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掌控术
1058900000022

第22章 四两拨千斤,让对方只能答“yes”(1)

——有力说服他人的心理操纵术

有说服力的人,他会获得一切。没有说服力的人,拥有的也会丧失干净。

——拿破仑杨庭

生活中,我们常会面临需要攻心的境地:如何说服面试官聘用自己?如何说服顾客买自己的产品?如何说服老板为自己加薪?如何说服女友嫁给自己?如何说服他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懂得说服他人的心理操纵术,便掌握了四两拨千斤的说服技巧,你无须做出任何让步即可成功。

“以众敌寡”,逐渐将对方同化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曾写过这么一段文字: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个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人们都喊着……

上文所描述的其实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也都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例如,大街上有两个人吵架,本没有什么大事,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导致交通堵塞。在超市的特价商品区,一大群家庭主妇争先恐后地抢购一些她们未必需要而价格也未必实惠的商品……

为什么会产生从众行为呢?这是因为,群体成员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就会感到有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也只有与众人保持一致,才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即使错了,也会因为“大家都这样”而感到安慰。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可以恰到好处地应用从众心理,其实它可以成为一种十分有利的武器,帮助我们起到同化对方的作用,让对方在寡不敌众的劣势下,不得不妥协,而加入到群体之中来。

从众心理对人们的行为的影响已被商家意识到,并灵活应用到了各种销售战略上。例如,一家卖烤鸭的连锁店,在分店开张时,就会雇用一大群人,围在店门口,制造人气,吸引顾客。再如,向年轻人推销MP4时,就先雇用一些学生,让他们随时随地携带着,并装出一副自得其乐、陶醉万分的样子。这种故意烘托出的氛围对其他学生,也就是潜在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诱惑:这么多人都有,而且这么享受,自己也要去买个MP4。

利用从众心理可以帮助我们集聚众人、增加人气,也可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时,对个别人起协调作用,使之与集体保持一致,可概括为:以众敌寡,逐渐同化。例如,与其用说教的方法强迫孩子读书,不如让他和喜欢读书的孩子在一起。虽然刚开始时,他会觉得别扭,不大合群,但久而久之就会被同化,变得喜欢读书。再如,如果想让那些不喜欢发言的职工在会议中开口说话,就可以让一些“引导人”先发言,从众心理会使那些不爱发言的人也不由得采取了“同调行动”,踊跃发言。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会对人们形成很大影响,给少数派的人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其心理立场发生动摇,最终放弃自己的主张而被别人同化。有时,我们为了获得这样的效果,则需要制造一种以众敌寡的压倒式局面和氛围,使对方就范。

【心术小笺】

从众行为,通俗地说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要劝服一个人遵从自己的意见,可以采取以众敌寡,逐渐同化的方法。一个人唇焦舌干地苦苦相劝,可能并不能达到说服的效果,而让多个人轮流去劝说,就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使其被同化。

点到对方切身利益,直接将他说服

自私作为人的天性之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强弱不同而已。根据这一点,我们说服别人就可以像“打蛇打七寸”那样,通过抓住对方切身利益的得失,直接将其说服。

春风剧场门前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太太摆着一个小摊,卖瓜子、花生之类的小食品。某日,市里要检查卫生,剧场管理员小王要老太婆回避一下,说:“老太太,快把摊子挪走,今天这里不许卖东西。”“往天许卖,今天又不许卖,世道又变了吗?”“世道没有变,检查团要来了。”“检查团来了就不许卖东西?检查团来了还许不许吃饭?”“检查团来了,地皮不干净要罚款的。”小王加重了语气。“地皮不干净关我屁事,他肥肉吃多了拉稀屎,能去罚卖肉的款么?”小王无言以对,悻悻而退。管理自行车的老刘师傅随后走了过来,说道:“老嫂子,你这么一把年纪,没早没晚的,又能挣几个钱呢?检查团来了,真要罚你一笔,你还能打场官司不成?再说,检查团不会天天来,饭可是要天天吃,生意可是要天天做的。”“嗯!姜还是老的辣。好,我走,我走。”老太婆边说边笑地把摊子挪走了。

管理员小王之所以劝阻不成反讨没趣,就因为他只是一味地讲抽象的大道理,却没有站在老太太的角度上耐心地帮助她分析利弊。而老刘师傅就懂得这一点,他从老太太的切身利益出发,向她指出了只考虑眼前的小利而不顾长远利益的不良后果,使她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固执行为的不明智,于是心服口服地接受了规劝。

巴西球王贝利,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踢球的天赋,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一次,小贝利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赛后,伙伴们都精疲力竭,有几位小球员点上了香烟,说是能解除疲劳。小贝利见状,也要了一支。他得意地抽着烟,看着淡淡的烟雾从嘴里喷出来,觉得自己很潇洒、很前卫。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前来看望他的父亲撞见。晚上,贝利的父亲坐在椅子上问她:“你今天抽烟了?”

“抽了。”小贝利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但是,父亲并没有这样做。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地走了好半天,这才开口说话:“孩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赋,如果你勤学苦练,将来或许会有点儿出息。但是,你应该明白足球运动的前提是你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今天你抽烟了。也许你会说,我只是第一次,我只抽了一根,以后不再抽了。但你应该明白,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次你都会想:仅仅一根,不会有什么关系的。但天长日久,你会渐渐上瘾,你的身体就会不如从前,而你最喜欢的足球可能因此渐渐地离你远去。”

父亲顿了顿,接着说:“作为父亲,我有责任教育你向好的方向努力,也有责任制止你的不良行为。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努力,还是向坏的方向滑去,主要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说到这里,父亲问贝利:“你是愿意在烟雾中损坏身体,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足球运动员呢?你已经懂事了,自己做出选择吧!”

说着,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递给贝利,并说道:“如果不愿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烟的话,这些钱就作为你抽烟的费用吧!”说完,父亲走了出去。

小贝利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仔细回味着父亲那深沉而又恳切的话语,不由得掩面而泣,过了一会,他止住了哭,拿起钞票,来到父亲的面前:“爸爸,我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

从此,贝利训练更加刻苦。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代球王。至今,贝利仍旧不抽烟。

父亲对贝利的说服之所以立竿见影,就是因为他抓住了贝利的切身利益,即贝利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球员,这就需要有好的身体作为保障,而抽烟是在损害他的身体,当然也会像连锁反应一样影响到他的梦想。试想,谁会愿意为了做有害身体的事情而牺牲自己的梦想呢?估计连傻瓜都不会愿意。

一个人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自己有关的利益,因为人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虽不能说得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样夸张,但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各种与己有关的利益。所以,当你想要劝说某人时,应当告诉他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则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后果,相信他不会不为所动。

【心术小笺】

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我们点到对方的切身利益,就会使对方心弦受到颤动,促使他深入思考切身利益,然后放弃自己消极的、错误的或反对的行动、观点,从而达到我们说服的目的。这种方法在说服他人的诸多方法中,属于比较直接的一种,其关键在于要事先抓准与被说服对象切身相关的利益,即事先要对其利弊权衡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