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医生简明诊疗手册
1045800000026

第26章 生活中常见的人格缺陷与保健方法(3)

据心理学研究,强迫症与遗传有较密切的关系。在家系调查中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高于普通人群。另外由于遗传同时还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又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引起强迫症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因素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与竞争激烈的社会交往中出现不适应现象时,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症状的内容与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这并不说明“强迫症”无药可救,心理专家提示治疗该症的关键在于患者要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在日常的生活中,患者不妨深层解剖自己,从起因入手,采取听其自然、凡事不追求完美、多参加集体活动等方法来适时宣泄心中的紧张和焦虑心情,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强迫症的矫正

对于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矫正。

由于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他们常常觉得做的事情不够好,所以往往反复地重复某项工作,以达到自己的要求,有很强烈的不完美感。还有的患者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怕肮脏、怕疾病等都是因为这些让他们感觉很不安全,这种表现往往是内心深处严重的不安全感的表现。

要明白同样情况下心理正常的人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依靠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要学会自己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减少不确定的感觉。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内心的不完美感和不安全感还没有达到极致,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会逐步建立自信,强迫的症状是会消除的。

测试:你是否得了强迫症?

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强迫症,多余的担心是不必要的,看看下面的行为,你有过吗?

1我常反复洗手,而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所必需。

2我有时不得不毫无理由地重复相同的内容、句子或数字好几次。

3我觉得自己穿衣、脱衣、清洗、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

4我常常没有必要地检查门窗、煤气、钱物、文件、信件等。

5我不得不反复好几次做某些事情,直到我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为止。

6戏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产生怀疑。

7一些不愉快的想法常违背我的意愿进入我的头脑,使我不能摆脱。

8我常常设想自己粗心大意或是细小的差错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9我时常无原因地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

10我时常无原因地计数。

11在某些场合,我很害怕失去控制,做出尴尬的事。

12我经常迟到,因为我没有必要地花了很多时间重复做某些事情。

13当我看到刀、匕首和其他尖锐物品时,会感到心烦意乱。

14我为要完全记住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困扰。

15有时我有毫无原因地想要破坏某些物品或有伤害他人的冲动。

16在某些场合,即使当时我生病了,我也想暴食一顿。

17听到自杀、犯罪或生病的事,我会心烦意乱很长时间,很难不去想它。

测试评析

当上面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并且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时,说明你有强迫症状,有必要找医生咨询。

回避型人格

佛教中有出世与入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能修得正果;而入世则指普渡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回避型人格的成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他们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和调适

对这类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①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②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使其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③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

依赖型人格

人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甚至交给某一两个人,自己一点也不动脑筋,那是很危险的。依赖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人发展的人格缺陷,必须引起注意。

帮助孩子走出依赖误区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