造一个扔的环境,把易碎、易摔坏的物品放到宝宝拿不到、够不着的地方,可以给宝宝一些既能发出响声又不会轻易摔碎的玩具,如弹力球、软布球、内带铃铛的小球等。如果实在没有时间陪宝宝一起玩扔东西的游戏,还可以把宝宝放在软地垫上,让他们自己把玩具扔出去后,再爬着或走过去,自己把玩具捡回来。

总之,当宝宝了解了这一因果关系,扔的敏感期也会随之过去。而且随着宝宝能力的增加,他们的手也会越来越灵巧。

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不“打”不成器

不要误会,这里的不“打”不成器可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那个“不打不成器”。1岁左右的宝宝偶然会用拳头和牙齿跟大人或其他小朋友“打闹”,这是很多妈妈的烦恼,担心宝宝“打人”的行为在长大后会变得很暴力。宝宝出现攻击性的举动是正常表现,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

通常,宝宝9个月左右时,手部的功能分化会有一个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时的“打人”行为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这种行为会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这就好比我们学会了某种技能,很愿意去使用它一样。

强强1岁多时,有段时间竟然时不时地有“打人”的行为。刚开始只是以为宝宝嘴上说说罢了,可是后来几次,强强已经不再是嘴上说说,好多时候都会边说“打你”,小手边真的“啪”地一下朝你打过来,不是打在脸上,就是打在身上。有几次,还真是疼。

遇到这种情况,强强妈总是对强强说:“宝宝,妈妈爱你,你可以打别的东西,比如枕头、沙发,但是不要打人。”几次下来,强强还真是改了许多,有时忍不住打妈妈一下,然后马上改过来,转而去打旁边的东西几下。

不过,最近强强妈又发现了强强的这个迹象。当他和家人或邻居小朋友玩得高兴时,会突然扬起小手打人家的脸,严重时还会发出“叭叭”的响声,被打者甚至躲都躲不过。

从宝宝的举动,强强妈猜想可能是有人用语言逗过他,他试图用打人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满;也可能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试图用打人的方式来自卫;也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用打人的方式向对方做出挑衅。

总之,现在的强强似乎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里“名气很大”。

面对这么一个喜欢伸手打人的宝宝,强强妈是应该坚决制止他的打人行为呢?还是像强强爸爸那样,抓着他的小手打几下,让他知道被人打的感觉呢?现在,这件事几乎成了强强妈的一块心病了。

其实,从宝宝的角度来说,“打人”也是其成长阶段敏感期的一种正常表现。关于宝宝为什么会有“打人”这种行为,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让父母给予更多的关爱;也可能是想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我不想让他玩我的玩具”“我想和小朋友交朋友”;也有可能是宝宝的情绪太过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当宝宝过了1岁,他在语言发育方面的发展,会出现能够发出“哒哒哒”的,类似“打”的发音这么一个阶段,而且手部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拍打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的一个必经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给予了错误的引导,甚至是强化了这个动作,反而会变相地鼓励宝宝这种打人的行为。

所以,作为父母,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宝宝的“打人”行为视为一种“暴力”倾向,更不能因此而给宝宝贴上“打人”的标签。其实,很多宝宝所谓的“打”只是拍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打”,这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一种反应。想想看,在你面前,只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的宝宝,当他根本无法用语言正确传递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只能本能地通过“打”这种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明就里的父母往往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带有攻击意味的“打”。殊不知,父母在没有读懂宝宝内心的情况下,又没能给予真诚的理解与关怀,这只能让宝宝更加感觉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关怀。

这么看来,作为父母,一定要善于观察宝宝,引导他们把真实的想法表述出来,有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宝宝,是不是受委屈了?”“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或是“你有自己的想法,对吗?”往往就能在亲子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当然,为父为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毕竟好父母才能养育出真正的好宝宝。

3.行走的敏感期:宝宝第一步关系到人生的每一步在每个人的行走回忆录中,都会出现这么一个规律——从最初的要成人拉着手跳,独立行走,一点点地上下坡、爬楼梯,再到哪里不平就爱走哪里的执拗劲儿。当儿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件事情上,并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件事情时,我们知道,这就是儿童的敏感期。对于走,也如此。

让我们放慢镜头看看初学走路的宝宝会有怎样的行为。八九个月大的时候,他总是不停地想站起来,当你把他抱在腿上的时候,他会使劲地蹬着腿,起劲儿时,甚至还会把你的腿踩得很痛很痛。

也许,就在你为小家伙的腿为何有这么大的力气而疑惑的时候,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他已经渐渐地可以自己蹒跚着行走了。看着他乐此不疲的样子,你不再认为这个小不点儿是多么的滑稽,而生命的奇妙反倒让你多了几分异样的感受。没错,这个时候的宝宝就是根本不知道“累”,在他的字典里,仿佛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走”。

从宝宝出生那刻起,经历了从抬头、坐起,再到爬这么一个全过程。当宝宝第一次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出第一步时,他的身体就开始走向独立。此时,宝宝所处的任何环境都会在无形之中刺激着他、鼓励着他继续前进。尽管,宝宝们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单纯的走就是他全部的目标,他是在为了建立自己的存在而走,而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单纯的行为也促进了宝宝智能的发展。要知道,所有儿童的动作、行动都与正在进行的智能活动密不可分,缺少健康的动作,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智。

就这样,宝宝开始由一个不能自主的人,成长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能观察到宝宝对走的钟爱,尤其是刚刚学会走的宝宝。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一个深切的体验:宝宝总是充满热情地走着,而我们却疲惫不堪地跟着。相反,如果成人选择“替”宝宝行走——抱着宝宝走路,而不是让宝宝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去活动去探索,就会剥夺宝宝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的机会,也阻止了宝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独立的脚步。

不走平坦路,哪儿不平走哪儿

一般来说,多数宝宝在10个月到1岁期间开始学会走路,1岁半左右可以独自行走。不过,有的宝宝8个月左右就能独自站立,甚至开始扶物练习迈步;也有的宝宝相对晚些。对于这一结论,父母们也要牢牢记住,这一范围并非金科玉律,因为每个宝宝都有独特发展的时程表。但是,只要宝宝的各项发育指标正常,身体机能上也没有问题和疾病,行走得早晚快慢都是正常现象,爸爸妈妈大可不必为此着急;反之,如果不顾宝宝的具体情况,一意孤行地让他过早地学走路,对宝宝的腿部发育则非常有害,甚至还会导致骨骼发育畸形。

其实,很多时候,“成长”这个词,并非仅仅是对儿童而言的,而是更多地在针对成人。当我们知晓宝宝腿脚的力量还不足以支撑整个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还达不到练习迈步、行走的水平时,就不会过早地为宝宝迟迟不会站立、不能走路而揠苗助长或是杞人忧天,我们就已循着宝宝完整成长的秘密通道了,毫无疑问,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宝宝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发展,并最终获取一生的幸福与圆满。

童童妈和童童正一左一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上一秒钟还手舞足蹈的小童童,竟然又对路边的石头路沿发生了兴趣。看她上前迈了几步,又紧跟着走了下来,还时不时地昂起小脑袋,朝妈妈露出几许神秘的微笑,之后,又专心致志地重复这一动作。看着她奇怪的举止,童童妈也一时猜不出个所以然来。喊了她两声,又似乎跟个没事人一样,依旧我行我素。

实在没辙,童童妈只好随她,并耐心地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原来童童面前有一块不深不浅的小水坑。

童童妈怕女儿会把新买的鞋子和衣服弄脏,当即对童童说:“宝贝,让妈妈抱你过去吧。”可是,童童似乎对这样的“路障”非常感兴趣,说什么也不让童童妈抱。

最后,童童妈实在没辙了,既然童童的衣服和鞋子已经湿透了,童童妈就干脆不去管她吧。这下,童童可是兴奋得不得了,小脚在水洼里叭叽叭叽地踩来踩去,而且还拉着妈妈的手在水洼里使劲地蹦啊跳啊。

看到童童满足的笑容和可爱的样子,童童妈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过去一把将她从石沿上拉下来,或是严厉地呵斥她:“为什么不跟着妈妈快走?在那里干什么!”

对路上的水洼发生兴趣,这是许多宝宝成长道路上最平常不过的一个小细节,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走路是他们最大的兴趣爱好,哪儿坑坑洼洼、哪儿不好走,他们就偏偏往哪儿走,这更是他们最专注的“事业”。

对宝宝来说,在行走的敏感期,他们腿和脚的功能已经被唤醒,一个个就像观察家、探险家一样,强烈渴望用脚去探索,而歪歪扭扭、扭扭歪歪、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就是他们最拿手的“绝活”。如果这种时候,大人对他们说“我牵着”、“我扶着”、“我抱你”,那样只会给宝宝留下无限留恋地回望那些“水洼”的身影。

所以,在宝宝行走的敏感期,父母要仔细地观察儿童,根据儿童的需要,提供尽可能的行走空间。同时,父母也要放弃自己的走路节奏、生活节奏去配合宝宝,让宝宝在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总之,该松手时就松手,给儿童探索空间的自由,允许儿童自由走动,才是真正有利于宝宝学步和身心发展的养育方式。

爬上爬下,找的就是上上下下的感觉

当宝宝步入走的敏感期后,上下坡就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这是每个宝宝都要尝试的一份“工作”,当幼儿学会上下坡,他也就真正、完全地学会走路了。

对于刚刚学会行走的宝宝,还没有能力扶着栏杆爬楼梯,但是,当他遇到楼梯时,却会不由自主地立刻俯身去爬,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空间距离,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事实上,这正是宝宝天赋能力的杰出表现。

然而,很多时候,当父母看到宝宝的“惊人之举”时,往往会觉得宝宝用手摸地不卫生,而且这种行为也非常危险,于是,经常会大惊小怪地喊:

“宝贝,太危险了,不可以爬楼梯啊!”

童童1岁半时,常常会拿着自己的小鞋子站在屋子门口。这时童童妈就知道,她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了。

夏日傍晚,童童妈照旧带着宝宝去小区里遛一遛,与其说是童童妈带着她,还不如说是她领着童童妈遛一遛。

当童童看到好多小朋友都在一段路上玩游戏时,她也加入了。小区周边新修的拱形的路,先是徐徐的上坡路,然后是缓缓的下坡路。对童童来说,上坡比较容易,而下坡则略微有点难度。刚开始的时候,童童只是小心翼翼地在坡面中段练习,下坡时则有意识地慢慢控制自己的身体,童童妈稍稍一松手,她就会踉踉跄跄地向下冲去。就这样尝试多次后,童童下坡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而且也能自如地控制身体了。

有几次,童童妈发现,童童在坡上漫游的时候,嘴里还时不时地哼着调调;下坡时,就往坡下溜,甚至,有时还能突然来个急刹车,一下就停在阻挡她的小朋友前面。就这样上上下下,童童一直练了几十次。后来,天色已晚,童童硬是被妈妈生拉硬拽回去的。

过了半年,童童2岁多了。

一天,童童妈带她去商场购物,由于电梯坏了,童童妈只好爬楼梯,可是童童妈又拎了好多东西,就鼓励童童自己走。

刚走到楼梯边,童童妈见童童一动不动地盯着楼梯看,显得很胆小。童童妈想既然童童已经顺利地学会了坡上漫游,那么何不借此机会让她尝试一下爬楼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