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0637900000008

第8章 孙子兵法(7)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1]之,越人[2]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注释】

[1]度:判断,推测。

[2]越人:越,指越国。当时孙武在吴国任职,吴国、越国两国经常交战,所以孙武拿越国说事。

【译文】

所以,能够预料和敌人作战的地点和时间,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作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地点和时间,那就会导致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在数十里之外,近的也相隔好几里呢。在我看来,越国虽然兵多,但对它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因此说:胜利是可以人为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战斗。

【解读】

本节讲知晓战地、战时的重要性。如在前面《形篇》中所举马陵之战。孙膑预测会在马陵作战,是知道作战地点;他又预测庞涓夜晚到达马陵,这是知道作战时间。秦国大夫杞子驻守在郑国,他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进行围歼。孟明视等率军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国,恰与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告敌情。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就回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着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蹇叔在大军出发前就知道秦军会在崤山遭遇袭击,可谓知“战地”者也。

故策[1]之而知得失之计,作[2]之而知动静之理,形[3]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4]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5]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注释】

[1]策:谋划。

[2]作:触动敌人,诱使敌人有所动作,从而掌握敌人的动作规律。

[3]形:察明、侦察敌人所处的地形。

[4]角:指通过小的战斗来试探敌人。

[5]深间:隐藏得很深的间谍。

【译文】

因此,要筹划计谋,分析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挑逗敌人,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敌人所处的地形,弄清地形对我方的利弊;试探性地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优劣。所以,伪装佯动,假象运用得极其巧妙、达到极致时,一点破绽也没有,可以让敌人看不出任何迹象。达到这种境地,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窥测我方的底细,智慧高超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方的办法。根据敌情变化,灵活地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把这种策略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莫名其妙、不能理解。人们都知道我方克敌制胜的方式,却不能知道我方是怎样灵活运用它们制胜的。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不一样,而是根据敌情灵活运用,变化无穷。

【解读】

本节论战争中侦察敌人虚实的方法,认为运用虚实的秘诀,在于以无形取胜。西汉初年,英布造反。皇帝刘邦召集将领们问道:“英布造反,对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把他活埋了,还能怎么办!”汝阴侯滕公召原楚国令尹问这事。令尹说:“他本来就当造反。”滕公说:“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反呢?”令尹说:“往年杀死彭越,前年杀死韩信,英布与他们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本身,所以造反了。”滕公把这些话告诉刘邦说:“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可以问他。”刘邦就召见了薛公。薛公回答说:“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了;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刘邦说:“什么是上策?”令尹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刘邦再问:“什么是中策?”令尹回答说:“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刘邦又问:“什么是下策?”令尹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刘邦说:“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令尹回答说:“选择下策。”刘邦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令尹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刘邦说:“说得好。”于是赐封薛公为千户侯。不久刘邦就调动军队,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英布。英布造反之初,对他的将领们说:“皇上老了,厌恶打仗了,一定不能够亲自带兵前来,派遣将领,将领们只害怕韩信、彭越,如今他们都死了,其余的将领没什么可怕的。”他没料到刘邦会亲征。形势果真如薛公预料的,英布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出逃,死在富陵。英布劫持了他所有的部队,渡过淮河攻打楚国。楚国调动军队和英布作战,楚国分兵三路,想采用相互救援的奇策。有人劝告楚将说:“英布擅长用兵打仗,百姓们一向畏惧他。况且兵法上说: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和敌人作战,一旦士卒危急,就会逃散。如今兵分三路,他们只要战败我们其中的一路军队,其余的就都跑了,

怎么能互相救援呢!”楚将不听忠告。英布果然打败其中一路军队,其他两路军队都四散逃跑了。英布的军队向西挺进,和刘邦的军队相遇。英布的军队非常精锐,刘邦就躲进庸城壁垒,坚守不出,见英布列阵一如项羽的军队,刘邦非常厌恶他。刘邦遥遥望见英布,就对他说:“何苦要造反呢?”英布说:“我想当皇帝!”刘邦大怒,骂他,随即两军大战。英布的军队战败逃走,渡过淮河,几次停下来交战,都不顺利,最后英布只得和一百多人逃到长江以南。英布原来和番阳县令通婚,因此,长沙哀王派人诱骗英布,谎称要与英布一同逃亡。英布相信他,就随他到了番阳,番阳人在兹乡百姓的民宅里杀死英布。薛公在刘邦面前对英布作了精准的分析,并断定英布要采取下策,可以说是“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夫兵形[1]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2]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3]。

【注释】

[1]兵形:指作战方式、作战规律。

[2]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3]月有死生:指月亮圆缺、盈亏的变化。

【译文】

作战的方式就像水一样,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设防严密、力量强大的地方,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则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策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就像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是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能够保持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永远长存,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也会有圆缺变化。

【解读】

本节论虚实之用,神妙莫测,要点在于因敌变化。北宋时期,西夏人经常侵犯宋朝边境。一次,西夏人又骚扰位于边境的渭州,渭州知州曹玮领兵出战,把敌人打败,对方丢下物资落荒而逃。曹玮得知他们走远后,就下令士兵把敌人丢下的牛羊赶回来,把其他的物资也抬回去。敌人逃了几十里后,听说曹玮贪图财物行动迟缓,队伍分散,就想返回偷袭。曹玮得到情报后,若无其事。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带着这些牲畜和物资,不便于行动,要不就丢下吧。”曹玮却对这些建议不予理会。直到走到一个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方,曹玮才命令停下来等待敌人。敌人快要逼近的时候,曹玮派人迎上去说:“你们远道而来,很是疲劳,我们不想乘人之危,请你们先休息,然后再决战。”敌人听后非常高兴,坐下来休息。过了好长时间,曹玮说:“休息好了,我们交战吧。”结果曹玮的部队毫不费力就把敌人打得大败。曹玮的部下对取胜如此容易都感到奇怪,曹玮说:“我军已经很疲乏,大家赶着牛羊抬着物资,敌人知道后要偷袭我们。他们本来走了很远,再回头来追赶,走的路更多,更疲惫。这时如果马上交战,他们虽然疲劳,但是士气十足。我让他们休息,是因为走远路的人一休息,就会腿脚肿痛麻木,站立不稳,根本无法作战。”曹玮很懂“兵无常势”的道理。

军争第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1],莫难于军争[2]。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注释】

[1]交和而舍:和,指和门,古代把军门称为和门。舍,驻扎。交和而舍,指两军对阵。

[2]军争:两军争利,争取先机。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主将接受君王命令,从召集军队,到与敌人对阵,没有比取得先机更难的了。争取先机最为困难的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成直路,要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所以,故意地迂回绕路,并对敌人加以利益的诱惑,这样就可以比敌人后出发,却能够先期到达战场,占领有利方位。能这么做,就是懂得以迂为直之计的人。

【解读】

本节论战斗的总方略,关键在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就一般而言,绕路远走,走的路多了,自然落后。抄近路走,可能早到目的地,占领先机,取得主动权。为了制胜,孙武叫人高瞻远瞩,不从眼前的形式上计较,而是从长远的实际中考量。要设计用小利引诱敌人,让敌人集中精力注意防御正面各个据点,却忽略偏僻处的戒备。这样,我军就可以乘隙而进,出发虽然在后,路虽然走得多,但是可以掌握有利地点,获得主动权和控制权。邓艾偷渡阴平取涪陵就是这样的例子。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三国后期,蜀汉大将军姜维有心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此时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姜维不但不能够取得胜利,反而白白消耗不少兵力。公元262年十月,姜维起兵再度攻魏,被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大败,损失严重。姜维只得退往沓中。此后,蜀军实力更加衰弱,再也无力主动出击,被迫转为防御态势。公元263年,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以切断姜维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夺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邓艾进至阴平,欲与诸葛绪合兵南下。诸葛绪不从,

领军东向靠拢钟会。钟会欲专军权,诬告诸葛绪畏敌不前,将其押回治罪,随即统领大军南下,被姜维阻于剑阁。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凭险据守,钟会屡攻剑阁不下,无计可施。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准备退兵。这时,邓艾向司马昭上书建议说: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现在我率兵从阴平道直取绵阳,姜维必然退守,钟会就可以长驱直进。如果姜维不退,我夺取绵阳以后,就可以出敌不意,奔袭成都,平定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