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掌控术
1058900000008

第8章 受人青睐,左右逢源事事顺(1)

——让自己受欢迎的心理操纵术

人性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美国】威廉·詹姆斯

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受人青睐的人,总是能在世事中左右逢源,顺风顺水。而要想成为那些受人青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受人欢迎。其实,没有人是天生的社交明星,也没有人天生就惹人讨厌,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我们就能在社交中如鱼得水,成为一个最受欢迎的人。

善用敬语的人,谁见了都会喜欢

从心理学角度,每个人都有受人尊敬的欲望,这可以说是人的通性。你不妨这样自己体会一下:

假如你身边的同事想请你递一份文件给他,一种情况是他直接对你说:“把文件递给我。”另一种情况是他谦和地对你说:“麻烦您把文件递给我一下。”

相信,你一定会觉得第二种情况更舒服。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使用了敬语。

敬语是表现对话者对人事关系的态度的。因此,对接受者来说,可以根据对话者是否使用敬语,了解到对话人把自己置于什么地位。例如,科长想请新职员去喝酒,叫道:“你也来吧!”回答“好,去”会怎样呢?科长会认为新职员的缺点是不了解对上司应使用的语言,看低了自己,内心是不会平静的。这样一来,科长就会用另一种眼光看他。由于没有使用敬语,招致对方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微妙。

常常听到有人说:“近年来年轻人连敬语的使用方法都不知道,真可气。”这就是虽然本人没有恶意,但由于没有使用适当的、确切的敬语,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风波的明证。

与此相反,使用适当的敬语,接受和回答的人不仅能正常地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会提高评价,特别是对女职员来说,更是如此。想想看,与前述相同的场面,如果对于“你也来吧!”回答说:“多谢多谢,一定参加。”就会使人多少有些美感。心目中对上司抱着什么态度,从语言中可以大体看出来。那种语言的运用,可以协调上级与部下、年长与年轻之间的关系,使听的人感到甜美。听到那个妇女回答的上司和周围的人后,一定会想到“这个女人说出话来让人感觉很好”。因为那种语言会使人感觉到有教养,感情丰富,教育得好。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成为受欢迎的人,那么,从现在起,把那些引起他人好感的敬语填入自己的脑海。

当与他人相见的时候,不要忘记亲切地问候一声“您好!”或“早上好”,等等。当他人给予你帮助、支持或关照时,不要忘记有效的回应一声“谢谢”。当有求于他人时,不要忘记在言语中冠以“请”字。当自己失礼于亲友、邻里、同事或其他人的时候,不要忘记及时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打扰您了”,等等。

交际中,大多数人很难对别人产生影响力或号召力,多是由于他们总是忙着考虑自己、谈论自己、表现自己,而没有充分表现出对对方的尊敬。所以,当你与人谈话时,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要学会多尊敬对方,这样,你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最受欢迎的最会说话的人。

最后,为了更好地与人交流,我们还必须明确一下准确运用敬语的注意事项。

【心术小笺】

敬语是一个人身份修养的标志,敬语的使用有赖于日常家庭生活中父母等长辈的教导,但也与自身后天培养和加强有很大关系。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确切地使用敬语,不仅能使对方有被尊重的感觉,而且也会使对方对你的评价显著提升。

什么样的关系,拿捏什么样的距离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被冻得瑟瑟发抖,它们为了取暖,就紧紧地挤在一起,但是各自长长的尖刺很快就把对方刺痛了,于是就四散跑开了。

天寒地冻,寒冷使它们很快又聚集在了一起,但是当它们彼此靠近时,又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刺猬们如此三番五次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徘徊在寒冷和被刺痛两种痛苦之间。直到后来,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会刺伤对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刺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心理距离”即“孤独感”。

所谓“私人空间”,就是指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有办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例如,在拥挤的车厢或电梯内,你总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就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但是,当挤满了人而无法改变时,你就只能以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所以看上去神情木然。

还有一位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相关的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时,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多数人很快就默默地离开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就说明,人们不管走到哪里,“私人空间”的意识都永远存在。

交往中需要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是,最佳的距离具体是多少?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事实上,最佳距离的远近首先取决于你交往的对象是谁。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制定了一个人际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相对应的尺度,用四个区域来表示。

心理距离 空间距离亲密区 亲密区的距离在0~46厘米之间。这个区属于家庭成员、莫逆之交等最亲密的人。在这个区域内,两个人可以互相接触,能嗅到各自身上发出的气味,说话一般轻声细语。这个距离尤其适用对肌体的抚慰。两人一旦处于亲密区的距离,就会排斥第三者的加入。

熟人区 熟人区的距离分两个层次,一是46~60厘米,这是私人的空间距离。夫妻或情侣之间可以在这个距离中自由来往,如果别的女人试图和一个男人这样做,那这个男人的妻子必定大发雷霆。另一层次是60~120厘米,老同学、老同事、关系融洽的隔壁邻居之间的距离就属于这个距离。当我们向人吐露心机时,差不多总在这个距离内进行。这个区域的话题可以或多或少地涉及机密,而且统统是个人的、与双方有关的事宜。

社交区 社交区的距离为120~360厘米,也分两个层次:一是120~210厘米。如在办公室里,一起共事的人总是保持这个距离进行一般性交谈,分享与个人无关的信息。另一个层次是210~360厘米,如正式会谈时,人们一般都保持这个距离。这个距离内目光的接触比交谈更重要,没有目光的接触,交谈的一方会感到被排斥于外,也许会导致交谈中断。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交谈内容多半是事务性的,不含感情成分。

公共区 公共区的距离在360厘米以上,完全超出了可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的范围。演讲者与听众、非正式的场合以及人们之间极为生硬的交谈都保持这个距离。

但是,正如霍尔教授所说的,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像一个“气泡”,它紧紧地跟随着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扩大或缩小。假设在高峰时的公共汽车里,如果一个人坐在双人座上,即使他的身体几乎与另一个人的身体相触,旁边的那个人也是不会走开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公园、阅览室等地方,那人早就会自觉地起身离开了,从中可见一个人的个人空间是会变动的。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就会缩小到最低点。

同时,最佳距离的多少还与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关。比如,你如果与一位美国人交谈,距离不得小于60厘米,否则他会觉得你不友好;如果与一名阿拉伯人交谈,就要小于60厘米,否则他也会觉得你不友好,可能会出现他不断向你靠近以示友好而你则不断后退的有趣场面。究其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所致。

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样亲密关系的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与人保持的距离较远些;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

总之,在人际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最佳距离的道理,然后根据与对方关系的亲疏,合理地运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心术小笺】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由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讨人欢心的秘诀:热心倾听,适时附和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证明听者的态度对说者有着极大的影响。

实验者让学生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结果上课的教授照本宣科,不看学生,无强调,无手势;让学生积极投入——倾听,并且开始使用一些身体语言,比如适当的身体动作和眼睛的接触。结果教授的声调开始出现变化,并加入了必要的手势,课堂气氛生动起来。

不难发现,当学生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教授因得不到必要的反应而变得满不在乎起来。当学生改变态度,用心去倾听时,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告诉教授:你的课讲得好,我们愿意听。这就是无声的赞美,并且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可见,倾听时加入必要的附和,是非常有必要的。行动胜于语言。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显示出激情、赞美的信息,可增强、减弱或躲避、拒绝信息的传递。

精于倾听的人,是不会做一部没有生气的录音机的,他会以一种积极投入的状态,向说话者传递“你的话我很喜欢听”的信息。他们会适当地使用眼神交流,进而增强听的效果。这种眼神是专注的,而不是游移不定的;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发自灵魂深处的眼神是动人心魄的。同时,他们也会做一些必要的“小动作”。例如,身体向对方稍微前倾,表示你对说者的尊敬;正向对方而坐,表明“我们是平等的”,这可使职位低者感到亲切,使职位高者感到轻松。

不过,倾听并不意味着默默不语,除了做一些必要的肢体语言外,还得动一动自己的嘴。恰当的附和不但表示了你对说者观点的赞赏,而且还对他暗含鼓励之意。

当你对他的话表示赞同时,你可以说:

“你说得太好了!”

“非常正确!”

“这确实让人生气!”

这些简洁的附和语言能让说话者为想释放的情感找到了载体,更表明了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当然,听者还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语句将说者想传达的中心话题归纳一下,能够使说者的思想得以凸显和升华,同时也能提高听者的位置。

作为听者,我们还可以向说话者提一些问题。这些提问既能表明你对说者话题的关注,又能使说者更愿意说出得意之言,也更愿意与你进一步交流。

不仅如此,附和地倾听本身还是一种赞美。它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有助于克服彼此之间判断上的倾向性,有利于改善交往关系。在入神的倾听别人谈话时,你已经把你的心呈现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了你的真诚。我们去倾听别人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幸福、痛苦与欢乐的时候,使我们能够把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看得更清楚。而这些结论再通过我们有效的附和来传达到对方心里,这才能算是一次完美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