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金融学
1042800000015

第15章 汇率:撬动全球贸易的支点 (1)

汇率是什么

有这样一则关于汇率与经济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的小镇上。一个游客在墨西哥一边的小镇上,用0.1比索买了一杯啤酒,他付了1比索,找回0.9比索。他到美国一边的小镇上,发现美元和比索的汇率是1美元∶0.9比索。他把剩下的0.9比索换了1美元,用0.1美元买了一杯啤酒,找回0.9美元。回到墨西哥的小镇上,他发现比索和美元的汇率是1比索∶0.9美元。于是,他把0.9美元换为1比索,又买啤酒喝,这样在两个小镇上喝来喝去,总还是有1美元或1比索。换言之,他喝到了免费啤酒。

这位游客为什么总是能在两国不断地喝到免费的啤酒呢?

故事的玄机就在,这两国的汇率是不同的。在美国,美元与比索的汇率是1∶0.9,但在墨西哥,美元和比索的汇率约为1∶1.1。在墨西哥,比索与美元的汇率是1∶0.9,但在美国,比索与美元的汇率约为1∶1.1。这位游客正是靠这两国汇率的差异,进行套利(arbitrage)活动,喝到了免费啤酒。免费啤酒是指喝酒的人没花钱,但酒店还是得到钱的。谁付了钱呢?如果美国的汇率正确,墨西哥低估了比索的价值,啤酒钱是由墨西哥出的。如果墨西哥的汇率正确,美国低估了美元的价值,啤酒钱是由美国出的。如果两国的汇率都不正确,则钱由双方共同支付。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本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其商品成本一定会与汇率相关。汇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和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人民币升值可令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打击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并反过来刺激中国大量进口他们的商品。

当然,汇率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远非这么直观和简单。汇率和国内的物价水平也有密切的关联。这一点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浅显的故事来表达。

据说有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上,发现一种果子很好吃,他说:"我要吃这种果子。"地球人告诉他:"好,但要先确定你到哪里去买,到中国去买,1人民币1个,到欧洲人去买,用1欧元1个"

外星人说:“那我用1欧元买一个好了.”

地球人说:"慢!其实你不用花钱就可以,你先从中国借一个果子,到欧洲去换1欧元,拿1欧元到中国去,就可以换10个果子,拿一个果子还给中国人,你就白得了9个果子,你再拿9个果子再去换9欧元,再到中国去换90个果子,再拿这90个果子再去换90欧元,在到中国去换900个果子……这样下去中国的果子都被你拿走了!"外星人惊讶道:还有这样的好事!那中国人为什么不把果子运到欧洲去卖钱?

"因为中国政府需要出口外汇,所以规定10人民币=1欧元,就是规定了10个中国的果子等于欧洲一个果子呀,就算把中国的果子拿去卖也赚不了钱啊。"

“难怪中国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呀!那中国要这么多的外汇,要做什么用啊?”

"暂时来说这么多的外汇实际上还没有派上用处呢!因为如果中国把这个钱花在外国,就起到只能买一个果子的作用,就是说本来手里有10个果子,一交换就变成只有1个果子,再交换一次就变成0.1个果子,再交换一次就变成0.01个果子……那这样越交换就越穷了。现在中国把它换成人民币,所以我们现在人民币越来越多,才会引起通货膨胀啊。"

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中国的汇率制度正在朝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改革。但是,由于汇率的波动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大范围的波动,因此货币汇率政策的首要关键还是要稳定,改革也应当循序渐进。这正是中国的货币政策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一价定律:商品价格和汇率的关系

当1美元=8.2元人民币时,在美国卖1美元一件的商品在中国就应该卖8.2元人民币一件,即美元价格也应该是1美元一件。在这个例子中,无论是在中国或美国该件商品被高估或低估,都会引起该商品在两个市场的运动,直到两个市场上的价格完全一致为止。

一价定律可简单的表述为:当贸易开放且交易费用为零时,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地销售,其价格都相同。因为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价格不同,只要价格差异超过运输成本,投机者就会从价格低的国家购买这种商品,然后把它运到价格高的国家出卖,从而可以把价格拉平。如果不考虑运输成本,一价定律可以写成Ph=S×Pf(其中Ph为某种商品的国内价格,Pf为它的外国价格,S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即期汇率)。

一价定律是关于某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的价格关系的理论。这揭示了国内商品价格和汇率之间的一个基本联系。

一价定律认为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一件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出售,如果以同一种货币计价,其价格应是相等的。

按照一价定律的理论,任何一种商品在各国间的价值是一致的。(通过汇率折算之后的标价是一致的)若在各国间存在价格差异,则会发生商品国际贸易,直到价差被消除,贸易停止,这时达到商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该定律适用于商品市场,与之相似的适用于资本市场的定律是利息平价理论。

利息平价理论是指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家应当有相同的价值,通过汇率折算之后的价格应该各国相同,若在各国间存在价格差异,就会发生国际间的资本贸易,直到这种价差被消除,贸易停止,这时达到资本市场的均衡状态。

虽然其所描述的均衡状态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很难做到,但是经济发展却是遵循这个定律的。

“巨无霸”指数——购买力平价理论

1986年9月,英国著名的杂志《经济学人》推出了有趣的“巨无霸指数”。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指数,用以测量两种货币的汇率理论上是否合理。假设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经济学家认为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而如果在美国一个麦当劳巨无霸的价格是2.54美元,在英国是1.99英镑、在欧元区是2.54欧元,而在中国只要9.9元的话,那么经济学家由此推断,人民币是世界上币值被低估最多的货币。因为根据一价定律,相同的商品在全世界都应当有相同的价格。如果巨无霸指数大于1,则说明在这个国家麦当劳的价格较美国低,反之则比美国高。从汇率的角度说,就是这个国家货币的汇率被低估,或者美元汇率被高估。

同样的产品在世界各地的货币标价却相差巨大,而且与官方的汇率换算完全不符,因此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眼中,麦当劳的巨无霸已经成为评估一种货币真实价值的指数。

“巨无霸指数”在英语国家里衍生了出“Burgernomics”(汉堡包经济)一词。1986年之后的每一年,《经济学人》都要出版一次新的“巨无霸指数”,这个指数也由此风靡全球。

购买力平价的大前提为两种货币的汇率会自然调整至一水平,使一篮子货物在该两种货币的售价相同(一价定律)。在巨无霸指数中,该一“篮子”货品就是一个在麦当劳连锁快餐店里售卖的巨无霸汉堡包。选择巨无霸的原因是,巨无霸在多个国家均有供应,而它在各地的制作规格相同,由当地麦当劳的经销商负责为材料议价。这些因素使该指数能有意义地比较各国货币。

两国的巨无霸的购买力平价汇率的计算法,是以一个国家的巨无霸以当地货币的价格,除以另一个国家的巨无霸以当地货币的价格。该商数用来跟实际的汇率比较;要是商数比汇率为低,就表示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低估了(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反,要是商数比汇率为高,则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高估了。

巨无霸指数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指数,用以测量两种货币的汇率理论上是否合理尚无定论。而这种测量方法的基本前提是假定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形式动荡不安,各国通行不兑现纸币,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速。卡瑟尔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确立各国新的官方汇率,从而消除因物价变动而造成的贸易困难,恢复正常的国际贸易关系,这就是本国与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应等于本国与外国价格水平之间的比率。

例如,如果有代表性的一组货物在美国值2美元,在法国值10法郎,汇率就应该是1美元等于5法郎。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一个平衡的汇率是使所比较的两种通货在各自国内购买力相等的汇率,偏离于使国内购买力相等的汇率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如果一件货物在美国所值的美元价格相当于法国所值的法郎价格的1/5,而汇率却是1美元等于1法郎,那么,每个持有法郎的人就会把法郎换成同数的美元,而能够在美国购买5倍的货物。但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会使汇率上涨,一直达到1美元等于5法郎为止,也就是达到它的货币购买力的比率与各国货币所表示价格水平的比率相等为止。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利,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均衡汇率:经济稳定的“定心丸”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09年初表示,将继续管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机制,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周小川又就东西方国家的储蓄率进行分析,他指出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储蓄率普遍较高,中国在零五年以来已采取多方政策降低储蓄率,但调整不可能在短时间达到效果,预料全球范围内的储蓄率不平衡仍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存在。

周小川在马来西亚出席央行会议的间隙也曾表示,央行将继续允许市场供求因素对人民币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坚持一贯的人民币政策,并将继续管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均衡合理的稳定水平。

2005年以来,中国开始了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以后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2006年人民币加速了升值的速度,随着07、08两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在一路“高升”之后渐趋于平稳。这让央行大大松了一口气。对央行来说,保持人民币汇率内外均衡一直是央行政策中的重点。但什么样的汇率水平才是均衡的?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首先提出了均衡汇率的概念。他说,实际上存在着三种汇率:第一,事实上的汇率,即市场上流行的汇率;第二,真实的均衡汇率,是根据购买力平价,再估计到国际收支方面的各项因素及和通货膨胀无关的其他各种因素而得出的汇率;第三,购买力平价,是按各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对比而计算出来的汇率。格里高利认为,真实的均衡汇率只是极近似购买力平价,而不等于购买力平价。至于事实上的汇率,则既不同于真实的均衡汇率,又有别于购买力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