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爱情有“毒”
1048600000002

第2章

爱情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可以用一句词来形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对你来说,也许失恋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但对另一个人来说,这可是“生还是死”的终极问题,爱为什么会对有些人只是维生素,而对另一些人却是一种鸦片乃至鸩毒呢?也许与我们对爱的态度和定义有关。

想携手同行,却一次次错过

——恋爱是有时差的,怎能要求同步走

如果把爱比做一个旅程的话,我们喜欢说一句话“携手同行,白头到老”。事实是,我们很多时候不是“携手天涯”和并肩而行,而是不同步,有时可能彼此之间所处的位置相差很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男追女或者女追男——一方已经跑到了爱的端点,而另一方还在看台上,那么已经到位的那个需要用各种方式将被追求者从看客变成参与者。

杰西和男友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他们谈了四年恋爱,马上都快结婚了,却最终分了手。原因就是他们处在感情的不同阶段,杰西还不成熟,玩性不减,现在死活走不出“婚姻恐惧症”这个坎!男友已经30岁了,可他还是第一次正经谈恋爱,太当回事。杰西挺漂亮,虽然家境不是太好,但她要强、自立,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太自我,不顾及别人感受。为这事男友没少生气,他愿意为对方牺牲一切,但杰西却不怎么关注别人的感受。男友理解,杰西这么冷淡跟她家庭有关系,她父母不和,不过前几年在她努力调解下好了。杰西曾跟他说,自己对婚姻有恐惧感,怕走父母的老路。在去年年初,他们规划年底即使不办婚礼,也要登记。

他们年底如期订了婚,没想到,春节期间,他们就闹崩了。事情是这样的:大年初一男友想到杰西家拜年,杰西约男友第二天再来,男友也答应了。没想到,男友第二天接到杰西短信,说她要去见个朋友,最好别来了。男友非常生气,一个星期没理杰西。

情人节那天,男友终于按捺不住,在电话里狠批了杰西一通,她承认了错误,说虽然不能保证什么,但以后会做得更好。男友的老妈看到杰西好长时间没来,就让他叫她来玩,杰西答应后,男友的老爸老妈就忙前忙后张罗。然而,没过多久,她又打电话说科里同事通知她今天给她师傅送行(她师傅辞职了),不能来男友家吃饭了。男友怒火中烧,但他压住了,说:“一天有24小时,你可以上午去送同事,中午来我家,或下午去送同事,晚上来我家也行。”杰西也答应了,但万万没想到,那天她还是没来,而且没有一句解释。

第二天,在得知杰西那天玩到深夜后,男友爆发了,短信提出分手。她很伤心,回复说:“你要是决定了,我也不想低三下四求你。”后来过了一个星期,她托闺蜜告诉男友:她也很难过,只是自己玩性太大,她还是爱男友的,想和好。男友正在气头上,回绝了,同时想借这机会看能不能把她这毛病治好。一个月后,男友想和她谈谈,可这回轮到杰西口气强硬了。他们就一直这么僵着,中间有几次反复,结果是都没有见上面,整整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其实男友家里的条件不错,有两套房还有车,无数人要给他介绍对象都被回绝了,他心里还是只有杰西,但男友不想妥协。不久,在杰西被逼去相亲的路上,男友一下子受不了了,感觉像有千万个刀子在捅自己的心。他醒悟了,不顾一切地找她,可杰西却说对男友已经没有感情了,他们才真正分手。

似乎他们在玩这个“时间差”的游戏。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两个人不能同时抵达爱的端点,而只能一次次地“错过”?

答案是:也许他们爱的就是“错过”,或者说,也许他们爱的就是“得不到”。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他们感情高涨的时刻总是一再错过,仿佛两个人在进行一场接力比赛,他们一次次地交接接力棒,却无法真正停下来,两个人一起同行。

四年的恋爱,算起来是一个比较长的互相了解的过程,可他们如此了解,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基于他们二人的属性,杰西的故事大概可以用《大话西游》里那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来形容:冰与火的结合,彼此需要,又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排斥。在恋爱中,想不发生争吵是很难的。但为什么恰恰在订婚以后,他们因为失约的小事而吵到分手的程度?

我们可以注意到,造成他们分手的两次重大冲突中,都牵扯到第三方——彼此的父母。男友的愤怒在于这两次相约都是比较“郑重”的,带有一定“寓意”,起码是涉及婚姻这样的未来生活色彩的。而杰西的拒绝,她的说辞以及实际的行动,包括说谎,都似乎是对他家族诚挚邀请的一种“侮辱”。她的想法,与其说是有意失约,不如说是不知所措的她对婚姻的一种“隐性”拒绝。

男友快30岁了才有第一次恋爱,而她则有婚姻恐惧症,这让我们更了解他们冲突的某种“必然性”。男友的“情商”相对不高,在情感中相对比较古板,爱较真,伴随着热情的付出必然给他带来巨大的期待压力;而这对“冷淡”的她构成某种吸引力,同时他的压力也让她对婚姻有消极看法,一眼就看到未来,这让她产生更大的恐惧。她这种显而易见的托词和撒谎,就是恐惧的产物。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都会懂,只是一到用的时候,就忘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们既然相爱,就会爱得“天衣无缝”,爱得“步调一致”。我想说,爱是有“时差”的,不同步的,有时你已经到了爱的顶峰,而对方却在爱的谷底,因此更多的时候需要包容。有趣的是杰西和男友似乎总是“阴差阳错”,当男友想追的时候,杰西在逃;而当杰西追的时候,男友又想推;最后男友想明白的时候,杰西已经打算放弃了。

在这个故事中,杰西的男友该怎么办?要想挽救他和她的感情,他要做的就是:

第一,体会一下一个从小生活在婚姻不稳定家庭的女孩内心的恐惧,以及面对一个热情、单纯、颇有侵略性又有些骄傲的男友,她的困惑和不知所措。他只有真正体会到她的内心,才能真正和她对话,而不是继续用过于高涨的激情“吓坏”她。那时他会认为她的“冷淡”不是针对他的,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第二,爱上一个对感情比较恐惧的女孩,他需要的是小火慢炖,而不是大刀阔斧,现在不需要他“不顾一切”,而是要“顾及一切”。这样的女孩,需要稳定、稳健和安全感,当然她也需要爱情的热度,但她已经被伤害过一次,他现在不需要展示他狂热的爱,而是要展现他的温柔;她现在对他敬而远之,是因为他过于强势,现在应该抱着一种重新交朋友的方式开始他们的关系。

第三,既然他确定非她不可,就要问问自己,他到底看重她的哪些品质?也许正是她的“毛病”——冷淡,是最吸引他的地方。因为她的含蓄和距离感,吸引他不断付出,试图让她温暖,进而在这种关系中获得一种成就感。那么这不是他要改造她的地方,而是他要珍视的好东西。

第四,即使最后无可挽回,他起码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懂得共情。第一次恋爱,允许犯错误,但在以后的感情中,他就需要在她的指引下,做适当的牺牲和付出。

第五,快30岁才初恋,就谈了这么一个高难度的恋爱,他不妨问自己,过去是什么妨碍了自己进入一段情感,而现在又是什么让自己无法离开这个杰西?他离不开她是因为他付出了太多,就像套牢的股民一样,还是因为她身上有他所追求的特质?这样的特质,在其他女孩身上可以找到吗?他又该如何在以后的感情中提高自己的“情商”呢?

为什么爱就像是击鼓传花一样,在他们之间抛来抛去?也许因为他们爱上了“分离”。有人说在爱的时候,人往往会很“贱”,往往不会珍惜到手的东西,只有失去的时候,昔日根本不重要的东西,才会价码翻番。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饿的时候是最有胃口的时候,而一旦吃饱喝足,无论什么山珍海味,都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我想说,杰西有“婚姻恐惧症”,她内心安全感的建立和打开有一个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也许他们需要找到一种跳舞的方式,而不是互相追逐的方式,这可以让他们在对关系恐惧之前,就提前创造一种“伴舞”的状态,彼此先适应一段,万一节拍真的合不到一起,就莫谈了吧。换句话说,恋爱中的男女们,首先要意识到彼此的差距,承认双方并非并驾齐驱,而是有一个落差的,那么也许我们可以停下来,等着那个落后的“杰西”跟上来。只是这么做一定是有难度的,因为你这么做的时候,对方一定会前思后想,不知所措,就像杰西谈了四年,还靠不了岸,真的需要问问是否值得。

卢悦解“毒”

恋爱的双方要认识到彼此的差距,不能同步,就提携一程。

情感最迷人之处不是它的激情和销魂,而在于在领悟中共同成长。

没有爱的生活,不等于失去全部

——失恋不是摧毁你的全部,而是打开罩门

爱情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可以用一句词来形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对你来说,也许失恋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但对另一个人来说,这可是“生还是死”的终极问题。爱为什么会对有些人只是维生素,而对另一些人却是一种鸦片乃至鸩毒呢?也许与我们对爱的态度和定义有关。

情感对小洁重要如空气,一分钟都不能缺。她和男友可谓是门当户对,高中和大学都是同班同学,大二开始他们陷入情网,然而过了两年多,男友提出分手,没什么具体的理由,但非常坚决。分手以后这半年时间,小洁很痛苦很难过,不见也想,见了更想,时间久了,她甚至被自己病态的相思吓到了。这种相思之下,会有一些很荒谬很不堪的想法涌现出来,她试图去调整,但总是事与愿违。

这次的感情挫折几乎颠覆她整个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摧毁她的全部人生。和男友在一起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什么事都可以尝试,什么都可以去做。现在刚好相反,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没什么资本和别人谈情说爱。她的朋友们全都劝过她,觉得她原先那个男友并不好,也告诉她时间会冲淡一切,但她还是放不下这份情。因为中了这份“情毒”,她的生活、学习和后来找工作,都很不顺利。她好像陷入了过去的旋涡,戒不掉男友这个鸦片了。男友的离开,好像带走了她的魂魄,她觉得自己只剩下一身皮囊而已。

小洁的一切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塔基上,一次失恋可以摧毁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另一个角度看,坚持让爱把自己摧毁得一塌糊涂的人,其实很坚强,因为她的胆子很大,会允许自己的“伤口”这么长时间地流血,却不去包扎。接触过很多人,我发现,被爱摧毁的人往往会有超强的忍耐力,爱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燃料,所以他们会比一般人执著。老百姓讲“缺什么补什么”,往往是“木桶”的短板决定我们人生的高度,我们会因为那个短板而产生人生的主题,那就是去寻找我们所缺乏的东西——比如爱。

也许亲密关系就是有强烈忍耐力的人的“阿喀琉斯之踵”。古希腊神话传说英雄阿喀琉斯战无不胜,是因为小时候他的母亲倒提着他的脚踵,在冥河中浸泡过,他的“罩门”就是脚踵——致命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罩门”,比如亲密关系就是很多人心灵炸药库的按钮,一旦按下,他们的种种反应就出来了。有句老话是什么都不怕,就怕老房子着火。老实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终结了,谁都不能马上从痛苦中恢复过来,但是半年过去了,小洁的痛苦似乎没有随时间而痊愈,反而愈演愈烈,有恶化的趋势,那就说明触痛她的是老病灶。小洁并不简单为这个男人而伤心,她的失恋只是导火索,把常年积攒的痛苦一起引爆了。

狭隘地说,我们进入亲密关系,有一个很常见的动机就是为了疗伤。所谓吃哪儿补哪儿,在两性关系中受到的伤,往往就要在亲密关系里补偿。

对一个依恋妈妈的孩子而言,当妈妈一言不发地离开他,哪怕只有一个小时,如果他不知道妈妈去了哪里,第一个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妈妈不要他了。他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他只知道他成了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因为妈妈是他依恋的对象,他不能否定妈妈,只能否定自己。

仔细看看,那些对爱生死相许的人,往往内心里就有这么一个离不开妈妈的小孩子。成人和小孩的区别在于,成人可以承受分离焦虑,而小孩则不能,因为他们不能自理自立,他们是靠父母而活下来的,没有生存能力;但是很多人即使长大了,已经有了很强的生存能力,却依然无法相信自己可以从分离中活下来。

失恋的成人,起码有理智告诉自己:离开男友或女友,自己的生存不会有危机,否则他真的没长大。但对一个孩子而言,母亲不见了,他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胁,所以从小,他就有一个强烈的内在恐惧——害怕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有任何理由就离开自己。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反复遭遇这样的时刻,这可能成为他以后恋爱失败的病根,所以在两性关系中,他没有基本的安全感,一旦失恋,就暴露在从小就一直没有愈合的伤口中。有句话说,道上混的,总是要还的,这句话也适用于两性关系中的恋人。过去通过压抑或者自欺可以糊弄过去的伤口,这次终于到了清算的时候了。

爱情不会摧毁我们的人生,但是它可以成为摧毁我们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感情假爱情之名?对小洁来说,真正让她痛不欲生的不是这段感情,而是很多段受伤情感的积累,致命的积累让她真正害怕了。须知,如果一个人感觉到爱情可以让自己有灵魂,那就说明这个人只是一个容器,他在寻找一个可以给他灵魂的人。这就让人想起《绿野仙踪》里那个没有心的铁皮人,一路遭遇艰难险阻只为了请魔法师给他一个心脏,但是最终他发现那个魔术师就是自己。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个空壳,那么就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定理:没有人可以给我们一个心。既然别人可以“借”心一用,那么这颗暂存的心也会随时被人带走,这颗心就永远不是我们的心。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一些人一直过着“没有心”的生活,我只知道,那是他们小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心,装上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的心,比如父母的心。那时作为小孩子,他们没有选择,因为如果不放弃自己的心就意味着被父母抛弃。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放下这个,因为我们不再是那个离开父母就无法生存的小不点,而是必须成为决定自己意志的成人。

如果很不幸成了爱笼中的金丝雀,该怎么办?疼痛对人的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必须要换一种活法了。它时刻提醒我们,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没有痊愈的伤口,当我们疼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止疼,但恰恰是想要止疼,会让这个伤口失去了治愈的机会,因为光止疼没用,必须治愈。

我想对恋爱中的“小洁们”说,首先坐下来好好想一想,我们到底害怕什么?是什么让我们那么痛苦?它又来自何方?其次,要承认自己就是放不下他,不要试图压抑自己。告诉自己现在的阶段是不肯接受现实,这是一个阶段,好像伤口还在化脓,还禁不起大手术,你对自己的压抑本身就是让它恶化的原因之一。第三,要顺藤摸瓜,找到最让人痛苦的这种抛弃感在我们过去什么时候出现过,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让人最痛苦的不是眼前这个男人或女人,而是过去一些没了结的情结。第四,找资源,比如曾失恋过但现在走出来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尤其是信任的闺蜜,陪我们走过这段痛苦的时间,我们需要有一个空间宣泄情绪,梳理思想。第五,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生活,不是不去想对方,而是在想着对方的同时一起生活。带着症状生活,你会发现真正问题所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痛苦,而是失控和无序的生活,即使是想要挽回感情,以现在的精神状态也毫无希望。最后,我们要做出新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将让你真正长大,不再活在旧日的阴影中,成为过去的奴隶,囚禁在爱的枷锁和牢笼中。

卢悦解“毒”

试图躲在失恋牢笼中的金丝雀,是很难走出心理之门的。

因为你没有找到真正的罩门——内心从小感情积累的恐惧感。

恨嫁这件事,天上不会掉馅饼

——感情没有替补,要按内心主见“按图索骥”

恨嫁这件事似乎是很多女人一生中最艰难的一道坎。迈这道坎之难犹如狗熊掰棒子,似乎一大片玉米地,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玉米,可是到底哪一个是最适合我的?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样的玉米棒子?不知道;我又为什么一定要抱个玉米棒子?还是不知道。

对某些人来说,父母这个“职务”主要有两件难事,第一件事是督促孩子学习,第二件事是督促孩子结婚。两件事不成功,那就是超级失败。我们的某些文化传统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这两件事,否则人生就没有价值,都白辛苦了。

一个女孩,到了快30的时候,如果她还单身,她就要面临一个问题,一个茫然的狗熊,站在一片玉米地里,还有一群监工在旁边看着,要她拣一个最符合观众们审美标准的玉米回来。我在北京的景山公园经常会看到,每到周末就会有老头老太太举着小纸板,上面写着“征婚”——不是为他们,而是为他们的子女。

看着他们白发苍苍一副投入的样子,真的觉得很难过,因为没有人为自己活着,那些进入相亲期的男女们,有多少是因为恐惧来到这个“配种站”的?这句话说得有些极端了,但很多时候,如果连爱都是因为恐惧而萌发的,这还是爱吗?

我高度怀疑。因为爱不是用来保证我们安全的,爱不是解决恐慌的阿司匹林,它没有那么大的功效,我们太过理想化我们的爱了,以及理想化我们的婚姻,把它当成正常人的徽章,当成搪塞父母拳拳之心的糖果。结婚了,最快乐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父母,这就是一件非常扯淡的事情。

2006年,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离婚率已经达到了42%,不知道今天,它的离婚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了,其他大城市的离婚率大概也相差无几吧。我们离婚率这么高,高到几乎可以用抛硬币来预测我们未来的程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太草率地步入婚姻,换句话说,我们太不尊重爱情了。

我们不尊重它是因为它本来是一杯《红楼梦》里妙玉的“清茗”,而我们却像刘姥姥那样“驴饮”了。我们用焚琴煮鹤的方式对待婚姻,那么婚姻也不会对如此唐突感情的人有什么客气的举动。

我们如何不尊重?因为我们都将爱当成工具,当成塞住父母嘴巴的袜子,当成偿还父母情感债务的货币,把爱当成了应付未来心理生存危机的麻醉剂,把对方当成了拯救自己世界末日的超人蝙蝠侠。看上去我们似乎对爱很饥渴,可是我们根本不关心这份爱是否成色十足,我们的恐惧驱使我们不加选择,换句话说,爱情这样复杂和需要高级情商才能玩得下去的游戏,我们却试图用婴儿生存需要的方式应对它。它是关于一个幸福的人如何更好生活的事,而不是关于一个悲惨的人,如何活下去的事。

如果你是一个悲惨的人,那么请不要走入感情,因为你就像一个溺水者,感情只是你拉入自己痛苦海洋的另一个箱子而已,它只能加速你的下沉。如果你有足够理智,你会知道这很愚蠢,但问题在于一个溺水的人,在鼻子灌满水的情况下,是无法运用他有限的理智的。

婚姻属于可以幸福地过单身生活的人。如果你有一个不幸的单身生活,你多半会有一个不幸的婚姻生活。婚姻只是一个容器,最终它还是要装下你的各种定义——你的定义是“雾都孤儿”式的,还是“远大前程”式的。

荷塘和男朋友在一起三年了,但他们双方都非常“规矩”,双方都没有越“雷池”一步。本来他们约好今年要结婚的,结果男友说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办事,要不干脆分手。他们当初是别人介绍的,交往很谨慎,现在也老大不小了,分手后荷塘唯一的收获就是成了剩女。现在男友告诉她,其实当年和她在一起,也是很勉强的,都是家里逼的,那时候他与前女友分手已一年,家里怕他找不到媳妇,就死活逼着他跟她交往。其时,男友对荷塘并不满意,觉得她挺胖的,但是接触下来又觉得她人不错,很善良,就一直处着。

同样,荷塘一开始对男友没有很深的感情,但是三年了,荷塘却慢慢对男友有很深的感情了。现在男友说要分手,她很难过,如今荷塘都28岁了,她真的觉得自己没有勇气一个人走下去……当然男友也狠不下心来,之前他们分开好几次,又不知不觉地拖着了,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不能这么耗着了,现在两家大人都盼着他们办事,可男友又变招……

其实两个人都曾咬牙切齿地想要分手来着,可是目前的关系却成了鸡肋。明显他们都不太满意对方,从两个人三年都不越雷池看来——也许他们俩并不是那么喜欢做君子和淑女,而是因为,他们也许根本还没打算进入爱情,却还要想由此发展一段幸福的关系,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经常发生的画面:从前有两个人,因为种种非本人意愿的原因,他们虚鸾假凤地在一起,没想到时间久了,似乎又有了一点儿弄假成真的意思。他是为了做给家人看,且觉得她性格善良,也就先“随便”处着;而她也似乎开始没有投入感情,后来却发现自己感情投入其实蛮多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都没有真正解决的手段。狠不下心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都害怕一句话:你怎么知道以后会有好玉米等着你,万一下一个更差呢?

就像一个猎人,他知道必须要打到一头鹿才能给全家老小吃,但一只松鼠成了他的猎物,他就坐在树桩上,不想再走了。恋爱也像打猎,因为树林里有太多让他恐怖的东西,比如说孤独,比如说被歧视,比如说内疚感和罪恶感——无法满足父母的痛苦;还有最重要的是:无法认同自己的价值,感觉好像被这个世界的人都抛弃了……

我们的爱用一个成语“按图索骥”就可以形容。我们的爱情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我们按照内心的图纸找到的,这个世界不存在什么缘分,而只是有各种不停的选择,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地方摔倒,是因为我们有反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的理由。

一个价值感低的人,会收集各种证据证明自己是多么的没有价值,一个价值感高的人也是个善于发现自己各种优点的人。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你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剩女,同样也可以证明你的确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女孩,只要你愿意去做。

我在培训中,经常会玩一个名叫“戴高帽”的游戏,就是让人们分成几个小组,让大家坐下来,每个人都要说另一个人身上值得欣赏的部分,一定要将这个欣赏的部分用事例来说明。很多人都感慨,长这么大,真的是头一次会有这么多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原来自己有这么多值得欣赏的部分……

但是我们的文化中经常会出现“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的关键词。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价值或者过分放大,或者过分缩小,很多剩女之所以剩下来,是因为她们将自己关起来,不让自己有任何可能,那么锁住她们的牢狱,名字就叫“你不配”。

是什么让我们的感情成了替补?是什么让我们无法承担风险?又是什么让我们委曲求全,就找一个次好的对象,勉强填补眼前的巨大空白?是什么让我们无法有勇气将一切推倒重来?因为我们害怕面对自己,面对“危险”的世界,于是我们宁愿舍弃掉机会,也要勉强自己在井中观天。这是很正常的,其实很多人都宁愿做那个把脑袋埋到沙子里的鸵鸟,也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世界。

因为我们习惯于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没有资格拥有幸福,我们没有能力拥有幸福,我们是差的,我们是不够好的,我们是没人要的……当这些悲惨的字眼充斥我们的内心时,我们就会将这个剧本变成现实。

有时候,我们不做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不分手,可以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聊胜于无;分手可以拥有新的可能。不分手,对未来没有任何预期,总处于濒临分手的崩溃状态;分手了,又好像要进入“剩女”的大军中,等待我们的是一个人走下去的孤单和空虚。未知总是可怕的,所以我们宁愿抓住眼前能抓住的。眼前的安全感和未来的安全感在内心冲突着,两种焦虑在PK,现在它们势均力敌,谁也不肯退让。于是我们僵在半空中,进退两难。

中间状态的好处可以让我们将一切归咎于外,而不用自己负责,但也许不做选择是我们在情感中不太好的选择之一,很多人就是在不做选择和仓促选择之间来回晃悠,其结果就是一连串糟糕的选择,这个情形可以参照那些股市的套牢者。

往往那些无法承担风险的人,却是风险最爱选择的人群,因为恐惧,也因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抓住机会,即使机会到了,他们也不愿意相信这是机会,更不愿意相信自己有能力抓住。他们闭上眼睛,将这个世界想象成可怕的地狱,然后按照他们的墨镜来定义这个世界。结果是什么呢?他们果然看到了一个可怕的世界。

但同时也有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我们也许通过蹉跎岁月这种方式来向父母示威,因为这是折磨父母最好的方式,也是显示我们意志的最好方式,因为我们的内心会告诉我们,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场全力以赴的爱,而不是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剩骨头。

怎么办?第一种选择是持久战,这种痛苦的状态不会持续很久,痛苦会逼迫我们做出选择。但这种选择,毫无疑问,伤害性很大。第二种选择是相对快速的解决方式:第一要承认我们的第三状态,分与不分的临界状态;第二是给这个状态一个期限,如果在这个期限内,通过我们的努力无法“前进”,那么就要分手。有最后期限的好处是给我们一种确定感,不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第三,我们要做的是真正的交心,看一看,阻碍我们继续在一起的到底是什么?但这一过程比较微妙,因为就是因为我们无法充分满足彼此需要,才让我们处于尴尬的境地。我建议鸡肋情侣们最好一起精确地梳理三年的感情,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否则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巨大恐惧感和对情感付出的不甘心分手,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比较大的伤害。

卢悦解“毒”

一个人过着不幸的单身生活,多半会有一个不幸的婚姻生活。

恋爱就像“按图索骥”,一开始就是按照内心地图寻找的。

暗恋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甜蜜

——爱情不是一个人玩的游戏,别卑微自己

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比较辛苦的,那就是暗恋。暗恋的辛苦在于,它是一种单向的爱,自己浇灌,自己长大,自己忍受,自己终结,一切的惊心动魄和九转回肠都发生在无声处。然而这种爱纯粹是靠自身的“燃料”循环的,没有外部的给养,虽然很璀璨,但却容易伤人。就好像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一样。

虽然“我爱你,与你无关”这句话说起来很美,可是做起来,却很残忍。

温敏很早就爱上了一个男生,他们一直同班,但她一直没有表白,因为她很乖,很听妈妈的话——一切要以学业为重。他们甚至没有聊过天,连碰到的机会都很少,顶多是打过几个招呼。

考大学时温敏没有被一本录取,她选择了复读。而男生则去了北京上大学。由于暗恋那位男生,考到北京与他相会成了温敏最大的动力之一。成绩出来后,她的分数只够读北京一般的院校,竞争激烈,她只能选择别的地方读重点大学。

大一那年暑假,男生回来了,他们在一次同学会上遇到,但没多说话。温敏犹豫了很久,不想说,不敢说,但又怕以后后悔,所以她终于鼓足勇气用短信的方式向他示爱。没想到结果出奇地好,她以为男生已有了女友,没想到他还未运交桃花,她更没想到,男生告诉她这么多年,他一直在等她。那时已经晚上11:00了,男生有些激动,想要出来见她,她没答应。

第二天男生就回北京做奥运会志愿者,之后他们一直是电话联系。直到奥运会结束,男生回家见过她一面,从那以后的9月到分手的12月,再也没见面,一直电话短信联系。

11月底男生竞选校学生会主席,得知他没选上后,温敏迅速给他打去电话,她感觉到男生对她说的话有些不冷不热。她很失望,就发短信告诉他:我们之间好像隔着什么,这样在一起还有什么意思……男生说他现在情绪比较低落。之后几天他们都没怎么联系,三四天后他正式提出分手,无论温敏怎么苦苦挽留,他都不同意,并且迅速有了女友。

现如今已经过了很久了,明知道他离开了,很绝情,她还是不能忘怀,她甚至一点也不恨他。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爱得这么卑微……分手时她取走照片,什么都没有说,尽管她有一肚子的话。

她多希望她能像表面做的那么干脆,真正忘记一切,可是她总是陷在这段爱里,他的身影无处不在,在每一个顾盼间,好像都有他的气息。这是一种无法自拔的痛苦,毕竟这是她苦恋多年的男生,还没开花,就要凋零……

其实温敏很清楚,他们即使在一起时,男生对她也没有她对他那么好,她每个星期给他一封信,他从来没有回过。也许是她从小就开始喜欢他,到现在还喜欢。因为他们太年轻还不懂爱情?她甚至怀疑他们之间发生的这一切算不算爱情。她一直后悔,是不是没有那条信息他们就不会分手?可她知道,她不发那条信息,该变心的总是会变的。他的女友就是他竞选学生会主席落选时一直陪着他的那个人……

温敏一次次地试图穿越过去,她自问:是不是所有的异地恋都不会成功?如果没有分隔两地,是否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他成为学生会主席,他们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她不相信自己会如此卑微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她知道她做错了,是自己一相情愿,可就是无法自拔……

我们必须向拥有这样爱情的人致敬,因为她们证明了琼瑶的小说并非杜撰。在这个感情快餐化的年代,这样“古典”的爱,非常让人感动。

在古代的小说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才子佳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然后才子就进京赶考去了,而佳人就独守空闺,日思夜想,憔悴如斯,最后这个才子回来又皆大欢喜。

这样的故事是美的,但美的代价往往是小姐的香消玉殒,而此时才会有才子的良心发现。总的来说,女人在那样唯美的小说里,似乎都是弱势群体。

这在过去是必然的,因为那时女人没有自主权,尤其在做婆婆之前。她们离开男人就无法活下去。这必然让她们陷入一种“卑微”的状态。

但是这种卑微的暗恋如果现在还会发生,那么往往和“外部设置”无关,而是和我们内心的姿态有关了。

暗恋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甜蜜,就好像是苦瓜,它入口是苦涩的,但却能给你无穷的回味。暗恋的一大好处就是它是一个人玩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你可以任意想象对方,其实对方实际是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定义”他。我们可以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塞到暗恋对象的身体里,实际上他只是一个你幻想的容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就这样被诗意地抹去了。

问题往往发生在由“一个人的游戏”转为“两个人的游戏”时。这时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会无情地伫立在你面前,一切都不再那么诗意,他也不再是一个让你随意涂抹的画布,他成了一个不听你控制的现实中的人。

就像只是见了一面,通了几次电话,就神速地建立了关系,这是梦幻般的开局,而异地恋更让人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暗恋”的状态。

其实我们要警惕的是,往往梦幻的开局,会收获比较悲惨的结果,就像我们爬山一样,如果直接空降到山顶,我们爬山之乐如何体会?

梦幻的开局之所以完美是因为我们爱上的都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理想化的另一个自己。换句话说,暗恋几乎可以等于自恋,与经典自恋不同的是,我们将理想化的对象投射到外面而已,但其实我们爱的是我们自己的想象。

温敏如果想要将暗恋变成“明恋”,最大的问题就是爱的双方时态不同,在建立关系之前,温敏已经暗暗爱了他多年,而他才刚刚有点感觉,还是在异地。爱的浓度有相当大的差距,温敏会期待他像她爱他一样爱她,这几乎又是她的虚拟想象。她渴望他立刻补偿上自己暗恋他多年的辛苦,但他无法给她更多。

其实,温敏真正了解他吗?她一直爱的那个人是他吗?那个人一直活在她的世界里,但这个人就好像是双水晶鞋,现在她试图将现实中的他安到她的虚拟世界中去——一言以蔽之,削足适履。

现在我们再看看这个男生,他对温敏表白的回应很有趣:他也一直在等着她。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这说明他的心里也有一个虚拟版的温敏,这基本就是两情相悦的好事了。这个温敏是要自动懂得他心思的,能够完全而且彻底地解决他的问题的,可是男生好像只是一时兴起。

两个人的幻想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求对方绝对地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不需要沟通,也不需要努力,一切都得是心灵感应般神奇才可以。

于是他失意的时候,温敏试图安慰他,但效果不大。为什么不大?因为也许他想要的不是温敏这种语气,或者温敏说的不合他心意,或者他甚至会觉得此时被女生呵护,有伤他作为男人的尊严……总之,他的想法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她说的,不符合他的想象;而温敏也没有收到她预期的结果,那就是当她温柔款款地安慰他时,他会非常感激而且更加爱她。

在温敏的世界里,只是单恋,好像他们已经爱了很多年,而在现实中,她和他只见过一两面(约会)。他们的爱如此完美,完美如婴儿,也像婴儿一样脆弱,经不起一点磕碰。

为什么我们的暗恋如此经不起现实的检验?因为暗恋基本上属于婴儿期的爱情。你看看婴儿看镜子的表情,看看他看着爸爸的表情,就知道在这个世界,他会觉得自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或者觉得爸爸妈妈是个能罩住一切的上帝,这种没有来头的幻想,让他觉得很安全。但慢慢地,通过和这个世界的交流,他会发现这个世界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任我们支配,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来改变,或者我们要改变以适应这个世界。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按照同一流程长大的,基于某种原因,我们会在某个时段留下来,比如我们宁愿用自己爱自己的方式来对抗外面变冷的空气。自恋的人往往选择爱自己,或者找一个虚拟的爱的对象,因为在现实中,他实在无人可爱。在一个父母疏离的家庭中,一个孩子很容易养成独自长大的习惯,如果一个家庭的文化就是自生自灭,那么这个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自己爱自己,或者爱自己的想象。

青春期其实就是三五岁时孩子第一次叛逆期的重演以及升级版,这时的人最容易理想化,也最容易爆发各种幻想式的爱,但一般而言,这种婴儿式的心灵感应式的爱大多会燃烧一段就告一段落。我们的爱开始结痂,开始长出新肉,我们的爱开始长大,不再停在婴儿式的卡通幻想中。

其实仔细想想,他需要什么?你能给他什么?你需要的,他能给你吗?温敏试图回到过去,打破那些所谓的因果链条,如果没有竞选失败,如果没有那条短信,如果没有分隔两地,她还可以加上如果她能考到北京或者如果她不用复读,如果她在高中表白,在初中表白,在五年级时表白,事情就容易多了……

注意到没有?在这些所有假设中,她所爱的男人都是一个背景,被动的配角,主角只是她,她根本没有想过这个男生到底需要什么,她只是将自己的能力无限扩大,觉得自己应该有能力力挽狂澜,而自己没有做而已。

爱情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是两个人玩的游戏,它的攻防转换、辗转腾挪都不是以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的。大部分时间,它不是诗意的,不是好玩的,而是残酷的,最终它是现实的。你必须实事求是,才能真正掌握它的游戏规则,两个人必须满足彼此的需要,爱才能延续下去。它和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交易”没有什么区别。

但换句话说,其实暗恋很安全,何必把它转换成现实?有个少女小时特想吃一种日本饼干,但长大后一吃,觉得索然无味。人心亦如是。那些少女心事、童年情怀,还是珍藏在心里比较妥当,你们都没做错过什么,因为你爱的,本来就不是这个人。

卢悦解“毒”

暗恋几乎可以等于自恋,是非常脆弱的,成功率太低。

爱情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是两个人玩的游戏。

喜欢上一个我不喜欢的人

——追求得不到的,其实是虐待自己

经常有女孩子向我抱怨:她好像爱上了一个躯壳,她对那人爱得死去活来,那人却对她无动于衷。虽然男友的肉身在此,可是他的魂魄不在,你看到他激情澎湃的时刻大多是发生在“非人之处”,比如网络,比如酒精作用下,还有卧室……发生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离魂症的男人,实在不少,这往往会让人好奇地问一句,如果他在梦游,那么你为什么会选择和他在一起?

看上去似乎我们都“信奉”同一种择偶标准,比如男生最好又帅又有才华又成熟又有能力又多金,女生最好又美又有气质又聪明又善解人意还温柔体贴。但是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上有资格相爱的人那真是少之又少。

我想这是一件很难解释的事情,我们爱一个人,往往会有一种“潜标准”,这个名词从“潜规则”而来,所谓“潜规则”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潜规则”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也就是说,我们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但我们的情感玩的往往是“潜标准”,这种“潜藏的标准”,往往在我们能觉察到之前就已经自作主张替我们做出了“选择”……

你很难想象,我们爱上的人往往会和我们的文化所标定的爱的样本有如此之大的差距,甚至于南辕北辙。我们用缘分来解释这一切,甚至相信会有一个糊涂的老人乱点鸳鸯谱或者将红线绳随意乱牵,搞得我们爱得如此毫无办法也无可奈何。

在《大话西游》中周星驰会非常崩溃地发问:为什么我会喜欢上一个我不喜欢的人?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为什么我会不喜欢一个我喜欢的人?这的确是一个矛盾。也许是因为我们头脑里有一个“应该”爱的对象,而结果我们却“鬼使神差”爱上一个不符合“规定”的对象。

在心理学的世界,不存在偶然,也不存在缘分,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爱上一个人。我们之所以不知道爱上一个人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也许我们不一定想知道,或者还没有像《盗梦空间》一样探索自己,找到解开谜底的那把钥匙而已。

对燕子来说,她搞不懂自己为什么会爱上这样一个男人,而且还爱得死去活来。她的同居男友已经迷恋上一个叫做《魔兽世界》的网络游戏,宅在家里有两年多了。现在他似乎有些自闭了,跟燕子说话也少了,从来不主动联系她,而当燕子打去电话,他则很不耐烦,甚至有时会干脆关机。她负责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养着这么一个已经失业两年的小男人,她想了很多方法让他振作起来,可是他就像是“烂泥糊不上墙”。

前几天,燕子逼他一起参加聚会,他勉强参加,邋遢得不成样子,而且跟别人交流都有问题了,闷在那里一言不发。同学们都以为他病了,她只好苦笑着敷衍,觉得非常羞耻。有女友了解她的苦衷,就悄悄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作践”自己,留在这么一个“有病”的男人身边。她也不知道爱这个男人什么地方,看上去,他简直没有一点“可爱”之处。这两年他们已经分手很多次,可是每次看到男友的泪眼和自暴自弃的样子,她的心就软了,每次分手冲突后,他们都能相对平稳地过一段日子,但过不久一切又重演一次。她真的无法理解,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哦?不就一群人来回打打杀杀,那么浪费钱?她真的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可是又离不开。难道他们真的要纠结到死吗?

燕子爱上的是什么样一个男人呢?她的男友因为迷恋网游而在现实生活中丧失了与人接触的主动性,对自己的生活也似乎失去了某种控制力,甚至不修边幅,与他人沟通困难。这是一个轻微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的人,那么她在这个感情中到底得到了什么,让她一直坚持了两年呢?

首先我们要确认的是网游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迷恋网游的人。很多人都玩网游,但并未因此影响到生活,所以网游只是一个“药引子”而已。

那么为什么《魔兽》对燕子的男友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让这个男生可以放弃自己的生活,不惜牺牲掉现实感,牺牲了自己的自理能力而狂热地迷恋?是什么让这个游戏那么好玩?网络游戏充满了打打杀杀,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变得很简单,一切都按照“丛林法则”行事,看谁不爽,就可以立刻手起刀落。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成为“一方豪强”(当然在网络游戏成为一种体育项目的今天,要真正成为“武林高手”还需要一定技巧和天赋)。网络游戏可以给人提供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虚拟世界的日子比现实生活更好过,这就吸引了相当一批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分子,让他们有了“桃花源”,可以躲避难忍的痛苦。

那么第二个问题出来了,燕子的男友在躲避什么?在心理学角度上,游戏就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倒影,如果这个游戏充满了血腥味,那么在他眼中的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他把现实看得比游戏那个恐怖世界还可怕,自然就不愿意回到现实中。

在心理学的视野中,有一类人会有“成瘾特质”,也就是说这样的人,非常容易对某种事物产生“瘾症”,比如赌徒、物质滥用者(吸毒者、酒精成瘾)、网络游戏上瘾,等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容易进入一个他们创造的虚拟空间,以这个虚拟的现实替代现实生活,试图创造一个壳,然后永久地躲在里面,否认现实的存在。

如果我们看了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就会对这种成瘾者的特点有非常深刻的体会,燕子不用体会了,因为她的故事应该是“一个女人的17520小时”。在茨威格这部小说里,一个贵族女子见证了一个赌徒是如何在她面前崩溃的,当她被他的脆弱所打动,并资助他一笔钱以后,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他拿着可以自救新生的钱重新回到了赌台前……

现在也许我们应该要回答周星驰的提问了: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上一个赌徒,一个成瘾者,一个我们认为有很大的文化上不认同的特点的人?

首先要从这些具有成瘾特质的人说起,一般而言,具有成瘾特质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病态美学”,也就是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将他们种种脆弱、崩溃以及无助公之于众,而毫无顾忌,他们甚至以自己的病态为食,供他们顾影自怜,反复把玩。

或者说他们这样公然兜售他们的可怜和软弱,就像是《怪物史莱克》里面那只大眼睛的猫侠盗一样,一旦它用那双孩童般清澈而无辜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往往会有一批女人被打动。这些女人往往是母爱过重乃至泛滥的,她们随时准备投入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救赎运动”。更何况,这些“脆弱”的小灵魂们,往往因为长期浸泡在诗意的“病态”中,往往因为敏感而很有才华和天分,有着让人赞叹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他们具有一种很强的“穿越能力”,这种穿越能力来自他们的边界的透明感,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们选择了不长大,让自己脆弱的孩童状态一直保持到成年,而一个孩子是最没有边界感的。所谓边界感就是指一个人是否有自己的原则和自我感,一个处于童年早期的孩子,比如3到5岁的孩子,他们是很难有边界意识的,他们的人生主要任务是发展依附关系和安全感,而不是从依附中走出来。但可惜的是,似乎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了这个时期就好像时针停止了。他们为什么会将自己一直保持在孩童的没有自我的状态呢?

让我们假想一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在一个母爱甚重的环境下长大,他发现自己努力成为男子汉的行为并不能得到妈妈的真心喜欢,而只有当他生病的时候,当他流泪的时候,当他脆弱和可怜的时候,妈妈才会对他温柔。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爱=脆弱。他从小被训练得具有超级表达脆弱的能力,他的脆弱是被鼓励和支持的,因为妈妈需要有一个小孩子来永远抱着,于是他就选择不再长大,来满足妈妈想要永远抱着孩子,永远能照顾孩子的愿望。这样的小孩子,是不愿意进入社会成为成人的,因为他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妈妈或者爸爸的暗示,那就是当他具有独立性乃至成长的时候,他就不能再获得爸爸妈妈的爱。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只要我一直当一个脆弱的小孩,我就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如果我要长大,那么就会没有这样的爱。

所以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成人年龄,他们往往会将自毁进行到底,因为他们通过将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而让自己进入熟悉的爱的模式。将自己毁得不成样子,是因为他们只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爱;所谓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只是寻找一个愿意像他妈妈那样永远用这种让他生病的方式爱他的人而已。或者说,他们的情感形态就是“索取者”,索取者在爱情中的姿态就是不断通过自己的“病态”来吸引“爱心过度”的人来咬饵,以此获得他们想要的爱。现在该说说和病态美最“匹配”的人群了,也许燕子就是这样的人:在关系中,她们往往对“病态者”有独特和敏感的感知,或者说她们对“病态”情有独钟。

那么为什么她们会发展出一种“病态审美”的能力?

说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吧,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父辈的身上很常见:不久以前,有一个小姑娘,她是家里的老大,她发现,自从弟弟妹妹出生以后,她就失去了一种爱。但同时她发现了另一种爱,这种爱就是如果她选择放弃做小孩子,或者放弃做一个“索求者”而成为一个“照顾者”,那么她就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以及微笑。她明白了如果她成为爸爸妈妈的帮手,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就可以得到爱,那么她就会以牺牲自己的童年作为代价,而去做一切符合爸爸妈妈的爱的标准的事情。

她得知,如果她能帮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她就可以得到爱;如果她学习好,她可以得到爱;如果她足够安静和乖就可以得到爱;如果她能成为爸爸或者妈妈的情绪垃圾桶,她就可以得到爱;如果她被爸爸妈妈攻击了而保持安静,她就可以得到爱……总之,她发现,如果自己照顾周围所有人,她就可以得到爱,她就被训练得成为一种爱的信仰的追随者:爱=奉献和照顾他人。

如果换一种视角,就会发现,其实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热衷照顾他人,那么这也说明,也许他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换言之,他也是个无边界的人。因为他分不清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的区别,而坚持认为,如果自己照顾了别人,别人必然会很好地回馈自己,其实就是按照自己的假想来“强奸”这个世界。在别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为什么这个世界的运行要按照你的规则来?但在他这里也许是一种天经地义,因为从小他就是在这样的世界里长大的。这个世界要求他放下所有自己的需要,将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只有先满足了别人,他的需要才能被满足,或者说他的需要的满足必须要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前提。

这样的奉献者其实也是情感的放贷者,在情感的初期,他们的奉献带有一种无怨无悔的“美感”;但在爱情的后期,当他们的爱无法得到想象中的回报时,他们的“高利贷”的本性就会暴露出来。他们的这种本性也是人性,因为这个世界的第一定律就是“守恒定律”,万事万物都需要平衡,没有不需要回报的付出,也没有不需要付出的回报。一般来说,高利贷往往要和黑道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往往“照顾者”的爱,在初期的时候带着“山楂树之恋”式的唯美色彩,但到了后期往往就摇身一变成了“无间道”式的情感残酷专权,会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私有产品,并且一意孤行。那些结婚若干年后强女弱男的家庭基本就是这个类型。

还有一个隐秘的线索就是照顾者对索求者有很复杂的心理冲突。一方面,他们之所以无微不至地照顾索求者,是因为他们其实很羡慕索求者这样公然暴露自己的脆弱,而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禁忌乃至罪恶。他们舍弃了自己的脆弱才获得爱,现在有个人会这么肆无忌惮地表达他们一生中都被无形禁止的事,他们会非常热爱这样的人。因为这些人所说的话很多都是那个被他们压抑的自己的心声,他们怎么能不爱?其实这还是一种没有边界的表现。你非常爱一个人,其实是因为这个人能够说你不敢说的话,做你不敢做的事,如果你和他在一起,那么也许就好像是你也有这种品质一样,这其实是一种连体现象。

你会经常看到在学校中,一个美女身边,往往会有一个小丑女,为什么会有这种共生现象?因为美女有着丑女艳羡的部分,而丑女也有美女需要的东西。(比如,可以得到和容貌无关的爱,如果一个男人爱丑女了,说明这个人的爱是超越容貌的。)

这么说来,照顾者其实照顾的不是索爱者,他在照顾内心里的那个小孩。那个小孩一直因为必须装大人而丧失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乃至青少年时光,于是发展出一种过度补偿的方式,一直“刻舟求剑”,来满足自己未了的心愿。当然无论如何补偿或者照顾多少人,也无法真正地了却心愿,因为那都是别人,或者说时光不再来,他们无法放弃的是那种遗憾。他们紧抓着遗憾不放,是因为如果他们不放下,就意味着这件事没有过去,为了挽救不可挽救的时光,很多人会将现在活成过去,心灵的世界一直逗留在小时的那一刻。

从另一个方面看,其实照顾者一直溺爱索爱者,也许也是一种“隐性攻击”。在美国,把一个孩子喂得超重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名曰“虐待罪”,通过不断地照顾一个人,让一个人越来越退化,其实是一种最大的惩罚。

曾在地铁里听两个女人探讨驭夫术,听了以后一身冷汗。其中一个女人说,让男人离不开你的最好方法就是对他好,好到连冰箱门都要你来开,连饭都要你来喂,离开你他就无法自理,这样你就会永远把他攥到手心里了。我听了忽然悟到,爱也可以成为一种虐待,那是一种控制的爱。

按理说,一个索求者和一个照顾者相遇,应该是一种天造地设的安排。他们一个要,一个给,而且你情我愿,看上去堪称完美。

只可惜,他们的交流再完美也是单向的,或者说他们的爱只是单行道,没有回馈,没有爱的回流。虽然说他们的爱本身已经有一定的回馈,比如说索爱者往往用更加依恋来让照顾者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而照顾者往往用更加努力的照顾来让索爱者看到照顾者对他的种种脆弱表现的肯定。但终归,他们都是有自我主见的人,无论他们将自我贬抑到何等境地,他们的自我依然会像杂草一样顽强地“春风吹又生”。

道理很简单:无论照顾者从索爱者那里获得了多少价值感,他也需要被照顾;而索爱者,无论如何表达自我的无力感,他的内心也想要拥有自我的价值感。毁灭自己能获得的只是生存之爱,而非发展之爱,爱而只为求生,或者在濒死状态下的爱,无论有多强烈,也不会真正让人果腹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虽然在关系中可能完整地复制了自己的父母,但毕竟他们不是彼此的父母,或者说孩子,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的年龄相若。而爱情关系和亲情关系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爱是需要双向满足的,他们无论如何牺牲自我,也做不到父母之爱的那种“无边界”,因为他们不是彼此身上掉下来的那块肉。

或者说,他们之所以离开原生家庭是因为他们不能再满足于过去的爱的模式,他们到外面而不是在家里继续待着,可能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他们可能都受够了过去的爱的模式的纠结和束缚,他们想要新的生活,而不希望过去的悲剧重演。可惜,他们虽然可能有如此强烈的意念和动机,但他们不知道除了用老方法还可以用什么其他新的方式去爱。

怎么办?要解决的第一问题,如何让我们从幻想回到现实。比如燕子的男友遇到了麻烦,能在《魔兽》的世界里寻求安慰,而没有选择现实中的她,这本身说明他们之间缺乏一个“共患难”的机制,这说明他们的感情遇到了一个契机,或者说,他们的感情正在面临一个选择。真正的情感是可以共担风险的,虚假的感情只是过家家游戏,只能享受甜蜜而没有抗压能力。

也就是说照顾者如果想做得更好,不是照顾一个人的起居饮食,而是要照顾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她能走入这个男生的精神世界,她才能真正和这个男生的心灵共振。

那么怎么才能走入一个大门紧闭的内心呢?我们用什么方式“攻城”呢?也许我们要学学古人的智慧。古人创造的“武”乃“止戈”之意,真正的“武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者说化干戈为玉帛。她的命令、抱怨和指责,只能让他更对现实感到失望。停止指责和攻击,停下批评和抱怨,拯救他,只有用她的心。而将自己内心的门打开,用自己的内心叩击对方的内心,这也许才是让对方真的敞开心门的唯一办法。

只有你接纳了对方的脆弱、恐惧和迷茫,表达对他的理解和自己的痛苦,对方才有可能跟你交流他内心的感受,才能真正解决困扰他的问题。

也许做得更好,才是好。比如对燕子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什么都不做,因为她人生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也许她做得太多了,而对她的男友来说,他又是做得太少了。如果我们都愿意向后退一步,不再按照我们习惯的模式去做的话,也许一些新的可能性就会出现。

也许给彼此一点儿时间和空间,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有时,人需要退回到孩童状态一段时间,尤其在进入社会的初期,很多年轻人会有一段迷惘的时期。曾有人把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叫做垮掉的一代,但今天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坚正是当年的“堕落分子”。有时越是容易迷惘的人,越是有天分的;按部就班生活的人是不会糊涂的,但也是平庸的。

必须强调的是,很多人这么做的时候,往往并不是“故意”这么做的,而是被自己从小反复训练出来的“求爱”模式驱使完成的。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了依然会选择小时候的行为模式,因为他们太忠心于过去的家庭和自己的父母。我们的“孝”是个很可怕的字,分解起来就是一个“土”下面压着一个“子”,还有一块棺材板式的斜线放着,不压死才怪呢。

这给人一种不太舒服的联想,其实我们爱自己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敬,并让自己活得比他们更幸福,而不是比他们更痛苦,我相信全天下的父母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可惜很多孩子不懂。

卢悦解“毒”

爱有“潜标准”,有人鬼使神差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

爱有时会成为一种虐待,那只是一种控制的爱。

刚才还如沐春风,此刻却感觉冷若冰霜

——爱情忽冷忽热,莫把主动权压别人身上

曾经有一首口水歌,歌名已经不知道叫什么了,但里面有一句歌词却非常有“深度”:女孩的心思你别猜,你猜来猜去就会把她爱。其实岂止是女孩的心思?男孩的心思,如果你老是猜,那么你也容易爱上他。

那么为什么你如果老猜一个人的心思,就会容易爱上他呢?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是需要能量的,什么人会比较占用我们的“内存”?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人了。如果这个人不重要,你一天之间可以见到成千上万人,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个人来“猜”?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事物,只有少数一些能成为“前景”,也就是我们内心镜头聚焦之处,而多数都是我们的“背景”,因为我们的能量有限,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和取舍。如果你对一个人猜来猜去,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存在对你很重要,他是一个很能影响你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可以敲开你心门的人,他是占用你大量内存空间的人,那么这个人当然就是你爱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会吸引我们去猜呢?这样的人身上第一个特征就是充满了“变化”,不可预期。如果这人循规蹈矩,拿老百姓的粗话来说:臭皮匠不用显摆,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不需要你关注的。就像你学车一样,在你刚刚开始学车的时候,你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都不够使;等刚刚学会的时候,你会觉得开车是一件非常让你喜悦的事情;但等你开了一年以后,开车已经不在话下,你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一边和人聊天一边吃汉堡剪指甲拿大顶……也就是说很多事情一旦我们可以预期它的规律以后,它就不会再“挤占”我们的“内存”,它就会后退为背景。

那么这个道理拿到关系中也可以适用。为什么艺术家会很容易吸引女孩子?因为他们都够疯癫,疯癫气质的人不按常理出牌,不可理喻,不可预期,你时刻要处于兴奋和警觉的状态,就好像你随时都要学车一样。如果你的生活足够无聊,很平淡和像流水线一样流程化,那么你会对那些不讲道理胡作非为的人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拥有你想要的所有刺激。相反一个比较混乱的人会喜欢上一个安静的可以预期的人,这都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亲密关系一旦固定下来,感情就好像淡了下来?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么就是一旦你们关系确定,成为夫妻俩了,你的一切行为都可以预期的时候,就不会占用对方的内存空间。如果他闭上眼睛都会知道你要干什么,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此时你就从“前景”变成了“背景”,如果你是“背景”了,那么站在你爱人身边的“前景”以及占用他内存的又是谁呢?

所以,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