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最好的家长:怎么教孩子愿意听,教什么孩子才优秀
10445100000008

第8章 高情商家长了解孩子的六个技巧(1)

默默守护

——给孩子一个更大的成长空间

某天,卫娟下班回家后,女儿小囡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日记本,递给了卫娟。卫娟想打开日记本,却发现它带着密码锁。小囡帮忙打开锁之后,卫娟看见扉页上写着“除本人外,禁止乱动”的字样,下面的署名是“Rose”。

“Rose是谁啊?”卫娟问。

“当然是你的宝贝女儿——我呀!”小囡抱着妈妈的肩膀说。

卫娟心想:起英文名字也不跟我商量商量,真是人小鬼大!她内心虽然有些不悦,但没有流露出来,这毕竟不是什么大事。

“你为什么要买个带密码锁的日记本呢?”卫娟问。

“就是为了不给别人看呀!”小囡没有觉察到妈妈的表情越来越严肃了,继续撒娇。

“妈妈也不能看吗?”

“那当然!”说完,小囡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妈妈生气了。

“那在你眼里,妈妈也成了‘别人’?”

“……”小囡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沉默了一会儿,卫娟坐到了小囡的对面:“小囡,你是不是跟哪个男生好了,不想让妈妈知道?”

“你乱说!”小囡差一点哭了出来,拿起日记本,冲回了自己的房间。

天暗了下来,屋子里也变得很昏暗。卫娟不想去开灯,更不想去做晚饭,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坐着坐着,她突然想哭,感觉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她觉得,一向乖巧的女儿突然变得陌生了。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陌生?卫娟实在不明白……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变得越来越陌生是正常现象。

孩子的成长,不仅是一个长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一天天地成长着,衣服买了没几天就不合身了,鞋子没穿几天就变小了,声音也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他们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生理上的变化。

有一部分家长基本上没有关注过孩子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孩子因内分泌系统的发展而引起的心理发展(如孩子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个性难以捉摸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社会化的过程,孩子越来越希望表现出自己作为一个“大人”的价值,他们不仅自尊心越来越强,而且变得更敏感,更关注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对很多问题似懂非懂,但自尊心不允许他们再像小时候那样直截了当地问家长或老师了,所以,他们心里的秘密越来越多。

虽然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但是他们与孩子之间毕竟相差了二三十岁,如果说十年是一个代沟,那么家长与孩子之间至少有两个代沟,因而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沟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说,孩子在家长眼里显得越来越陌生是一种正常现象。

孩子越大,让家长操心的事也越多,如孩子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早恋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等等。要为孩子操心,家长就必须了解孩子,因此,很多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孩子:

“小胖,你今天看起来没精神,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小囡,你最近老说英语老师的坏话,是不是英语学习出了问题?”

“小胖,你的鞋子是不是硌脚了?”

一般来说,在孩子身上发生的这类问题,家长都能察觉到。但是,孩子为什么不想去学校、为什么无缘无故发脾气,这种感情上的问题,很多家长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成为小学生、中学生,他们会保留一些事情,不会事事都告诉家长。家长开始不安:“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家长会觉得不能放任不管,所以开始步步紧逼,追问孩子。

如果家长问“在学校怎么样”,孩子便会回答“没什么”,家长要是问“你这是怎么了”,他们还是回答“没什么”。“没什么”,已经成为孩子应付家长追问的口头禅了。孩子之所以不向家长说心里话,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认真回答问题,家长肯定会责备:“为什么你就不想想办法呢?”“你自己主动去做不就行了吗?”所以孩子认为不如什么都不说,直接保持沉默。然而,孩子不说话,家长就更着急了。

在孩子看来,家长老是追问自己,打探自己的隐私——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没有“孩子的隐私”这个概念——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所以,家长追问孩子,只会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让孩子感到厌烦。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变坏,所以经常偷看孩子的日记,窥视孩子的秘密,结果孩子非常反感,和家长的关系反而恶化了。有的家长还用对小学生的方法来对待初中生,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孩子顺从自己,就有可能导致孩子更加逆反,或者胆小退缩,没有主见和自信心。

家长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感到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越是担心就越不能逼问孩子,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命令孩子做事。家长必须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质问或盘问孩子,也不要用指示、命令和禁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

对那些高情商的家长来说,他们虽然也担心孩子,但不会对孩子的事情横加干涉,只在旁边静静地守护,等孩子自己来倾诉。他们会利用自己极强的观察能力来观察孩子的需求,尽量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氛围与机会,让孩子主动开口。

反思:你是否悄悄看过孩子的日记、短信或聊天记录?

和风细雨

——用平等创造有效沟通的氛围

小倩今年十一岁,是一个很文静、乖巧的女孩,平时走路和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妈妈沈婕让小倩上了七个补习班,如美术班、钢琴班、舞蹈班、演讲班等,正好从星期一排到星期天,于是,小倩每天下午都要去上补习班。

有一天,在外地工作的小倩爸爸蒋文明接到电话,说小倩住进了医院。于是,蒋文明急忙赶了回来。

在进病房之前,蒋文明找到大夫,询问小倩的病情,大夫说小倩没什么大病,就是太累了。

“一个才十一岁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累呢?”蒋文明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见到小倩,蒋文明问:“小倩,你上那么多补习班,累吗?有没有你不喜欢的课程?”

小倩对爸爸说:“我都喜欢,它们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蒋文明注意到,小倩说这句话时看了妈妈一眼,而沈婕听到女儿这样说,脸上也露出了微笑,仿佛在说:乖女儿,你真懂事。

蒋文明很了解沈婕教育孩子的方法,知道让小倩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容易,于是他换了一种做法,让小倩把七个补习班按喜欢的程度排序,结果,小倩把钢琴班排到了最后一位。

他看着这个排序,问:“小倩,你为什么把钢琴班排到最后一位,是不喜欢钢琴课吗?把理由告诉爸爸。”

也许是憋得太久了,小倩小声地说:“我不想上钢琴班。”

“你怎么能这样想?”听到女儿这么说,站在旁边的沈婕一下子急了。

“妈妈,你这样说,不就是非让我学不可吗?”小倩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沈婕愣了一下,立即又带着怒气为自己辩护:“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

看到妈妈生气了,小倩胆怯了,小声地说:“那我病好了就继续学吧。”

“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沈婕语气很强硬。

蒋文明终于找到了小倩的病根:因为对沈婕专制教育的恐惧,使得她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小倩为什么会对沈婕产生这样的心理恐惧?

其实,在沈婕身上有一种天生的权威感,这种权威感让她很难把小倩当成与自己一样有尊严的“人”来对待。在沈婕看来,小倩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安排,因而她对小倩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控制。如果小倩不服从,她就会威胁,当然,她的这种威胁不一定通过语言,她会制造在小倩看来很恐怖的氛围。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流信息的要素很多,家长说话时的口气、眼神、手势等,都能够影响孩子的心理感受。像沈婕“你怎么能这样想?”和“这可是你自己说的!”这样的话语,虽然不是直接威胁,但在小倩听来跟威胁的意思差不多,因而觉得很恐怖。

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仅是说话的内容在表达意思,语速、语调和语态都在传达信息,都会给孩子带来相应的心理感受。比如,你问孩子:“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既可以用一种责难的语调,也可以用一种表示鼓励的语气。前者会造成一种让孩子本能地疏远并且对你产生敌意的氛围,后者却可以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然而,很多家长对这种效果熟视无睹,他们相信孩子会乖乖地听自己的,当孩子开始反抗他们时,他们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妈妈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这是家长在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时常用的理由。从主观上来说,大部分家长做一些事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客观上,由于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会反抗,这不仅让家长不能如愿以偿,更多时候会适得其反。

小华:“爸爸你看,这是妈妈给我买的新皮鞋。”

爸爸:“真漂亮,还是羊皮的呢!”

小华:“不是羊皮的,是我的!”

如果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尊重,那他们通常会采取两种应对措施:一是顶撞,这实际上是关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即关闭自己的心扉,拒绝与家长交流;二是顺从,由于害怕,孩子只好百分之百地顺从家长的意愿,家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像小倩一样。采取第二种应对方式的孩子,表面上看上去很乖,但其实那是他们扭曲自己感情后呈现给家长的一种假象。

如果在沟通之前,家长就摆出一副“我都是为你好”的高高在上的架势,那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有效地沟通。像小倩这样的孩子实际上很聪明,他们知道自己对家长说真心话没用,而且一说真心话就会遭到声色俱厉的批评,所以,慢慢地,他们只好说违心话,而且也开始变得自卑。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家长只有了解孩子感情的真实状态,才能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案,达到预期的目的。要了解孩子感情的真实状态,就要做到能让孩子跟家长说真心话,不至于被误导,好心办坏事。要让孩子跟家长说真心话,就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感情。除此之外,家长别无选择!

反思:你觉得孩子平时跟你实话实说吗?

见面三分情

——增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韩建出差近二十天,下午两点多才回到家里。太太杨婧在上班,读初三的儿子小帅还没放学,他感到有些无聊,便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睡了起来。

迷迷糊糊之中,他觉得有人开门进来了。

进来的人身材细长,有点像儿子小帅,但小帅似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头发不仅长,而且蓬蓬的;身着间杂粉红色与果绿色的衬衫,松垮垮地系着一条领带;宽松的牛仔裤,白色的耐克鞋一尘不染……活脱脱一个从动漫中走出来的美少年。

“你是谁?”韩建猛地从沙发上坐了起来。

“爸,是我啊!”那人吓了一跳。

听了回答,韩建才从声音上确认是儿子小帅放学回来了。

父子俩像陌生人一样彼此打量着。过了很久,韩建才问:“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弄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

见父亲这么跟自己说话,小帅扭头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韩建想跟进去,但他一想到儿子刚刚别扭的样子,觉得说了他也不会听,便作罢。

晚上睡觉前,韩建跟杨婧抱怨:“你平时怎么不管一管,让小帅变成了这个样子?”

“你还好意思说?!”听韩建埋怨自己,杨婧气不打一处来,她说:“你自己管过儿子吗?你成天只知道工作,忙!忙!忙!你什么时候过问过儿子的事?要知道儿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得问你自己!”

韩建叹了口气,对杨婧说:“做男人难呀!在古代是忠孝两难全,到了现在就变成了家庭与事业两难全!”

“鬼才相信!”杨婧瞪了他一眼,说:“你们男人平时少打几圈麻将,少喝几壶酒,教育孩子的时间就出来了!”

杨婧的话虽然很刻薄,但韩建心里却承认她说的有道理。

韩建承认,自己跟小帅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自从小帅上初中后,韩建就没有带他出去玩过一次,更没有认真地跟他交流过。身为公司的经理,韩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和应酬,但是,是不是真的抽不出一点时间来陪孩子呢?其实,用“工作忙”这个理由来搪塞太太杨婧可以,但他不能拿它来骗自己。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想到这一点,韩建开始有些愧疚。

有很多像韩建一样的家长,他们认为,只要通过成绩单就能了解孩子,所以,尽管他们很少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交流,但他们对孩子的成绩单非常在意,总是关注孩子数学得了多少分、英语在班上排名怎么样等,他们想通过这些资料来判断孩子的状态。更有甚者,仅仅通过老师表扬或者告状的电话来了解孩子的状况,这只能看到孩子外在的东西,看不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由于父母缺少与孩子的直接接触与交流,因此在他们眼中,孩子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陌生。

绝大多数家长因为生计问题,需要工作和应酬,所以留给孩子的时间有限,这些都是能理解的。但是,既然把孩子生了下来,那就必须承担起做家长的责任。如果家长把“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又幸福的人”当成自己的人生使命,那自然就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