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3岁之前女孩一定要养成的61个好习惯
10519000000002

第2章 思维习惯(1)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习惯,思维习惯决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好的思维习惯让我们做起事来更有效率,而坏的习惯却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女孩们的心思更为缜密,情感更为丰富,如果一旦陷入思维习惯的罗网之中,便不易自拔。最糟糕的是,有些女孩又不知自己的一些毛病都是“坏习惯”造成的。长期沉溺于“坏的思维习惯”中,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女孩们一定要戒除不良的思维习惯,重塑一个崭新的自我!

订一个适合的目标,做一个务实的女孩

——养成脚踏实地的思维习惯

罗斯福总统夫人在本宁顿学院读书的时候,打算在电信业找一份工作,以补助生活。他的父亲为她引见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当时担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

将军热情的接待了她,并认真地问:“你想做哪一份工作?”

她回答说:“随便吧。”

将军神情严肃地对她说:“没有任何一类工作叫‘随便’的。”

片刻之后,将军目光逼人,以长辈的口吻提醒她说:“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好比在黑暗中远征。人生要有一生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月的目标,一周的目标,一天的目标。这些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才能使目标更明确。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的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意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走完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的时候,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目标。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目标明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不能无限期的拖延,这样的目标才容易实现。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相同,天赋资质也有差异,制订目标就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制订好了目标,如何实现它呢?先看看日本着名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的故事吧。

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当记者每次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时,山田本一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凭智慧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人们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还在其次,因而对山田本一“凭智慧取胜”的回答,许多人疑而不信,总觉得他是在招摇夸张,故弄玄虚。然而十年后,人们终于从山田本一的自传中,验证了“凭智慧取胜”确实是他获得成功的经验所在。

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将比赛的路线仔细的勘察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公寓……这样一直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而轻松的跑完。起初,我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把目标一下子定在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就觉得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最后的胜利和成功总是由小的目标铺垫而成的。每天都有一个小目标,并脚踏实地的按时完成它,就是向遥远的大目标前进了一步。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三千二百万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三千二百万次。

每个人都希望梦想成真,实现理想,胜利和成功却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放弃努力。其实,我们不必想以后的事,一年、甚至一月之后的事,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然后脚踏实地,努力去完成,就像那只钟一样,每秒“滴答”摆一下,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都追求憧憬的梦想,可是这些梦想又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于是我们会丧失信心和热情,直到放弃努力。可是,女孩们,你是否想过,总有一天,你会在每天不知不觉的努力中发觉自己已慢慢地靠近成功的彼岸。不要让你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三心二意,朝三暮四都是不可取的。

做一个务实的女孩,脚踏实地的专心做一件事,把你一生需要做的事想像成玻璃瓶里存放着的无数颗珍珠,每天你只需要拿出一颗珍珠,令人满意地完成珍珠指定的任务,然后将珍珠串在一条绳子上。一旦你把一颗珍珠串好在绳子上了,就不要再去想它,继续取出下一颗,周而复始,当玻璃瓶里的珍珠越来越少,串在绳子上的越来越多时,你的目标就快实现了。

敢于提问的人才是勇敢者

——纠正把问题留给自己的思维习惯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一天,先生又教了一段课文。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能背了。可是,书里说的什么意思,他还有些不明白。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也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就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必一定自己一个人扛着。俗话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勇于向他人请教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这样更容易解决自己难以解答的难题。

荀子在《劝学》中就说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擅长水性,却能渡过江河。聪明的人生性与别人无异,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这就是一种善于借助外部力量的大智慧。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

“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在学校里,很多孩子不爱问老师问题,尤其是女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孩子是“怕”老师,有的孩子是怕问错了问题被同学或老师嘲笑,或者是曾经遭受过这方面的挫折,长时间难以消除恐惧的心理阴影,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恐惧回答问题、恐惧提问问题的症状,宁愿把所有的难题都留给自己,也不愿意请教老师或同学。消除这一症结的方法就是靠培养自信心和勇气,纠正把问题留给自己的思维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向人请教,敢于提问。

帮助孩子树立“不耻下问”的精神,让孩子明白:学问、学问,就是要问。从而养成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提问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自己一个人摸索了老半天才能搞懂的新软件使用方法,不如直接去请教熟练掌握了这方面技能的老师、同学,也许几分钟就能搞懂,自己节省了不少的时间。敢于提问、敢于向人请教,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生产计算机的公司领导也许并不会计算机,但是他们会把工作交给懂得这方面技术的人去做。如果想在人生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那就应该进行提问问题的训练。

敢于提问,意味着少走弯路,就能更快、更好、更积极地解决问题。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传播越来越快捷,组织的结构越来越庞大,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靠个人单枪匹马独闯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成功就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闷头苦干。换句话说,就是要调动外界的一切能为我所用的资源,从而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迅速达到我们的预定目标。比尔·盖茨说:“一个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企业家,应该说是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人也是一个聪明的人。

把想法大声说出来

——远离毫无主见的思维习惯

这是一段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与学生间的激烈对话:

“就凭你这个实验方案,我马上就可以指出不下10个错误。”

“这只能表明这个方案不成熟,要是你接受我成为你的学生,我自己可以把这个方案改得完美。”

“你想要我指导一个反对我的理论的研究生吧?”

“我是这样想的。”学生说道。

这个学生就是中国姑娘彭丹,她获得了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但是她却在参加面试时同导师阿加尔教授激烈地辩论起来。教授很生气,整个走廊都能听到他们的争吵声。

事后,彭丹说:“我想牛津大学不会录取我了。”

但是,没想到,秘书在宣布录取名单时却读到了彭丹。

阿加尔教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她说:“你看,我的孩子,我们吵了两个小时,但我还是决定要你。因为,我要你尽情地在我的支持下反对我的理论,如果事实证明你是错的,我将十分高兴。如果你是对的,我将更加高兴。我希望到我去世时,你能成为比我更好的心理学家。”

当我们处于弱势时,能像彭丹这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摆脱他人的约束,挑战强势或权威是最难得的品质。戴高乐将军也碰到过这样的勇敢者。

1965年,法国巴黎的学生、市民走上街头,要求当时任总统的戴高乐下台。戴高乐无计可施,难息民怨,于是来到德国的巴登。法军驻德司令部设在这里。戴高乐要求驻德法军司令带兵回到巴黎平息民变。但戴高乐的两次要求都遭到那位驻德法军司令的拒绝,他还劝说戴高乐放弃这个命令。后来戴高乐非常感谢那位司令,称颂那位司令勇敢地拒绝执行他的命令。他还写信给那位司令的妻子,说这是上帝在他无能为力时让他来到巴登,又是上帝让他碰到那位司令。不然,他就可能是历史的罪人了。

驻德法军的司令,敢于拒绝执行当时作为法国总统的戴高乐的有违民意、有违民主原则和精神的命令,难能可贵,值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