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血名将·霍去病
10735900000005

第5章 长安少年行(3)

到得卫府,见着卫伉,问明卫青所在,即往卫府会客厅走去。

此时,厅中除卫青外,尚有三人,一名青衫打扮、面容瘦削的中年人坐于卫青下首,另一名颧骨高耸、身着金盔、高大雄壮的人则坐于卫青左侧,紧挨着他的还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卫青见到霍去病,哈哈一笑道:“去病,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指着下首中年人说:“这是张骞叔叔。”再指着左侧汉子道:“这是我的先锋将苏建,那是苏将军的孩子苏武。”

霍去病拱了拱手,见苏武与自己年龄相仿,过去和苏武坐在一起。

“常听说霍去病英俊非凡,今天一见,果然仪表堂堂,是个人才啊!比我家小儿强多了。”苏建赞道。

“苏将军过谦了,去病这小子也就会些功夫,要说到吃苦耐劳、文辞曲赋,可比苏武差得远了。”

“哪里哪里。话归正题,我觉得我们骁骑营……”

霍去病一直想问卫青这次会战战果如何,但见大家聊得热闹,一直没找到机会。忍了半天,见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才转向卫青:“舅舅,你快说说,这次出征匈奴,结果怎么样?”

“哈哈,你舅舅出手,焉能不胜。”苏建接口道,“我们从高阙出发,一路穷追猛打,最后越过黄河,翻过阴山,向匈奴人发起强攻。匈奴右贤王刚和我们接仗,就被打得大败而去,我们则紧紧尾随。”

“追上了吗?”霍去病赶紧问,苏武也是听得一脸神往。

“那还用说,我们发现右贤王的主力后,立即备夜前行,直扑右贤王大营。我们赶到时,那家伙还在怀抱美人喝酒呢。等听到营地里混乱不堪的叫嚷声、马嘶声时,他才知道我们到了。可那会他哪来得及整顿兵马啊,匈奴大营整个乱成了一锅粥。此时,我们那是万矢齐发,匈奴营地的帐篷与地面上,都插满了箭矢。几阵箭矢过后,我们发起冲锋。右贤王慌乱之中,只带着几百名骑兵突围出去,剩下满地的匈奴人尸首。”

“只是可惜,让右贤王跑了。”卫青拍桌叹道。

“大将军不用自责,右贤王毕竟部属众多,要护着他离开,我们很难堵截得住。”

“舅舅,如果我对上匈奴人,我也要像你一样发起奇袭,在他们不知就里的情况下一举歼灭之。”

“嗯,去病,想法非常好。但在这之前,你得对匈奴人和匈奴军事有个详细了解。在座的张大人和苏将军都是此道行家,你多向他们请教吧。”

霍去病马上正襟危坐,瞄向张骞和苏建。苏武也是如此。

“张骞张大人常年出使西域,对匈奴的民俗风物尤其了解,先请他讲讲吧。”卫青道。

“好,那我就讲讲。”张骞开始侃侃而谈,“近些年匈奴兴起之后,控制了整个大漠南北。为了便于管理,他们将势力范围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别由左贤王、单于自己和右贤王负责。而左右贤王之下又分别设立了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匈奴语称‘贤’为‘屠耆’,左右屠耆王即左右贤王;另匈奴尚左,左屠耆王常以太子为之。从左右贤王到当户等部落,大的有几万人,小的也有几千人,而这二十四位高官,均立号‘万骑’,也就是都可统率万名以上的骑兵。匈奴人的大臣都是世袭的,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三姓在他们中是最显贵的。”

“那他们管辖的驻地都在哪儿呢?”霍去病问道。

“他们中号为左方王将的驻扎于东方,从上谷往东一直到秽貉、朝鲜,而号为右方王将的则居住在我们的西方,从上郡以西,一直到月氏、氐、羌这几个部族。单于本身直属部落活动的范围则在代郡到云中一带,他们各有分地,逐水草而居。”

“他们中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所率部落最大,左右骨都侯为辅政的要臣,从单于王庭到左右贤王以下各自设有左右奥健王、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且渠、左右呼知王之类的官职。”

“大臣中最尊贵的当数左贤王,接着是左谷蠡王,再是右贤王、右谷蠡王,号为‘四角’,再往下是辅相的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这是‘六角’,这十王都是单于的子弟,除左贤王常为太子外,其余九王也有依次做单于的资格。”

“异姓大臣先是左右骨都侯,再是左右尸逐骨都侯,其余日逐、且渠、当户诸官号,各以权力高低、部众多少来决定大小。”

一番话说得霍去病和苏武头都大了,但张骞好像还没说完。

“单于姓挛鞮氏,其他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都是匈奴名族,常与单于子弟通婚。呼衍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主管断狱听讼、当决轻重。”

“除了这些王号和官号,还有其他昆邪王、休屠王、卢屠王、犁汗王、休旬王、瓯脱王、西祁王、古股奴王等。”

“此外,他们也有立投降的汉人为王的,如史降为天王,卢绾为东胡卢王。”

听到这几个汉人的名字,霍去病和苏武脸上都露出了鄙夷的神色。

“王侯的名称则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之侯等,地位怎样,我也不是很清楚。”

“匈奴人都是逐水草而居,跟我们固定在一个地方建好房子居住下来不一样。他们养的牲畜一般是马、牛、羊,还有骆驼、驴等。哪里有草让牲畜吃,他们就迁移到哪里,草光了再走。不走是不行的,因为任何一块草地都经不起成年累月的放牧,畜群就是他们的生命。”

霍去病心道:这样他们就没有一定的城市和村落喽。难怪圣上派舅舅出征,总是不告诉他要打哪里,只是让舅舅往北搜索匈奴人的踪迹就是了。

“匈奴人住的地方叫穹庐,是毡毛帐幕。这种房舍,要用木条作梁柱。但搭造穹庐用的木材并不多,很轻便,也容易搬运。这种穹庐都不大,一般五口之家就会显得比较拥挤。这种居住条件是我们汉人不习惯的。”

“他们的孩子长到能够骑羊的时候,父母就会给孩子一副小弓箭去射些小鸟小老鼠之类的动物,大一点时就开始试着射狐狸兔子,射到后当场就烤来吃。所以匈奴人大多都是骑射的高手,现在的伊稚斜单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匈奴人也祭祀祖先,每年祭拜三次。正月时诸长集合在单于的地方;五月时全族聚集到龙城,祭祀其祖先、天地和鬼神;到了秋天,又改到蹛林会合,主要是清点课校各部族的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另外,他们每天都会拜太阳和月亮。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俗。”

说到这里,张骞终于停了下来。

“去病,关于匈奴的情况,张大人已经给你说了,现在让苏将军再给你介绍下我们和匈奴的军事对比及战术对策吧。”

“去病洗耳恭听。”霍去病欠了欠身子道。

“好,我接着张大人的说说。匈奴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了剽悍善战、争强好胜的性格。他们从小练习骑射,成年后壮男尽数编入甲骑,平时从事畜牧生产,战时随军出征,攻战劫掠,有利则进,无利则退,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他们也没有笨重的后勤辎重,牛羊就是他们的会走的财产,又是军事和生活的补给,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善于长途奔袭作战的原因。”

“匈奴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他们的弓多木质,长度可达四尺,上面有华丽的装饰构件。他们的箭镞形质多样,有铜、铁、骨三种质地。匈奴刀剑多以铁制成,有背弧刃、弧背直刃、直背直刃等几种。”

“匈奴战术依靠骑兵机动战术和弓箭,多注意避免硬碰硬。他们常派出小股兵力骚扰别人,等别人追上后再向后撤,把对方引入埋伏,然后埋伏的骑兵突然冲出一阵乱射,再脱离接触。战略上喜欢把对方拖入绝地,磨得对方粮尽水绝,这样磨过几次对方也被消灭得差不多了,然后利用机动兵力突袭,再用优势兵力砍杀对方。我们以前多败于这种战术。”

“匈奴以特有的长途奔袭方式进犯中原,来势如疾风骤雨,退时如烟消云散,我们以前以防御为主,常会猝不及防,如果戍守边境的士卒太少,则无法击退匈奴的进犯,如果聚集重兵驻扎边境,不仅粮秣转输、补给困难,而且也没有那么多兵力可布满整个边境。近些年来,圣上决定主动出击,情况才有了些改变。”

“匈奴人有弱点吗?”霍去病问。

“哈哈,当然有,谁会没有弱点呢?匈奴人的弱点是抵抗能力不强,防御力较弱,经不起强力的冲击。如果我们的骑兵足够强大,加上我们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强弩、盾牌、铠甲等,匈奴人只有挨打的份。要知道我们的连发弩箭,大型的用车载,可连发数十发,小型的由单兵携带,可连发十数发,与单发弩箭配合在一起,对匈奴骑兵可是致命的。”

“嗯。”去病点了点头,“舅舅,要是给我一支铁骑,我会想办法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下,找到他们大本营,对他们进行痛击。他们以前的那些优势,要变成我们的优势。”

“去病,想法很好啊,但这一点我们都不能轻易做到,你行吗?后勤如何保障?”

“我一定行的。我不需要后勤,我要以战养战。”

“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哈哈。你真的很想打匈奴?”

“我做梦都想啊。前些日子看见匈奴人那个凶残劲,我到现在都还恨得牙痒痒的。”

“好,有机会我一定向圣上举荐你,等你能接近圣上时,出征的事你自己向圣上提吧,如果你真是青年才俊,圣上一定会答应的。”

霍去病大喜。

天子侍中

不日,大汉帝国的春射就要开始了。春射为汉武帝首创,即每年春天在校场比武,优胜者会有重赏,并被授予羽林郎之职。汉武帝的目的是希望培养出一批青年将领,助他完成平定四方的王朝大业。

此次春射,霍去病在卫青的推举下也有幸得以参加。同时参加春射的还有与霍去病比过武的李敢。

春射的规矩其实很简单:在校场上设有五条四百米长的跑道,每条跑道终点并列十个箭靶,参赛之人骑在马上疾驰,同时拉弓射箭,中靶最多者为胜。比赛以五人为一组,胜者进入下轮比试,如此进行淘汰,最后三名为最终的胜利者。

这种比赛需要巨大的臂力和精确的准度,没有三五年刻苦的练习是无法胜出的,加上同时要跃马奔跑,比赛难度更是难上加难,一般只有有过几年征战经验的骑兵才能胜任。而此次春射面向的是京城贵胄子弟,这些人平时多纨绔,参赛只是给皇上捧捧场而已,想要最后胜出的,还真没几个人。

比赛的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气氛很热闹,但在比赛中拿起弓箭就发抖、骑马跑到半路就跌下来的大有人在。弄得春射的评委卫青和公孙贺啼笑皆非。

到了中午,汉武帝刘彻在百官的簇拥下缓缓进场,场内众人起立跪拜行礼,山呼万岁,气氛热烈至顶点。

刘彻向校场挥了挥手,示意大家继续比赛,然后走上看台,坐到了卫青和公孙贺中间。

“两位卿家,有没有发现特别的人才?”刘彻问身边的卫青和公孙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