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角色自演,以便反问自己
5—61正青智者问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步石答:在论语里多处记载孔子被问政,有学者学生问的,有老百姓问的,有君主、实权问的,孔子应该是每每针对性地回答。在这里孔子的回答和君主的理解都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特别是君主的,他将孔子的话语理解为实现了非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最高管理者也有稳定的饭碗了。孔子对他的理解认可了吗?否定了?议论了吗?当我们这些读者发出追问之时,论语却没有了下文!那么我们只好逻辑地分析了!
单从文理上看,孔子的话语与饭碗并没有半毛的关系哦。也许是在暗示,有时误会的存在可以有价值。与饭碗发生关系需要以下理解与附加:
(1)将重复字改成单字并形成链条:君—臣—父—子。之间连接的短线代表一种关系。
(2)孝道运用,实现这一种关系:子孝顺父、父孝敬臣、臣孝敬君。子对于父,直接用“孝”或“孝顺”,家外国内,有时用“忠”或“顺民”。反正以孝为根。
而在今天,我们都已经知道,执政者、管理者都是劳动者,所以都应该有饭吃——工资。并不需要他人孝顺、忠敬什么的提供道理或逻辑才有的吃,都是自己吃自己的劳动所得!即有饭吃的逻辑可以不同了。抽象地讲,孔子的这句被理解为社会分配的伦理了,进而被理解为有利于统治者的社会分配伦理。但是,孔子的话毕竟是一个复合式!难道这个重复就没有意义?当然有意义,我们正常地使用语文知识就行了。
君君,就是君主要做自己的君主;
臣臣,就是要臣要自己做自己的臣子;
父父,就是父亲自己要做自己的父亲;
子子,就是儿子自己要做自己的儿子。
就是角色体验、换位思考、要求别人做到的,先自己身上试验好吗?
就是将人心比自心。
比如你是君主,要发号时令了,你自己先拿自己试验一下好吧?看看自己能执行吧?
所以,你要制定让人民执行的政策了,该怎么办?你要责怪儿子了,在责问前,替儿子想想好吗?自己都做不到,何必拿来苛求别人?
能够进行这样的角色体验和换位思考,仁就已经存在于内心。如果通过这样的反思而提高对自己和与自己组织或血缘关系着的人的内心感受、现实境遇、切身利益的认识、认知,那么就能有仁爱的行动和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就有了逐步提高的对社会、国、家的正确认识和知识,有了仁的不断加厚而仁厚之说了。这样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即可以获得自治、自由。社会和国家获得根本的发展。仁知有德!社会成为有德的社会,而且会文明不断进步。孔子说了一个个人而全社会修德的方法。
大家想情况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社会伦理,是从哪里的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的。是人民各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探索、摸索、体验、体会出来的!所谓社会关系大致就有两个:组织关系和血缘关系。
遥想原始人并不知道“父亲”和如何对待“父亲”,自然不知道“省”下自己给“父亲”吃,对吧?
第一步:身边这个饥饿的老人是谁?——我的父亲!
第二步:我应该如何对待他?——换位思考!
第三步:我就是“我”的儿子,由于父亲和儿子已经是同一个人,那么内心感受一定是相互都知道的了。原来儿子在吃饭的时候父亲多么希望儿子能给他一口啊!而自己总有一天也将有“父亲”的今天!应该与父亲分食!——亲情立!最先获得这样的认知的人为先知先觉者,为群众的榜样甚至为圣人!
孔子的所有的话相互之间逻辑畅通吧!——仁、知、德!
——再次体现道德修养的慎独原则!
我这是具体推演“子子”,其他你来推演好吧?
孔子的这句话是“辩惑”、“徙义”而崇德的具体方法!可以断定在孔子这里并不存在“君—臣—父—子”这个社会伦理,要证明则颇费周章。社会伦理是双向的,不能搞成单向!有的人请注意了!在论语讲得清楚:
(1)组织关系:主要强调的是事业,伦理:君使用臣的原则是礼;反过来,臣在君那里做事的原则是忠。“事”至少是侧重事业,而在今天更要与“生活”脱钩。
(2)血缘关系:主要强调生活。父亲对待儿子讲慈祥;反过来,儿子对待父亲讲孝顺。
忠与孝在概念上完全不同。那么孔子是如何解决君主的吃饭问题的呢?很简单,原则在他回答樊迟的崇德问题的答案里——君主主持国事,那么自然应该得到一份报酬对吧?这和现代社会的理解是一致的!
我们再来多寻找一些好吧?思想家的思想必须思想家来解放,思想家就是大家。大家知道,按文理,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有“主”、“谓”、“宾”是吧?但“君君”就两字?缺什么组构?我们认为它缺少“主语”好吧?并把主语确定为“我们”好吧?则:前“君”为“动词”,后“君”为名词。于是我们大家来想一想还能找到什么?
——我们要用君主的标准要求君主;
——大臣的标准要求大臣;
——父亲的标准要求父亲;
——儿子的标准要求儿子。
这样就有了针对性的行为规范,有了制度,即有了礼!邦成为礼仪之邦。注意:要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之上。非得要使用“治”这个字眼,那就是:以礼治天下。以礼治天下原义是以制度治理天下,可以顺利发展为法治精神。
好了,与孔子的“克己复礼”那章连接上了。标准从哪里来?答:思,角色体验、换位思考,辩惑、徙义而崇德而来。即从对历史对文化对现在与未来对人民的心愿的认识认知而来!礼的变化发展在其中。
不要搞什么教,怀一颗仁心,自我体验,交流而相互启发,文明进步,社情体验,提高认识,生产制度,现代应强调法制,然后注意周全。不管你怎么分析质疑,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孔子并没有建议君主信而好古,更没有复古,对吧?实际上,信而好古并非一般人能玩的事情。
人民公社名言:一切皆为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更幸福!
喂,找到自己在社会的真实位置,满意就享受它,不满意就改变它,失败也无所谓,因为努力过。组织、合作、团结始终是需要的,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力量,个人通过努力与奉献,根据国家的需要勇挑重担、改变自己的境遇。
角色自演、换位思考、反问自己是制度产生的第一道门栏。
总之,这一章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一词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