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并不简单等同于互联网,如生态网、人际网、贸易网等,自古就存在。以多样的视角去理解网络,理解互联网,会看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风景!
凯文·凯利:
互联网时代的“达尔文”
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家在旧金山南部海滨小镇帕西菲卡。他的木屋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是坐禅静修的好地方。老顽童凯文·凯利的书房堆满了书籍和玩具,有用泡沫塑料搭的机器人,还有他养的巨型蜘蛛。
凯文·凯利20年前的著作《失控》曾是《黑客帝国》剧组的必读书,其影响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凯文·凯利的魅力在于:他不只是个思想家,更有诗人的情怀;他关注技术,却不被技术异化;尊重科学,却不陷入还原主义。
1999年,已是《失控》问世的第五个年头。在这一年,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风靡全球,而《失控》正是《黑客帝国》导演安迪·沃卓斯基要求主演基努·里维斯去读的三本书之一。也正是在这一年,凯文·凯利应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之邀,和其他未来学家聚到了一起,头脑风暴,畅想2054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以提供足够多的细节来拍摄电影。
好莱坞总是喜欢大场面——关乎全人类,关乎遥远未来,关乎我们对自身重新定义的大场面,并富有想象力地揭示各种超乎想象的可能性,而这类影片也格外卖座,仅《黑客帝国》的全球票房就超过16亿美元,尚且不论随后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所形成的更大影响。这也意味着,这些主题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心。
全球数以亿计的人能通过现代电影摄制、拷贝、播映等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传播技术去观看这些影片,并同时聚在网络上分享、评介、讨论。这也正是凯文·凯利“全球脑”的一个生动实例。用凯文·凯利的观点来看,全球70亿人,都将有可能随时随地实时接入互联网,这非常强大,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非同寻常之事。他用“全球脑”来称呼这一激动人心之事,并将互联网视为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伟大发明。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94年出版的《失控》,在20多年之后,仍然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失控》出版后,被译为中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多种文字,直到今天仍然名列美国亚马逊畅销书名单,并出现在其他全球诸多的推荐或者畅销排行榜里。
这与其说是凯文·凯利作为一个作者的成功,他得心应手地在技术和生命的主题之间穿梭,赋予冰冷的机械、技术以生命感的温暖,倒不如说是《失控》书中所展开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演,世界活生生地印证了凯文·凯利的许多洞见,也反过来推动更多人开始关注《失控》。
要知道,《失控》出版的那一年,全球互联网渗透率还不到0.4%,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才刚刚创立雅虎,亚马逊1995年才上线,谷歌和Facebook还要更晚才亮相历史舞台。今天被奉为互联网经典巨著的《失控》,其实是诞生在一个互联网面向全球普及刚刚起步的蛮荒时代。
凯文·凯利的家
在《失控》出版快20年后,我访问了凯文·凯利。对话就在他的居所里展开。
硅谷典型的办公环境是101高速旁那些窗明几净的办公楼,但凯文·凯利的居所并不像典型硅谷风格。凯文·凯利的居所位于旧金山南部海滨小镇帕西菲卡,青松翠柏掩映的木屋,常年缭绕在雾气里,一种强烈的生命感油然袭来。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远隔尘世、修身养性的隐士,但在美国,你完全可以想象在这屋子里藏着多少千奇百怪的创意或创新。
凯文·凯利在家办公,他居所的侧翼有一个和生活区隔离开的办公区。走进凯文·凯利的办公区,“全球脑”会立刻在你的眼前具象起来。这里排满了书,各类知识和智慧躲进纸张里,平静地躺在书架上,随时光荏苒而不改面貌,但一旦被凯文·凯利取出,再消化进他的大脑,就立刻与他既有的知识和智慧“连接”,生命力顷刻被激活,张扬着通过更大的网络连接去改变世界。
房间里堆满了各种玩具和模型。有一个泡沫塑料做的机器人比较显眼,这可被视作凯文·凯利思考主线的象征——人和机器,或者说生物和机器的冲突。
这里还有乐高,我敢肯定凯文·凯利一定创造了很多新奇的搭建方法,人的想象力通过技术得到一次物质的具化。而乐高的各个小模块看似不起眼,但当它们被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时,立刻会呈现出“相对类生命”的特征。不是吗?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为那些由小模块最后“连接”成的“大英雄”而拍手欢呼。不过,在凯文·凯利看来,更宏伟的呈现应该是“全球脑”,在他的桌上,就摆放着大脑的模型。
凯文·凯利甚至养了几只巨型蜘蛛,这些毛茸茸的家伙对我这位“不速之客”张牙舞爪,让我不禁感到几分寒意。老实讲,多数人对蜘蛛比较反感,道理很简单,蜘蛛的外形实在不太讨人喜欢。但也有不少互联网极客对蜘蛛偏爱有加,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蜘蛛长于织网。今天,当我们津津乐道搜索引擎工作的原理时,还会形象地把网络爬虫称为“网络蜘蛛”。
凯文·凯利就坐在这些知识、智慧、创意和想象之中,或者,用更确切的凯文·凯利自己的风格来描述,他正坐在生物和人造物之中。此时,他正在创作新书《酷工具》(Cool Tools)。
凯文·凯利理论
和《失控》及《科技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不太一样,《酷工具》更像一本有关实用工具的百科全书,书里提及的工具能够富有想象地解决你面临的实际问题,阅读对象可以从园丁到家庭主妇。的确,这本书包罗万象,正如其作者凯文·凯利的博学多识,它能够更直观地激发人们对改变和突破现实各种可能性的想象。也正因为如此,凯文·凯利将本书的副标题命名为“各种可能性的目录”。把互联网视为一种工具,释放人性,解放人性,最终让人更完美,带给我们更大的自由,这是凯文·凯利的一贯思想,并始终贯穿他所有的著作。
凯文·凯利谦和、热情,甚至有几分俏皮,他对亚洲和中国丝毫不陌生。在20岁时,他就辍学跑到亚洲游历,此后的七八年间,他远足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地,他的太太就是一位来自台湾的生物化学家。在凯文·凯利的官方主页上,列举了《失控》各类译本,第一本就是中文译本。(有意思的是,乔布斯早年也有过亚洲游历经历,并且始终坚持了禅修之路。也许亚洲文化中注重直观、注重想象的要素激发了这些西方来客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在拜访凯文·凯利之前,我又认真地通读了《失控》和《科技要什么》,还好我之前系统学过“进化论”(这可是理解凯文·凯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对把握这两本书的要旨也算得上得心应手。于是,我们俩的交谈非常惬意。
互联网发展宛如生命的进化
贯穿凯文·凯利思想的,从《失控》到《科技要什么》,都是一种广义的进化论思想。
进化论讨论的是生命的演进,这与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呢?
要理解这点,得先理解工业时代的造物特点。工业时代造物都是自上而下、等级化的,整个过程有目的、有预设、有中心,讲求的是因果关系。比如一个汽车工厂要造汽车,需要设计师先把汽车的原型设计出来,然后经过一道道层级管理的生产线,最终按照工厂经营管理者的意志和设想把汽车生产出来。
进化论则不然,没有预设的目的、没有神(当然更不可能有人)曾经拿着图纸把今天多样化的生命设计出来。生命的演化是自下而上的,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整个生命的进程看似有些盲目,任何可能性都可能出现,不在任何中心的控制之下。互联网的发展,更加契合生命进化的特点,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没有中央控制,创新总在边缘发生。
信息是万物的根本
我和凯文·凯利的讨论始于对信息的定义。在凯文·凯利看来,信息乃是万物的根本。这个观点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之后的柏拉图更是集大成者,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才是真实的,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的摹本。
在整个世界越来越高度数字化的今天,理解这个看似违背常识的观点其实并不费劲。比如,每天我身上的细胞都在更换,但组成我的信息结构是不变的。也许历经多年,我全身的细胞,或者更基本一些,我全身的原子都换了个遍,但细胞组合的信息规则却从来没有发生改变。我还是我,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发生改变。再比如音乐,我们辨识一首乐曲显然是因为该首乐曲音符组合的信息规则,而不是某一个具体乐器产生的声音。因此,信息要比原子更加真实和根本。
互联网的出现是必然
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个观点最早来自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既然信息是万物的根本,那么人是符号的动物也就不难理解。凯文·凯利肯定了我这个提法,并进一步回答了我关于语言、书写和印刷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
如果审视人类进化的主要部分,它总是组织和信息的重构,这也包括生命的历史。对人类而言,第一个最主要的重构就是发明了符号化的语言。语言的出现,让我们能够彼此交谈,并因此能审视自我的思想。因为有了语言,我们才发明了农业,建立了城市,创造了文明。
人类的第二个主要的重构就是学会了书写。即把语言转变为符号,以便被记录于纸张之上,从而形成记忆,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也因此拥有了集体记忆。此外,书写还让我们完成此前难以做到的复杂工作,比如数学——如果不凭借书写,我们将很难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这是个巨大的革命。在凯文·凯利看来,书写,以及随之而来的书本和印刷术,都是人类信息史上了不起的进步。
凯文·凯利认为,技术的发展存在一种不可避免的序列关系。他甚至大胆假设,如果真有地外文明的话,他们也会发明电,然后是电灯,以及汽车,最终也会发明互联网。围绕互联网出现的必然性,凯文·凯利谈到了三种进化的动力:
自我的选择、遗传因素和周围的世界。无论是生物的进化,还是人类的思想史,抑或互联网的发展,都是受这三种动力的驱动。比如说,我们个人的发展,就取决于我们的自由意志,取决于我们的创造力;也取决于我们对前人的继承;还取决于整个大环境。
人类有史以来的伟大发明
做了这么多的铺垫,我们终于要谈到互联网出现的意义。
先从生物进化上来看。生物与网络有什么联系呢?凯文·凯利认为,生命演化的阶段中,从单细胞演化为许多细胞组成的有机体这个阶段至关重要,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不同的细胞组合到一起后,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多细胞有机体其实本质上就是网络,由许多单细胞组成的网络。从空间的维度来看,正由于各种细胞有了不同的排列组合,互相连接而产生了新的价值,才推动了多样化生命形态的出现,于是才有了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兽和水里游的鱼。从时间的维度来审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进化,变异是随意的,并没有预设的目的,也没有自上而下的设计,因此进化并不是按因果链条的方式推进的,而是呈现相互影响的网络。这也和我们前面谈到的信息是万物的根本相呼应,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其实就是信息排列组合的可能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在凯文·凯利看来,人本来就是越来越社会化的,而正因为有了互联网,我们才逐渐成为“多细胞体”。互联网连接世间万物。人类正成为一种新的有机体,全球有机体。所以凯文·凯利认为,我们有理由会看到发明的爆发、创意的爆发,因为互联网让我们成为一种多细胞的有机体。
恰如没有预设目的、没有自上而下的设计、没有中央控制的生物进化一样,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的,在互联网里没有一个中央控制的存在,创新都发生在边缘,这就是“失控”的要义所在。
在我看来,凯文·凯利这个洞见非常深刻。人类历史上有诸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进步,但互联网的崛起更为伟大。即便是最近的工业革命,也不过是在用机械延伸人的肢体,而互联网延伸的则是人的大脑,是符号、是信息,当这一切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时,让信息的排列组合具有无穷多的多样性组合的可能性。这也就是凯文·凯利所宣称的“全球脑”。
技术的生命特征
理解了以上观点,就可以揭晓凯文·凯利为什么说技术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了。就像人的身体,人的嘴和耳朵本身都没有生命,但各个身体器官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生命系统。
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人造物,无论是常规意义上的技术,还是法律、文化、制度等,都被统称为“技术元素”。这些人造物连接起来呈现网络,也表现出生命般的进化形态,它可以自发生、向前演进、呈现多样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且游离于我们的控制之外,这即是所谓的“失控”。这和工业时代讲求有预设目的、自上而下的设计,讲求中央控制的形式,是大异其趣的。
在访谈快要结束时,凯文·凯利倒反过来问了我好几个问题,并坦诚地表示,很感谢我真正读过他的书才来跟他访谈!真遗憾没有带上纸质版的《失控》,我拿着一本电子版的《失控》和凯文·凯利合影,并请他在我早年从旧书摊上花费3.5元买的《科技要什么》上签名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