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在国家利益之间
10214500000003

第3章 导言(3)

三、本书主要内容说明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政策分析,即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政策的演变。其中,自杜鲁门政府的第四点计划到尼克松政府对外援助的"新方向"部分,都是以美国政府解密档案为基础,通过对美国政府外交档案的解读,分析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政策的演变。由于卡特政府及其后的美国政府档案尚未解密,所以我们只能对卡特政府以来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政策作简要的概述和分析。

第一章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政策的开端——第四点计划的起源与实施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开始向拉丁美洲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帮助拉丁美洲国家进行经济开发。战后初期,为尽快恢复西欧经济,稳定战后西欧的局势,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向西欧提供发展援助的马歇尔计划,这是战后美国对外发展援助的开端。马歇尔计划实施两年后,西欧的经济开始逐步恢复,政治局势也趋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对非洲之角和地区提供经济与技术援助,遂有了第四点计划的出台。第四点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的开端,尽管第四点计划的规模并不大,但它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发展援助在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读决定了不同政府时期美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政策。

第二章分析了艾森豪威尔两届政府对外发展援助政策的演变。1953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上台,结束了民主党在美国政坛长达20年的执政地位。艾森豪威尔政府继承了共和党的一些传统政策,如限制政府开支、维持财政平衡等。在对外经济政策问题上,则是希望通过扩大对外贸易,逐步减少对外援助,特别是对外发展援助。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它也对其对外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外发展援助政策不断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在其第二个任期内更为显著,甚至可以说,艾森豪威尔政府第二个任期内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政策的调整,为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大规模的发展援助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分析了美国对外发展援助制度的形成,以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主要对外发展援助项目。在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历史上,肯尼迪政府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一方面,肯尼迪政府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共同安全法》时期,将其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建立在《国际开发法》的基础上,从而使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进入制度化时期;另一方面,肯尼迪政府建立了统筹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的机构——国际开发署,另外还建立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等人力资源的和平队,这两个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机构,成为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标志性符号。此外,肯尼迪政府还实施了战后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最大的单个项目——争取进步联盟。20世纪60年代是战后美国实力的巅峰时期,无论是美国越来越深入地介入越南战争,还是美国在拉丁美洲实施的"争取进步联盟"计划,抑或是美国和平队在发展中国家的快速扩展,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美国无出其右的政治经济实力。

第四章分析了从尼克松总统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到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发展援助政策变迁。由于在越南越陷越深,美国经济状况开始下滑,肯尼迪—约翰逊时代美国高调的对外发展援助政策逐渐陷入困境。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美国在外交上开始了战略收缩,提出了"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在对外援助领域则是推出了与"尼克松主义"相呼应的"新方向",更加强调多边援助,希望相应的国际组织及盟国在对外援助方面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卡特政府上台后,美国依然受困于越南战争引起的后遗症,而且,卡特政府在外交领域的主要关注点在东亚和中东,尤其是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和促进埃以和谈。埃以戴维营和平协议签署后,这两个国家皆从美国得到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总的来看,卡特政府在发展援助领域不是很积极,而且,卡特政府将人权与对外援助捆绑在一起,发展援助成为其人权外交的辅助工具。里根政府时期,发展援助再次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自尼克松政府时期开始一直被美国政府所倡导的多边援助政策被打入冷宫,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重新成为对外援助的首要考虑。冷战结束后,随着主要对手苏联的消失,无论是老布什政府,还是克林顿政府,尽管开始对一些全球问题予以关注,但总的来看,对发展援助都不是很热心。"9·11事件"爆发后,出于反恐战争的需要,小布什政府才逐渐加大发展援助的力度,并且在2002年创立了新的发展援助项目,使得美国对外发展援助在冷战结束后再次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

本书第二部分,主要结合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国际战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对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政策进行分析,分析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动因。

第五章分析的是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的政治动因。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首先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产物。特别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其中包括: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中非共产党国家的发展援助,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帮助稳定非共产党政权的统治;或是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赢得受援国对美国的好感,使其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中选择支持美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同美国保持一致,这也是摩根索所称的国家间的"政治贿赂";另外就是冷战时期,出于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需要,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领域全方位直接对抗。当然,上述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而非完全割裂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家,美国发展援助的动机和目的也各有侧重。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既可以将其解读为对苏联政治、经济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视为美国在对苏冷战过程中联盟战略的组成部分。

第六章则是从美国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分析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的动因。战后的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就出发点而言,政治与意识形态考虑无疑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但同样,美国从来也不会放弃任何机会,包括利用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服务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在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战略中,服务本国经济战略是其重要考量之一。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援助项目中,它所涉及的经济考虑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美国对外发展援助的基本经济目标,主要是为美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更为安全和优越的外部环境、改善美国私人资本的投资环境、构建美国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第七章尝试从发展的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战后美国对外发展援助的动因。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还有着很重要的意识形态考虑。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发展的意识形态,即把美国的援助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相联系,以美国的发展援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美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让发展中国家通过美国式的私有经济、市场经济模式,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防止发展中国家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济发展理念,从而建立更接近于西方阵营的政治、经济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更是通过民主援助,直接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走向施加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的意识形态考量,既是潜存美国社会和美国政治的优越感或使命感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现实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注释:

【1】摩根索的对外援助理论详见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Hans Morgenthau,"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6,No.2(January 1962),pp.301—309.

【2】Edward C.Banfield,"American Foreign Aid Doctrines,"W hy Foreign Aid,New York: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1962,p.19.

【3】Elliott R.Morss and Victoria A.Morss,U.S.Foreign Aid:An Assessment of New and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2;Joan M.Nelson,Aid,Inf luence,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8;Raymond F.Mikesell,The Economics of Foreign Aid,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8.

【4】本书中有一部分内容具体介绍以罗斯托为代表的查尔斯河学派的对外援助理论,所以这里主要概述其他自由主义学派的对外援助理论。

【5】罗斯托著:《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Samuel P.Hentington,"Foreign Aid for What and For Whom,"Foreign Policy,No.1,Winter1970—1971,pp.161—189;Barbara Ward Jackson,"Foreign Aid:Strategy or Stopgap,"Foreign AFF airs,Vol.41,October 1962,pp.90—104;P.N.Rosenstein—Rodan,"International Aid for Undeveloped Countrie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43,May 1961,pp.107—138.

【6】Vernon W.Ruttan,United State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Policy: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Foreign Economic Aid,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7】Anne O.Krueger,Constantine Michalopoulos and Vernon W.Ruttan,Aid and Development,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

【8】Samuel Hale Butterfield,U.S.Development Aid—An Historic First:Achievements and Failur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2004.

【9】Jacob J.Kaplan,The Challenge of Foreign Aid:Policies,Problems,and Possibilities,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Publishers,1967.

【10】David Porter,U.S.Foreign Aid:A Cas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 gency f 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0.

【11】Sergei Y.Shenin,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hird World:the Origins of Postw ar Relations and the Point Four Program,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2000.

【12】Burton I.Kaofman,Trade and Aid:Eisenhowe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1953—1961,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

【13】Charles Wolf Jr.,Foreign Aid:Theory and Practice in Southern Asia,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14】详见刘国柱:《美国学术界对和平队的研究概况》,《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郭拥军:《美国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政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3年博士论文,导言。

【15】Robert A.Packenham,Liberal America and the Third World:Political Development Ideas in Foreign Aid and Social Scienc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

【16】Michael E.Latham,Modernization as Ideology:American Social Science and"Nation Building"in the Kennedy Era,Chapel Hill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