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教孩子最有效
10182100000013

第13章 健康的体魄是孩子成长的人生关键(1)

对于脑力劳动,因为人们都有思维,有思想,而且总是想成才,所以总是能有意无意地进行着。遗憾的是,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体力劳动,认为要成才,只要好好学习,好好地进行脑力劳动,这就够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强健人的身体,磨炼人的意识,提高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开发人的智能。

培养孩子的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

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责任感,有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都有好处。因此,家长要教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劳动和自我服务。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1、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这样的孩子只会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他准备好。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2、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

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很少参加家务劳动,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早起不叠被子,床上、桌上乱七八糟,不会洗衣,不会做饭、做菜,很少主动擦(扫)地、打水、收拾屋子……光是吃现成的,穿现成的,养成了一种懒惰习惯。不少父母往往有一种错误认识:孩子现在的任务是专心念书,上大学当专家,家务劳动那些生活琐事,干不干无关紧要。

人活着就要吃饭穿衣,有家庭存在就得有家务劳动。即使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解决了许多家务劳动的机械化问题,也还是有不少事需要自己干的。何况离那一天还早着呢!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传统是包含着家务劳动在内的。著名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开头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讲的就是家务劳动。《孔雀东南飞》里写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讲的也是家务劳动。十三、十四岁(虚岁),正相当于今天初中学生的年龄。

从孩子的成长需要讲,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一点劳动的,更喜欢负一些责任,以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否则,他们长大之后会发觉,这一生有无法弥补的缺憾。

因此,父母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比如,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父母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并给其具体帮助,使他感受到劳动的高尚与劳动内容的丰富多彩。

3、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家长,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去做事,不管孩子哭闹,不“心软”、“妥协”,不依顺孩子。家长若感情用事,不仅不能给孩子勇气,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经受磨炼、战胜痛苦,相反,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慌、软弱。

要孩子坚持独立、不怕困难,家长应“心硬”些。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自理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幼儿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自理和劳动可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立性的初步形成。

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某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游戏比赛。比赛中,许多小朋友都熟练地一个接一个地把小塑料球从大口瓶里夹到小盆里。亮亮也很努力地夹着,可他的双手好像不听使唤,怎么夹也夹不住球。他的妈妈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夹,夹,小亮快点夹呀,手不要抖动……”亮亮急得汗珠都冒出来了,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恼怒地对着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妈妈脸红了。是啊,孩子不会用筷子该怪谁呢?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还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孩子五六岁了,却不肯自己吃饭、穿衣服;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收拾书包;上中学了甚至要妈妈给她梳辫子,更不要说做家务事了。孩子自理能力如此弱化又该怪谁呢?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00多名少年儿童所做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与不爱动手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这似乎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动手能力与孩子的成才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认识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1、重视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不重视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把他们吃的、穿的、用的都准备好,担心他们做不好;孩子入学之后,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还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到了中学就更不用说了,有的家长甚至不让孩子参加有益的课外、校外活动,结果孩子的成绩未必优秀。殊不知,孩子多动手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反而会促进孩子的学习。

心理学已经证实:动手操作能力对人的大脑机能和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的大脑各个不同的皮层区域控制着不同的功能,主宰运动系统的相应皮层所占面积很大,孩子的运动和操作能刺激大脑皮层的发育,激活脑细胞使之得到锻炼,从而增强智力。所以,身心正在成长的儿童需要足够的活动来发展身体和心理的各种潜能。幼儿通过爬、走、跑、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学会掌握身体平衡,为他们以后独立生活和书写打基础;如果幼儿的身体活动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害处。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运动不足会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症。“感觉统合”就是指大脑对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信号进行灵活的加工,使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婴幼儿缺乏活动空间、爬行不足或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过度限制儿童的活动,会造成手眼协调能力差、书写困难、作业拖拉。因此,家长不要溺爱孩子或是怕孩子把衣服搞脏、把家搞乱而限制孩子的活动。

上了学,家长更应该重视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但是,现代学校教育过度强调学习成绩,不管学生死读书也好,活读书也好,只要分数高就行。家庭教育也深受影响,让孩子在家中一心只读“圣贤书”,担心孩子玩会耽误学习,到了星期天也不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打球、踢毽子、跳绳等有益的体育锻炼活动。家长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体育锻炼与智力开发之间的关系。

活动身体对人体各种功能,特别是大脑功能的改善和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要提高记忆力就要使大脑得到足够的氧气,而身体活动引起呼吸功能的增强,促使人体用氧率提高,从而为大脑供氧创造了条件。同时增强记忆力还需要血液中有足够的血糖,锻炼身体可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使人体从食物的淀粉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葡萄糖吸进血液成为血糖,使血液中的血糖比例增大,这样就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体育锻炼可以直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如各种球类活动要求密切注意球的运动以及参加双方的活动变化,并要根据变化判断各种瞬息多变的情况,迅速思维并立即作出反应。因此,这类活动可以增强观察力、判断力,锻炼注意力,提高思维速度。又如,做体操需要准确地识记各种动作要领,调节表情姿态,并要摆脱对动作的机械模仿,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创造各种新的形体动作。这些都说明身体活动直接为智力的优异开发提供良好的生理条件,是促进智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

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使儿童在生活和体育锻炼上得到保证。否则,即使采取其他强有力的教育措施,也会使儿童由于身体活动和动手操作不足导致缺乏智力发展的生理基础,影响他们健康地成长。

2、采用实用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方法:

①指导孩子做手工,如折纸、剪贴。

2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1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男孩子喜欢做车、船、大炮、飞机等。家长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②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③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

聪明的父母这时会顺应孩子喜欢动手的规律,拿来一些废纸让他撕,给他一些木头和棍子让他敲,买来蜡笔教他学画画,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让他配盖,为他准备一些积木和自制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拼七巧板、穿珠子、套盒时延长了专注时间,培养了独立工作能力。

3、及时帮助孩子弥补动手能力差的缺陷

为了帮助孩子弥补动手能力差的缺陷,首先要分析孩子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专家指出,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种:

一是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

二是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三是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材料。

面对孩子动手能力差的状况,父母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①教孩子生活自理,鼓励孩子自己洗手、洗脸、刷牙;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如包饺子、择菜等,可让孩子动手和父母一起做。

②为孩子购买一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如橡皮泥、拼图、积木等,让孩子动手拼装。

③根据孩子的兴趣教孩子绘画、泥工、剪贴等,在动手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从做家务开始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实践能力

“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也许提到这个问题,许多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独立性、劳动态度……”在教育界,一直有着“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外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强”等说法。

据一些抽样调查表明:70%以上的父母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关心孩子劳动的父母仅占不到20%。许多的家长都望子成龙,认为只要学习好了,将来就能出人头地,别的什么活儿也不用孩子来干。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且碰到老师开口问的是:“我的孩子学习怎么样?”“排在第几名?”很少有人过问孩子的自理能力、劳动态度……

其实,劳动技术的教育与科学教育同样重要。因为科学教育培养的是认识能力,而劳动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创造性实践能力。后者显然要以前者为基础,但却是前者的综合与创造性运用,而后者要比前者复杂得多。

实践表明,劳动技术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和创造,同时劳动对于健康人格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劳动的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也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这对于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非常有帮助的。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个地区的400多名儿童做过一项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他们的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