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古今农事
10465100000013

第13章 世界农业(6)

2.3.5美国近代农业

美国从17世纪初殖民时期到20世纪的农业发展过程,可分为独立战争前的殖民地时期、建国后到南北战争的西进时期、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殖民地时期的农业(1607—1783)

殖民地时期的土地最初是归英王授权的大公司垄断经营,早期的农民大多是作为契约奴移居而来。为了鼓励移民自费迁居,1619年制定赠予徒弟的“人丁权”即每个迁来定居的农民可得到300亩。1663年马里兰废除了人丁权,随后各地相继效行。土地要通过购买才能取得。但移民多数是自行占用。1726年宾夕法尼亚就有10万以上移民居住在没有地契的土地上,当局和土地投机商只能承认其“先买权”,即准许在耕种若干年后存有积蓄时再行付款。美国最早的移民所需口粮,主要依靠英国供应。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随后移民把从欧洲带来的先进技术同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经验结合,并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很快有了进展。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别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形成了三种类型:①南部殖民地(马里兰,弗吉尼亚,南、北卡罗来纳,佐治亚)有大片沃土。,始于种植经济作物,形成了由富商及土地贵族经营的种植园。②中部殖民地(纽约、新泽西、德拉维尔、宾夕法尼亚)土地肥沃、农场经济发达,经营方式有租佃大农场和自耕小农场,农业商品率不高。③北部殖民地(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克)由移民中劳动者经营的自耕农性质的小农场占优势。从农业生产结构来看,南部殖民地种植的主要是商品化程度较高的烟草、大米和蓝靛等经济作物,也生产粮食、蔬菜及家畜,主要是供当地消费。中部殖民地所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麦类和豌豆等;饲养的家畜有牛、马、山羊和猪等。这里的农场规模较大,产量也较高。生产的蔬菜和水果主要为自己食用,小部分出售。牲畜饲养在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很为盛行,已采用先进的牛栏及马厩来饲喂。北部殖民地不是主要农业地区,因为土质贫瘠,气候也欠佳,当地居民从一开始就有从事渔业及航运业的。种植的作物和中部地区相近,但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和黑麦制作的面包一度是这一地区的主食。饲养的家畜在管理上较为粗放,一般不修棚舍,奶牛和肉牛没有区别,大都产奶不多。猪多靠放牧成活。总的来说殖民地时期该地区农业经营是粗放的。劳动力最昂贵而土地易获得,因此开拓垦殖向西推移,这是已成为美国农业的主导倾向。技术上也较为简陋,在美国独立战争前,牛拉或马拉农具很少,只有很少的农场才使用犁和大车。当时犁的质量也很差,犁架多是木制的。收割用镰刀、脱谷用连枷。中部殖民地甚至还用牛、马来践踏小麦。技术引进之后的推广是缓慢的,玉米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是主食。尽管其他谷物不如麦类含较多可供烘制面包所需的麸质,但和玉米相比小麦和黑麦不仅产量低、播种量大,而且收获后脱谷、磨粉也需要更多工时。在生产上原产于旧大陆的谷物引种栽培后,所需成本明显高于新大陆原产的作物时,技术上尽管是可能的,经济上却难以推广。

(2)南北战争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改进

1830~1845年,铁犁已经普遍使用。在很多地方还推广使用一种能快速犁地的多铧犁。条播机的生产始于1841年左右,但是到1860年前后推广有限。玉米、棉花等子粒较大的种子适用于机械播种,而饲草、小麦、水稻、烟草等小粒种子仍要求手播才能保证作业质量,而田间管理的间苗移栽等作业,机械操作一时也还不配套。1840年左右,乘式跨行的玉米中耕机开始在玉米地里使用。1836年试制成功联合收割机,30年代还出现动力玉米脱粒机。家畜饲养因优质饲料的种植,割草机械及存贮设备的改进,大的家畜基本改为舍饲,冬季饲喂时除了玉米、麦麸还保证有足够的燕麦秸秆及干草,使牲畜体质得到了改善。在奶牛发展的基础上,黄油、干酪等奶制品加工成为专业化的生产,使产品质量、规格划一,产量也有了增长。配合农畜产品交易的增长,牲畜集市和仓储体系都应运兴起,买卖农畜产品的现货和期货交易所也开始出现。而大宗商品在规格上的规范划一,以及贮藏装运技术的革新改进也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耕地的扩大及技术进步,1800~1860年美国农业生产总值约增长5.4倍。平均年递增3.1%。在此基础上农产品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出口物质。1860年美国工业虽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但美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63.8%。

(3)垄断资本形成前后的农业

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战争期间由林肯总统于1862年5月签署通过了宅地法,1863年又颁布了《奴隶解放令》宣布废除奴隶制。《宅地法》的实施与种植园奴隶制的废除,是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在全国范围内的初步胜利。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美国政府行政机构管理的加强和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862年根据林肯签署的“农业部组织法”建立了农业部;1881年时农业部已下设农业化学、昆虫、统计、植物、森林、果木和蔬菜等局,1887年又建立了农业试验站管理局。为了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美国的科研工作绝大多是由设在各州并由各州农学院领导的实验站承担,因此农业教学、科研与推广是相互结合的。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生产和技术上的主要变革和成就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美国印第安人原来没有家畜,1624年英国移民引进后繁殖很快,1800年时农业内部养殖业的产值为68.2%,已经超过种植业的36.8%。随后增长率从1850~1900年经过调整,种植业与养畜业的比重接近平衡。发达的种植业为养畜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促进了养畜业的发展,发达的养畜业为农业半机械化提供了大量耕畜,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得到合理并进。南北战争之前,北部生产专供国内消费的谷物,南部种植园生产主要用来出口的棉花和烟草,在战后新开垦的西部农区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做到各地区可相互调剂保证重点来实现全面发展。

2)农业地区专业化和产品的高度商品化。美国建国初期13个州的农业已经形成三种类型。1861年随着西部开发,农耕地区的不断扩大,根据自然和社会条件,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的需求形成10个农业区:①东部沿大西洋水果与蔬菜带;②东北部滨湖牧草与乳牛带;③北部平原春小麦带;④玉米带,主要生产玉米随后又大量栽培大豆,还有生猪和牛的育肥区;⑤三角洲棉花带是棉花和甘蔗的集中产区;⑥阿巴拉契亚烟草带;⑦墨西哥湾亚热带作物带;⑧棉花和冬麦混合带;⑨西部天然放牧和人工灌溉区;⑩西部沿太平洋小麦及水果蔬菜区。形成地区之间不同的专业优势。农业地区专业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3)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机械化。南北战争前随同马拉机械农具的推广,美国曾形成农业半机械化的高潮;1870年以后西部草原上开始使用蒸汽拖拉机,到1910年农业机械改用汽油引擎。于是农业机械的动力不再使用畜力,机械化的速度加快。用先进机械装备起来的美国农业,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的比重由1860年的50%下降到1910年的30.9%,而每一个劳动力能够供养的人数从1850年的4.7人增加到1910年的8.1人。

2.4世界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农业的最新发展。战后40多年来,是世界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农业生产和布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现代农业所达到的水平和取得的巨大成是过去农业难以比拟的。导致这种发展和重大变革的基本动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

2.4.1农业物质技术基础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迅速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增加农业物质技术投入,因此,以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为主体的农业“四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对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作物单产和总产,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农业机械化取得巨大发展,除美国已于194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外,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荷兰、苏联等国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中期,意大利、日本于60年代初至中期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一般首先从田间作业耕翻、播种、收获等环节开始,从谷物生产逐步发展到经济作物、果树、蔬菜、饲料作物及畜牧业等方面。但由于各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农业机械化的途径和重点也不相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提高土地生产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化学化的范围随科技的发展而有所扩展,不仅包括使用化肥和农药,还包括运用饲料添加剂、土壤改良剂及推广农用塑料等。其中化肥和农药仍是其核心。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改进化肥的品种和质量,如生产复合肥料、浓缩肥料、液体肥料和缓解肥料等。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十多年来,农药重点发展高效、低毒、无公害和广谱性农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将发展农田灌溉工程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开源、节流和综合治理作为其主攻方向。在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流域开发与跨流域调水)的同时,大力发展喷灌、滴灌、间歇灌溉等节水措施。在排水方面世界各国亦取得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不含中国)防水防洪面积占耕地的9%,其中荷兰全部耕地均有排水设施,美国有排水设施的耕地达5980万公顷,居世界首次,排水标准达到了15年一遇。60年代,随着波纹塑料排水管和自动埋管机的出现,加速了农田排水事业的发展。

农业电气化是减轻农业的繁重体力劳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它主要包括向农村供电和农业用电两个方面,农业用电可细分为大田作业用电、灌溉排水用电、畜牧生产用电、农产品加工用电、防治病虫害用电和生活用电等。

由于上述“四化”的发展以使用石油为特征,如农业机械的运转、农田排灌、化肥生产的原料、发电所需的燃料多离不开石油及其制品,因而又可称为“石油农业”,它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2.4.2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摆脱通货膨胀的压力和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停滞局面,大力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以便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确保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就引发出了高新技术及其相应产业的出现。第三世界一些新兴国家也努力引进新技术来加速本国经济增长,这样就形成了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浪潮。

近年来,在农业中得到较广泛应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技术、信息和空间技术等。它们不仅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牲畜的产品率,从而将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各项农业消耗,而且将导致农业生产布局的重大变革。

(1)生物工程与基因工程

运用遗传育种等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作物高产品种,是现代农业中的一项重大革命。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已育成玉米杂交种,但直到40年代才推广。60年代中期在亚、非、拉美各国兴起的“绿色革命”,就是以利用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品种为中心,并同时完善水肥设施条件、耕作制度改变,以及推广科学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形成一整套先进的农业技术系统。如在墨西哥育成了耐旱21天的玉米杂交种,中国育成了杂交稻,可增产30%~50%。一向被认为低产的作物如大豆、谷子等,由于育成并推广新的高产、耐旱品种,也正出现高产势头。此外,生物固氮方法的试验成功,在解决肥料问题方面是一个重大突破。当前,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应用DNA重组和序列基因法,有可能挖掘最大的遗传产量潜力,提高对不良环境的抗性,培育更理想的株系、品系和品种。近年来中国育成的大穗型超高产水稻GER—Ⅰ品系,将外缘玉米基因导入水稻,使其具有玉米的某些特性,分蘖力强,穗大粒我,结实率高,获得晚稻平均亩产546.63千克的产量。

当前,生物工程与基因工程在农业上较成熟并推广应用的有三项:一是植物组织培养,使一些需多年培养的珍贵观赏植物和经济植物如兰花、荔枝、人参等在1年内即可培育成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还可选取无病毒植物的茎尖组织进行无病毒植株的培养;二是兽医药品,如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口蹄疫苗,牛的生长激素等单克隆抗体兽药等;三是家畜胚胎移植和冷冻技术。有的国家还建立了胚胎冷冻保存库,开展国际胚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