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小品入门学习指南
10499700000001

第1章 概述(1)

小品的概念

广义的小品包含很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有代表的是喜剧小品。什么是小品?其原来的意义应与演员的训练有关,而回顾一下小品(而今意义的小品)的出现便发现它却是由东北的曲艺演化来的,而“拉场戏”或许更像其至亲。它有着东北的野趣,带有下层人民所喜爱的喜剧成分。在相声整体滑坡的形势下,人们便把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艺人们推出来,他们受人喜爱的艺术表现便被戴上了“小品”的帽子,是否合适不管,却也先戴上再说。

拉场戏,属东北地方剧种,是二人转的分支艺术,俗称“小落子”。多由一男一女说唱演出,习惯上也称二人转。由于更具有戏曲艺术特色,故称拉场戏。

拉场戏俗名拉场玩意儿、蹦蹦戏。又叫秧歌戏、人物戏和东北地方戏,它是用二人转曲调演唱的民间小戏。拉场戏传统剧目有四五十出,有的来自二人转;有的来自莲花落或十不闲;有的来自民歌、小曲;还有的是从评剧、梆子中移植来的。曲调有板腔全和曲联体两种。前者如《罗裙记》、《回杯记》;后者如《寒江关》、《二大妈探病》等。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三省编演了许多新拉场戏,如《光荣灯》、《全家光荣》、《父女进城》、《新拜年》、《表兄弟》、《要家当》、《新婆媳》、《闹碾房》、《三张彩礼单》、《红杏花开》,等等。拉场戏和中国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在艺术手法上是写意的。人物上场可以自报家门,民间、环境等都可以随着剧中人物的唱词来变换。如《冯奎卖妻》中从冯家湾到卖人时一路景物都是通过人物的唱词介绍出来的。拉场戏的种类,从题材内容上划分,有正剧(如《杀江》,故事同京剧《打渔杀家》)、悲剧(旧称“苦戏”,如《冯奎卖妻》)、喜剧(如《拣棉花》、《小护青员》)和闹剧(如《双拐》)。从表演上划分,主要有唱功、歌舞小戏两大类。前者都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作品以感人肺腑的唱段取胜,唱词是民间抒情诗。后者一般都没有复杂的情节,甚至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类似小演唱,如《光荣灯》。拉场戏与其他民间小戏一样,先是从“两小戏”(小旦、小丑)发展成“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后来也出现了其他行当,像老生(如《杀江》中的肖恩)、老旦(如《三贤》中的婆婆)、武旦(如《寒江关》中的樊梨花)、武丑(如《燕青卖线》中的时迁)、花脸(如《包公赔情》中的包拯),等等。

小品的起源

一、小品的历史

小品的历史并不长,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的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尤以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着名,这其中,只有赵本山继承了地方语言艺术的正宗,同时也颇具脱口秀巨星的潜质,其他明星都有些过于专业表演了。赵本山的成功跟他来自民间的背景有关系,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鲜活的生活语言,它的艺术气质是跟话剧绝对对立的,它的语言气质也是跟话剧截然相反的。

喜剧小品从戏剧教学的一种方式到呈现在舞台上,已形成了它特有的模式,似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定论,认为它就是在搞笑。事实上,它抓住的是生活中心灵的碰撞,歌颂生活的真、善、美,批评假、恶、丑,给人以人生回味。

二、马季成为小品鼻祖

20世纪80年代,世风忽然崇尚起“大”来,商店企业招牌越来越大。产品广告牌子越来越大,造势宣传口气越来越大,退休老太太开个杂货铺,也要起个什么“有限公司”之类大得唬人的名号。环球公司、跨国集团……更是比比皆是。贪大求洋、华而不实、表里不一、追求时髦成为一种流行病。其实这都是面对开放的市场无所适从的愚昧落后的表现,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充斥泛滥,不正当促销手段的亮相登场,坑害蒙骗顾客,各种丑态恶行、危害自不必说,人们对此早已深恶痛绝。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准备了一台晚会,在此之前虽然也搞过类似的晚会,但由于主题不突出,没有特色,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深。1983年的春节晚会之所以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且成为吉尼斯认可的“连续举办时间最长的晚会”,是与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至后来成为全国性的综合晚会的模式)分不开的,其突出的形式就是小品正式出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而小品《一个推销员》以轻松的心态、调侃的语言、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在漫不经心的幽默之中对这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讽喻、嘲弄、揭露和批判,自然会使观众在忍俊不禁之中会心地怡然大笑。

小品《一个推销员》由相声大家马季创作并演出,直至今天仍有人在为这部作品属小品还是相声而争论不休。但在大多数人看来,《一个推销员》应该属于小品。因为:首先,相声中虽有“化妆相声”这一种类,但在正式表演前,演员都要有个“垫话”或“垫场”的,介绍节目的内容,然后进行演出;而小品则直接进入情节。其次,《一个推销员》是一个人表演,如果是单口相声,那么演员只作为讲述者而不直接参与其中扮演角色,如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中,就没有一个是说他自己的。另外,我们从黄宏的小品《泄密》中也看得到,黄宏扮演的是某部队的机要秘书,是直接扮演一个角色,这与《一个推销员》别无二致。把《一个推销员》定为相声,一个主要原因是其中动用了一些相声的技巧如“贯口”,另外,多少也是因为马季是位相声大家,又从不从事小品的创作或表演,所以给人们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哦,马季在说相声。

马季先生在这个小品中扮演的是一名香烟推销员,他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宇宙牌”香烟的生意经,先褒后贬,寓贬于褒,不时地对其进行自我否定和亵渎。从“滚驴粪蛋儿的蜣螂虫牌”、“长生不老的蟠桃牌”到“不爱红妆爱香烟的美女牌”,“直至WC系列产品和有奖销售措施”,集中来了个丑态大暴露。其“包袱”的形成、笑料的来源也正是在于对这种丑态的公开揭露。

值得一提的是,夸张手法的合理运用也是本作品的一个特点,它使讽刺的力度和主观批判色彩更加强烈,使矛盾的不协调更加尖锐和突出,表演时唐山口音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喜剧性的刺激力度,收到了令人捧腹的艺术效果。

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年轻人很难看到当时的录像,现把这个小品文案录此,供大家一同欣赏。

附:一个推销员(演员扮推销员上,唐山口音)

同志们,有个事儿我跟大伙说说。

我是宇宙卷烟厂的,我想给大伙推荐一种新型香烟,就是这个(拿出一盒)“宇宙牌”香烟。

您哪位抽烟?哪位抽哇?请大家品尝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