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乾坤
10464900000008

第8章 中医病因学说(1)

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因。一年四季,日出日落,潮起潮落,雨后彩虹,这些现象都是有一定原由的。所以,遇事索因,创造好的有利条件,尽量回避导致事情变坏的原因,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的。

中医学认为健康的人体是内环境与外环境维持动态平衡的整体,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多种多样,如异常的气候、精神因素、饮食劳倦、刀枪跌仆、虫兽所伤等,我们身边的任何一样事物的异常都可能导致我们得病。以下对各种致病因素进行逐一介绍,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远离这些致病因素。

3.1六淫致病

气象学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气象现象的太过、不及或非时之候对人体产生影响称为六淫致病。正常情况下,六种气象现象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又称六气。而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天气反常,或变化太快,最终导致人体生病时,六气就变成侵犯人体的六淫邪气,又称六邪。

六淫致病有季节性、相兼性、地域性、外感性的共同特点: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既可单独侵犯人体,也可夹杂多种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体;在患病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人体肌表、口鼻是其入侵的途径。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使大家对六淫致病的概念得到进一步了解。

3.1.1风邪——风为百病之长

风是春季的主气,四季皆有。风邪有外风、内风之分,风邪致病在中医病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外风致病各有特点。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风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医认为,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风邪致病最急,变化最多、最速。故《医方考·中风门》曰:“风者,百病之长,得天之象,故其发也暴。”六淫中其他几种病邪亦多随风邪相兼为患,如风寒、风热、风湿等。另外,风邪侵犯部位较广,无处不到,也就最易侵袭人体。

2)风邪行无定处,变化无常:风邪致病时病位游移不定,病情复杂多变,如由风邪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其关节的疼痛是游走不定的。风邪致病变化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就表现为皮肤瘙痒,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除此之外,风邪致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快,如中风,可突发口眼斜。故《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还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如风邪入侵常现颜面肌肉抽搐,或眩晕、震颤、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3中医病因学说00科普通鉴·中医乾坤3)风邪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属阳邪;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体表、阳经,使汗孔开张,从而出现头痛、出汗、恶风等症状。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3.1.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是冬季的主气。中医认为,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病邪称为寒邪。寒邪的发病机制与其致病特点有关,多损伤人体阳气,易致凝滞,郁久易化热,多以寒象为临床特点。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首先,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性属阴,容易损耗阳气。所以其致病可以表现出寒盛的实寒证和阳虚的虚寒证。其次,寒邪侵袭,阳气受损,则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故出现寒性凝结、阻滞不通。再次,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所以,如果寒邪侵袭肌表,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等,还会郁而发热;若直中胃肠,则会脘腹剧痛;凝于关节,则会有关节痛;客于经络,则表现为四肢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

3.1.3暑邪——季节性最强的阳邪

这里的暑邪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中暑的“暑”是一个意思。暑是夏季主气,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由火热所化生。中医认为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暑属阳邪,性质炎热,侵犯人体后多出现一系列大热、大汗出、面红等阳热症状。暑性升散,可使毛孔开张,出现汗出过多,甚者损失津液,同时又会导致气虚,故说暑邪易耗气伤津。夏季除了天气炎热外,还多雨潮湿,故暑邪致病时常夹杂湿邪,除了烦渴、发热外,还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湿邪困倦症状。

3.1.4湿邪——其性重浊、黏滞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至至处暑五个节气,阳热尚盛,雨水且多,潮湿充盛,为一年中湿邪最盛的季节。中医将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定义为湿邪。湿邪具有如下性质及致病特点。

首先,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为阴邪,容易损失阳气、阻遏气体的运行。因为脾性喜燥恶湿,故湿易困脾,致脾阳不振,中焦气机失常,运化不利,出现泄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水肿等。其次,湿性重浊,其中“重”指沉着、沉重,故湿邪侵袭,易出现以沉重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而“浊”指秽浊不清,是说受湿邪侵袭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面垢、大便溏泄、下痢脓血、小便混浊等。再次,湿性黏腻,主要是指病症黏腻不爽,如分泌物滞而不畅;或是指病程长,反复发作。

3.1.5燥邪——燥胜则干

关于燥邪,我们平时接触的较少。燥为秋季的主气。中医将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其致病多从口鼻入侵人体,初秋时节,燥易与温热结合,发为温燥;深秋季节,燥易与寒气结合,发为凉燥。燥邪的特性和致病特征如下。燥邪干涩,容易损失人体津液,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燥邪多从口鼻而入,而肺开窍于鼻,与外界相通,故燥邪最易伤肺,见干咳少痰等。

3.1.6火邪——其性主动炎上

火邪致病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较多,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上火的经历。中医认为火邪具有炎热升腾的特性,常称为火热之邪,所以火与热易混淆。实际上,火与热异名同类,皆为阳盛,为六淫之一。火与热的主要区别:热邪致病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而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皮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火邪具有以下性质及致病特点:首先,火热为阳邪,其性主动炎上。所以人感受火邪常见高热、恶热、烦渴等症,且多发病于上部,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等;其次,火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耗损正气。故火邪致病除发热症状外,往往还伴有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等津伤阴亏征象,大量伤津耗气会有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再次,火邪可令血液运行加速,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症状;此外,若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形成疮痈。因五行之中心属火,故火热之邪与心相通,可以影响心神,轻者心烦、失眠,重者可出现狂躁不安、神昏、妄语等。

3.2疠气致病

我们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这里的传染病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疠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又有瘟疫、疫毒之称。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流行等特点,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性感冒、禽流感都属这一范畴。在这里我们不做详细介绍。

3.3七情内伤致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描述,如“气都气饱啦”“某某得了相思病啦”“某某被气晕啦”等,而这些在中医上都属于情志致病的范畴。所谓情志即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这些变化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体致病,如果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正常情志活动的产生依赖于五脏精气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因而保持心情舒畅意义重大。

关于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直接伤及内脏

因为七情是以内脏精气为物质基础,所以七情过激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中医理论认为,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常常咳嗽,严重的时候还会咯血,这些症状和她忧郁寡欢,悲忧过度,以致肺受到损伤有很大的关系。再如,范进中举之后过喜而致心神癫狂,狂笑乱语,这也就是过喜伤心的表现。因为心主神,故七情致病首先影响心神。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当数情交织时,最易损伤心、肝、脾。对于某些疾病的患者,虽然临床症状已消失,但当遇到情志刺激时,易出现其原有的临床症状;如心绞痛患者受刺激可出现胸闷、胸痛,飧泄患者易出现腹痛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