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30天精通心理学全集
1037200000038

第38章 职场中的心理学—洞悉职场生存的奥秘 (3)

2005年7月2日,以出演毛泽东闻名的特型演员古月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当晚11时09分逝世;

2005年4月10日,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因肝硬化导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突然破裂大出血,最终心肺肝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

2005年2月,清华大学两位中青年教师相继去世,一位36岁,一位46岁,他们的去世相隔仅四天;

2005年1月5日凌晨4时许,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在睡梦中突然大口大口地喘气,5分钟后便与世长辞;

2004年11月7日,38岁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壮年辞世;

2004年7月30日凌晨4时许,我国曲艺作家、表演艺术家夏雨田因患肝炎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多种疾病,在武汉同济医院逝世;

2004年4月8日,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脏骤停在跑步机上突然辞世;

2004年3月4日,52岁的大中电器公司总经理胡凯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逝世。

……

他们都是处于事业巅峰的精英,但为了事业,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健康;为了成功,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身体。由于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长期忽视,疾病、亚健康乘虚而入。

为什么上班族精英英年早逝的悲剧频频上演?除了遗传、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能否长寿,固然有很多客观因素,但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运动过少等,足以证明是导致早衰早亡的重要原因。“文明病”其实并非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其真正根源恰恰是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文明病”。许多中年精英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为了事业,整日奔波,连一点锻炼的时间也挤不出。结果,储蓄了金钱,透支了健康,浓缩了生命,刚进中年就得了老年病,提前的病理死亡取代了自然的生理凋亡。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社会要发展、竞争在加剧,上班族精英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上班族精英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来应对呢?

1调整心态

大多上班族精英都认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才有了为了事业而拼命工作,而这一拼命就是不规律生活方式的流行。还有的上班族精英认为自己有成功的能力,但是怀才不遇,因而郁郁寡欢,这样的结果就是以烟酒为友,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其实为了自己的健康,上班族精英应该改变对成功的看法和传统上班族精英怀才不遇时的“清高”心态。

2带薪休假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休假。专家建议:上班族精英休假,最好一年能够休息两次,但不要像黄金周那样旅游式的休法,而是身心的放松和调整,而且这样也是容易做到的。其实并不是单位不给上班族精英这个机会,而是许多精英为了自己的事业舍不得让自己休息一下,所以关键还是精英们要改变观念—健康才是事业的本钱!

其实,现代社会的压力人人都有,连民工也有压力,只是精英们承担得更多一些。现代科研人员应该学会在应对挫折时,不拿自己的健康做本钱,要学会接受不出成果、试验失败的事实,要看到很多事的成功取决于各方面因素、不由个人意志而决定,客观地对待事物,训练自己达观和超然的心态。这样做,无疑有利于给自己的心理减压。上班族精英在工作时应该全身心投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工作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不是为了工作,不能本末倒置。理解了这个道理,压力也许就会小得多了。

莫做职场“休克”的鱼—越过职场休克期

历来做事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你开始感到厌倦松懈,甚至偶尔有不工作的冲动;一直目标明确、踌躇满志的你开始感到前景模糊,焦虑烦闷;曾经颇具创意的你有了才思枯竭的危机;一直自信自己的能力,但几度跳槽之后却倍感失落……

自己究竟是怎么了?应该怎么办?其实,问题并不复杂,你遭遇了“职场休克”。

身为一家公司的CFO,李雪已有了十余载职业经历,可以说对工作已驾轻就熟。周围的人也都很羡慕她,能在40岁之前就做到如此显要的职位,在别人眼里,她是当然的成功人士了。然而,面对大家艳羡的目光,李雪本人却颇不以为然。并且,对于目前的工作,她心里感到相当厌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腻了!这种情形益发加重,牢牢地环绕着她,令她有一种喘不过气

来的感觉。甚至有几次,李雪都想索性递上一纸辞呈,结束这种痛苦万端的职业生涯。

她确实是已厌倦了自己的工作。想想看,虽说她曾换过几家公司,可一直都从事财会工作,从普通职位做到CFO。她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再熟悉不过,工作对她来说缺乏新意,没有挑战。特别是来这家大公司工作后,她来时基本框架别人已搭好,她没有自己建立构架的成就感,也未曾尝试到经历磨合期的快感。她有应对挑战的能力,但每天的工作都是那么平铺直叙,既没意外也没惊喜。况且,目前公司一切运转良好,而自己又太熟悉这些工作流程,领域内所有的东西都能驾驭,简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了。

心理的感觉自然也体现在身体上,多日以来,李雪深受失眠的困扰,而且食欲不振,吃什么东西都要吐出来,甚至有一次,她晕倒在咖啡间里。到医院检查,却又一切正常。没办法,李雪便留在家中调养,结果精神竟意外地好了起来,身体也没有什么异样,那段时间感觉颇为神清气爽。可是,一回到工作岗位,便又故态复萌……

由于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过于熟悉,李雪遭遇了“职场休克”。

那么该怎样越过这种“职业休克期”呢?方法有二:

1找新。不妨利用度假之际换个环境,调整一下心态;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考虑换一个工作环境,给自己挑战,寻找新的激励点。

2保鲜。现在很多领域有很多新内容,企业也不断出现新的岗位,以往的规定未见得很规范成熟,有的也跟不上新的形势和企业的发展。所以,有很多东西值得不断学习。

若不想成为“职场休克鱼”,就要争取保持自己“杯子”里水的新鲜度,把“杯子”里一些陈旧的过时的部分倒出来,不断加入新鲜的水。这样,就不会有厌倦感,也可能尽量避免“休克”了。

频繁跳槽带来的恶果—应激反应综合征

“应激反应综合征”是伴随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病症,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日益引起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国内外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后认为,“应激反应综合征”多见于企业管理人员中,其中又以心理素质较差和不善于自我心理调节的人更易罹患。

赵龙连续跳了三次槽,最终如愿以偿,进了这家著名的外企。在进公司前,赵龙信誓旦旦,一定做满两年,但刚过一个星期,他就发现目前的公司也不过如此,他又犯了心神不宁的老毛病,工作敷衍了事,和同事也无法打成一片。

渐渐地,赵龙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先前对自己的那种自信一点一点地被蚕食。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做噩梦,记忆力也开始下降,心情变得烦躁不安。一些属下常犯的小错误,以前他根本不会在意,但现在却变得无法容忍,有一种发泄的冲动。对工作越来越感到厌倦,有时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一些重要客户的电话,他也懒得去接。

心理学家认为,盲目跳槽使人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总是以灰色的眼光看待外界的一切事物,凡事总易从悲观、消极的角度去思考。赵龙的症状是目前正蔓延在白领阶层中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典型表观。一般来说,失眠、极易疲劳、心惊肉跳、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都是“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先兆。

时下,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频繁跳槽,一般来说,跳槽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跳槽者,另一种是非理性跳槽者。前者一般具有明确的个人定位,并且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后者则往往不是因为目前工作不好,而是出于“习惯”—想换个工作环境。后一类人往往越跳越郁闷,甚至因此生活在焦虑、抑郁之中,最终患上了“应激反应综合征”。

如果“应激反应综合征”长期得不到治疗,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身心的伤害,严重的可出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溃疡病、心肌梗死等病症,也可出现悲观、绝望、焦虑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我们该如何应对“应激反应综合征”呢?就像在地震前必有预兆一样,在染上心理疾患之前,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先兆症状。由于个人的处境、情况不一样,先兆症状也各不相同。例如,睡眠情况发生改变,不仅是睡眠时间减少了,而且睡眠质量也差了;话题总是围绕着工作情况,言谈中充满着忧虑的语气;对于别人的规劝,虽能听从,但不一会儿又故态复萌,整日唠唠叨叨,使听话的人由同情转变为厌烦;自感“恐怕我胜任不了此工作”,产生了跳槽的想法,这一切均是焦虑性(或抑郁性)心理障碍的先兆症状。

对于那些心理障碍刚出现“萌芽”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第一,“跳槽”要慎重。想“跳槽”未尝不可,但在“跳槽”前先得对自身情况做认真评估。不仅要从自己的能力上去评估,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光看到经济效益,更应考虑到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困难。

第二,学会倾诉。内心不悦,压抑在心中,既解决不了问题,更会加重病情。此时,可找些信得过的亲朋好友,向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不悦。有时候,肚中的“苦水”倒出来之后,心里就会感到畅快得多,这就是“一吐为快”,心理治疗中称之为“宣泄法”。

第三,自找乐趣。人烦恼时,不要整日沉湎于其中,要学会自寻乐趣,例如和友人聚会、跳舞、逛街、听音乐、看电影……

第四,心理咨询。一旦发生心理困惑,而自己又无法走出阴影时,就得去接受心理咨询,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解开“心结”。但是医生无法明确给予跳槽或不跳槽的建议,只能通过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自己做决定,同时,年轻人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承认自己能力的局限性,千万不要盲目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