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
1059100000028

第28章 服务到位,做最受患者欢迎的人(1)

到位服务,没有“差不多”

谁都希望在职场中获得最快的发展。然而有的人工作了多年还在原地踏步,或者进步不大,又或者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但有的人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他人无法想象的机会和无法比拟的成就。人们不由深思:他们的差别是什么?

到位不到位,相差一百倍。特别是在几年来,医疗事故暴露得极为明显。从我们看到的多种报道中,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规律:只要发生这样的事故,就必然存在有关单位制度不严或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以及有关人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这样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

著名的培训专家吴甘霖先生就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次事故,他在自己的书中记录了下来。

当时,我还在海南当记者。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身体特别不舒服,老是口渴,人消瘦得厉害,总觉得特别疲惫。因为工作很忙,我就一直拖着没去医院,后来实在不行了,才在家人的催促下到海南省一家医院看病。

正巧赶上星期天,那个科室只有一个年轻医生在值班。

看着那位医生叼着烟、漫不经心地给人看病的样子,我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但也没别的选择,就想先看看吧。

他草草问了一下我的症状,就说:"估计你是工作累的,给你打两针高效葡萄糖吧。"

虽然我对他草率敷衍的态度有点不满,但是到医院当然得听医生的,所以就乖乖地去打葡萄糖。

谁知道第二天我的病不仅没好,反而更加严重了,甚至出现了休克的现象。家人一看慌了,立刻把我转入了另外一家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

这次给我诊断的是海南省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老院长一看我的症状,立即让我去验血糖,化验单一出来,上面居然是四个加号!

看完化验单,老医生告诉我:“你的胰腺出了问题,这病不能喝酒,千万要忌糖,记住了。”

我一听,脊背一阵发凉:“忌糖?可昨天医生还让我打了葡萄糖啊!”

老医生大吃一惊:“什么?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哪个糊涂虫给你打的葡萄糖?搞不好这是要出人命的啊!”

听了老医生的话,吴甘霖先生顿时一阵后怕,如果不是家人当机立断,把他送进了另外一家医院,如果继续还在那位年轻大夫手下治疗,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或许在那位年轻医生看来,自己是科班出身,看这样的病还不是手到擒来,光凭表面就完全可以判断出病人的病因了,哪里需要花大精力做什么检查。但他却没想到,症状相似,病因却可能完全不同。表面上看似乎只有一点偏差,但如果不仔细加以判别,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对症了,可以救人,错症了,就可能置人于死地。

而那些在医疗系统中最受尊重的人,永远是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位的人,而不是那些怀着“差不多”思想应付差事的人。

王忠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万颅之魂”之誉,200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们经常说,“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但王忠诚认为,自己不但不聪明,而且“比别人反应都慢”,这当然是自谦的说法,不过认真到位的工作精神是他不断突破医学禁区的重要法宝。

脑里包含着密如纱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支配人的醒觉、思维、语言、内脏功能和肢体活动,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中枢神经细胞极为脆弱,缺血缺氧5分钟就告死亡,而且不能再生。在直径不到一毫米的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于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无影灯下,王忠诚那双曾拯救过许多生命的手,小心翼翼地揭起一块颅骨。刹那间,一团粉白色颤悠悠搏动着的脑体显现在眼前。他端坐在手术台前的圆凳上,透过花镜和放大10倍的外科显微镜,给一位偏瘫患者进行小脑血管吻合术。

每一次手术前,王忠诚总是从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想到病人可能出什么情况、怎样预防或怎么挽救,尽量让手术达到理想的效果。他总是以最认真的态度面对每一次手术。

几十年来,王忠诚创造了令国内外同行叹服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豪情满怀地说:“现在,世界上能做的神经外科手术,我们国家都能做,而且手术技巧和质量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到位的精神对于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线的工作者,面临的是生命的考验,如果稍有疏忽,用“差不多”的思维工作,那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实人的智力差别不大,之所以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是否拥有认真到位的态度。在现实中,一些人即使是给患者开个药方之类的小事情,也总是丢三落四,或内容总存在一些很明显的幼稚错误。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就是“差不多”:炒菜的时候盐放多了,“没关系,差不多就行了”;装修房子时钉子钉歪了,“就这样吧,差不多就行了”;药方写的不够仔细,“差不多就行了”……我们似乎有着难以割舍的“差不多”情结,才使得数不清的“差不多”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差不多”意味着工作不到位,这是执行的大忌。如果医院的每一个员工都是“差不多”,当由上到下传达一项治疗任务,一个人差1%,下一个人又差1%,这样传下去,等到真正执行任务的人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恐怕这项治疗计划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原本可以很简单就治疗完成的病患,在这样的“差不多”思维下,如何能得到康复呢?

工作到位,在一个医疗组织发展和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一个能够将工作做到位,而且帮助组织将工作做到位的员工,自然也值得医院领导的高度器重。领导会另眼相看,然后给你安排更多的机会,只要你能保持长久到位的执行力,前景肯定是一片光明。

如果你想自己能取得超常的发展,就请摒弃“差不多”思想,把“工作到位”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行动指南。

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

在我们的医院的后勤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的人并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问题,无事必生非,他们是在破坏性地做。

——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他们永远在等待、拖延,什么都不想做。

——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他们是在没有目标地工作。

——10%的人没有对公司作出贡献,他们是“盲做”、“蛮做”,虽然也在工作,却是在进行负效劳动。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他们虽然努力,却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

——只有15%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绩效仍然不高,仍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工作质量。

我们执行工作的过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最简单、最高效的工作方法。许多员工做事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现上看来,他们也很努力、很敬业,结果却总是无法令人满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简称DIRFT)”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对于医院的后勤工作者来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更是一种服务到位的理念。

在很多人的工作经历中,也许都发生过工作越忙越乱,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故障,在一团忙乱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错误,结果是轻则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你还忙吗?当然忙!但希望是忙着创造价值,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只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带给自己和医院的麻烦,想一想出错后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这句话的分量。

当我们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时,许多人会反驳:“我很忙。”因为很忙,就可以马马虎虎地做事吗?其实,返工的浪费最冤枉。第一次没做好,再重新做时既不快,花费也不少。忙要为效率忙,而不是在忙中出错。

一天,会计小昕结完账后,才发现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相差20元,到底哪里出错了?小昕从月初的第一张记账凭证开始查找,可是每张凭证都没错,难道是记账时记错了?于是他又把明细账与凭证对了一遍,也没错!还有什么地方会出错呢?唉!会不会是凭证汇总时出了问题呢?于是小昕又一笔一笔地核对,最后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汇总时她把科目汇总错了。为了这20元,小昕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而且错误找出来了,账要改,报表也要改。

如果当初小昕认真一点、仔细一点,就不用再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当初仅仅是为了赶时间、讲效率而忙中出错的话,那么最终的结局早已事与愿违。此后,小昕抱定一个念头,不做则不做,做就把事情做对。

如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如果把错误扼杀在各种疏忽大意的意识中,那么我们会相对节约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多少金钱,真正仔细算一算,数字惊人呢!

可见,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特别是在医院的工作中,一次的错误往往就是对生命的重大威胁,而且更多的时候连补救的机会都不会给你。这种时候,我们更应该抱着把一步到位的思维时刻印在脑海中。

无论工作多忙,也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盲目地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从今天就开始培养这种一步到位的做事精神,第一次就把事情落实到位,相信你一定会因此收益颇丰的。

以病人为中心,理解病人

“以病人为中心,理解病人”,这是服务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做医生不难,但做好医生很难,而永远做个好医生更难。医生若要获得病人的信任,需要在理解病人的基础上,经过不懈努力,到位服务,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医生理解之后亲切的言语、准确轻柔的动作都会使病人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认为这是一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生。病人的信任,是对医生的肯定;失去这种信任,将是医生的悲哀。

某医院呼吸科门诊。

“主任,你就给我输几天液吧,这样好得快。”一位20多岁模样的小伙有些焦急地对杜建民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