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活动不仅危及到高层大气,而且还污染了宇宙太空,这便是一切人类活动所表现出的两面性的一个例子。人类的航天活动方兴未艾,发射的各类运载火箭、航天器的残体、燃料及排泄物等,不少至今仍存留在太空中高速运行着。迄今人类发射的约4500个航天器中,有一半下落不明,已发现的直径大于10cm的碎片在太空中就有2000多个,小的则不计其数。这些碎片均以高速运行,蕴含极大的动量,由于速度极快,太空中直径仅1cm的小碎片便具有相当于重180kg以每小时600km的速度飞行的物体的破坏力,因而给太空旅行带来巨大风险,美国哥伦比亚号、发现号等飞船都曾遭遇到这些太空垃圾的撞击。目前各国正在加紧构建通信卫星网络,因而外层空间的拥挤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我们不仅已生活在一个拥挤的地球之上,而且将拥有一个同样拥挤的外层空间,这真是人类的不幸。
固体废物的危害
废物如果处理和管理不当,其所含的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1、对土壤的污染
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溶、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孔隙向四周和纵深的土壤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害成分要经受土壤的吸附和其他作用。
通常土壤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很大,随着渗滤水的迁移,使有害成分在土壤固相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的改变,植物又是生长在土壤中,又间接对植物产生了污染,有些土地甚至无法耕种。例如,德国某冶金厂附近的土壤被有色冶炼废渣污染,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体内含锌量为一般植物的26~80倍,铅为80~260倍,铜为30~50倍,如果人吃了这样的植物,则会引起许多疾病。
2、对大气的污染
废物中的细粒、粉末随风扬散,在废物运输及处理过程中缺少相应的防护和净化设施,释放有害气体和粉尘,堆放和填埋的废物以及渗入土壤的废物,经挥发和反应放出有害气体,都会污染大气并使大气质量下降。例如:焚烧炉运行时会排出颗粒物、酸性气体、未燃尽的废物、重金属与微量有机化合物等。
石油化工厂油渣露天堆置,则会有一定数量的多环芳烃生成且挥发进入大气中。填埋在地下的有机废物分解会产生二氧化碳、甲烷(填埋场气体)等气体进入大气中,任其聚集会发生危险,如引发火灾,甚至发生爆炸。例如,美国旧金山南64千米处的山景市将海岸圆形剧场建在该城旧垃圾掩埋场上。在一次演唱会中,一名观众用打火机点烟,结果一道15米长的火焰冲向天空,烧着了附近一位女士的头发,险些酿成火灾。这正是从掩埋场冒出的甲烷气把打火机的星星火苗转变为熊熊大火的。
3、对水体的污染
如果将有害废物直接排入江、河、湖、海等,或是露天堆放的废物被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水体,或是飘入空中的细小颗粒,通过降雨的冲洗沉积和凝雨沉积以及重力沉降和干沉积而落入地表水系,水体都可溶解出有害成分,毒害生物,造成水体严重缺氧,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死亡等。
有些未经处理的垃圾填埋场,或是垃圾箱,经雨水的淋滤作用,或废物的生化降解产生的沥滤液,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和各种有机与无机成分。如果这种沥滤液进入地下水或浅蓄水层,问题就变得难以控制。其稀释与清除地下水中的沥滤液比地表水要慢许多,它可以使地下水变得不能饮用,使一个地区变得不能居住。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的洛维运河,起初在该地有大量居民居住,后来居住在这一废物处理场附近的居民健康受到了影响,纷纷逃离此地,使此地变得毫无生气。
现在,某些先进国家将工业废物、污泥与挖掘泥沙在海洋进行处置,这对海洋环境引起各种不良影响。在海洋倾倒废物的地区已出现了生态体系的破坏,如固定栖息的动物群体数量减少。
来自污泥中过量的碳与营养物可能会导致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富营养化和缺氧。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会影响以微生物群落为食的鱼类的数量减少。从污泥中释放出来的病原体、工业废物释放出的有毒物对海洋中的生物有致毒作用,这些有毒物再经生物积累可以转移到人体中,并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倾入海洋里的塑料对海洋环境危害很大,因为它对海洋生物最为有害。海洋哺乳动物、鱼、海鸟以及海龟都有受到撒入海里废弃鱼网缠绕的危险,有时像幽灵似的捕杀鱼类,如果潜水员被缠住,就会有生命危险。抛弃的鱼网也会危害船只,例如缠绕推进器,造成事故。
塑料袋与包装袋也能缠住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当动物长大后会缠得更紧,限制它们的活动、呼吸与捕食。饮料桶上的塑料圈对鸟类、小鱼会造成同样的危害。海龟、哺乳动物和鸟类也会因吞食塑料盒、塑料膜、包装袋等而窒息死亡。最新研究发现,经检验海鸟食道中,有25%含有塑料微粒。此外,塑料也是一种激素类物质,它破坏了生物的繁殖能力等。
4、对人体的危害
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腊芙运河污染事件,20世纪40年代,美国一家化学公司利用腊芙运河停挖废弃的河谷,来填埋生产有机氯农药、塑料等残余有害废物2×104吨。
掩埋10余年后在该地区陆续发生了一些如井水变臭、婴儿畸形、人患怪病等现象。经化验分析研究当地空气、用作水源的地下水和土壤中含有六六六、三氯苯、三氯乙烯、二氯苯酚等82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列在美国环保局优先污染清单上的就有27种,被怀疑是人类致癌物质的多达11种。许多住宅的地下室和庭院里渗进了有毒化学浸出液,于是迫使总统在1978年宣布该地区处于“卫生紧急状态”,先后两次近千户被迫搬迁,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损失。
红色灾难
1991年3月20日,在南海大鹏湾盐田水域,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本蔚蓝色的海水不知为什么变成了铁锈般的红褐色,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晚上,红褐色才慢慢消失,前后经历长达36小时,红褐色海水的范围约12万平方米。经海洋学家分析鉴定,原来是这里发生了“赤潮”。
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在中国沿海的赤潮赤潮是一种海洋灾害,是由某些浮游藻类爆发性繁殖引起的水体变色现象。赤潮也叫红潮,淡水中的江河湖泊有时也会出现水色变红的现象,通常人们称之为“水花”或“水华”。这名字听起来怪美的,实际上这种现象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海洋里的赤潮,比江河里的水华危害更大。
1995年,我国近海发现多起赤潮现象。大多发生在5~8月间,一般呈长条状,宽几十米,长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呈桔红色和红褐色。海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呢?这主要是海洋遭受污染后形成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是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而引起的。当某一海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浮游生物就趁机迅速繁殖和高度聚集,使海水变色,成为赤潮。这种能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海洋学上称为赤潮生物。一些鱼类吸食了这些赤潮生物,会因呼吸管堵塞而死亡、这些死亡鱼类的尸体又会继续放出毒素,毒害其他生物。这样连锁反应,最终使大片海水发臭,形成灾难性后果。实际上,发生赤潮的海水并不是都变成红色,而是有着多种多样的颜色,这主要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而异。由夜光虫引发的赤潮,海水为粉红色或深红色;双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绿色或褐色;某些硅藻类引发的赤潮呈黄色或红褐色;膝沟藻引起的赤潮,有时水色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赤潮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有赤潮生物存在,这是赤潮发生的最基本的原因。它可以是所在海区原来就有的赤潮生物细胞和底栖休眠孢囊,也可以是其他海区迁移或扩散过来的。此外,在海水中还要有适量的营养盐,主要是氮和磷、微量元素(如铁和锰),以及某些特殊有机物(如某些维生素和蛋白质),它们的存在形式和浓度也直接影响着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是赤潮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求海水比较稳定,水体流动缓慢,加上适宜的水温和盐度,这样产生赤潮的条件就具备了。
从发生赤潮灾害的记录看,大都是由于有毒藻类引起的。全球已发现约3万多种藻类,其中约有300种能引发赤潮。它们当中又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有毒藻类分泌的毒素又可分为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下痢性贝毒。有的霉素可以直接毒杀鱼虾贝蟹等海洋生物,再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导致人体中毒。无毒藻类虽不产生毒素,但能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使海洋生物缺氧死亡。
海水石油污染
“水火不相容”是自古已有的一句至理名言。然而在现代社会,水面上燃起熊熊大火的怪事却接连发生。原来,这是油污浮在水面,一遇火种,便剧烈燃烧起来。
1979年6月3日~1980年3月20日间,墨西哥湾的Ixtoc-I号油井,为了处理事故,喷出泥浆之后又喷出了石油和天然气,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溢油事件。石油和天然气接触到正在运转的泥浆泵电动机,顷刻发生了强烈的爆炸,引起了一场熊熊大火。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多次出现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也因原油产量大小而不断变化。一些大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建造、使用大型油船,从中东地区把成吨成吨的原油运到本国储存起来。目前,世界上60%的石油是经海上运输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由于油轮的触礁,碰礁,搁浅或失火,海上事故不断发生。此外,还有油轮的压舱水,洗舱水以及各种船舶的其他含油污水,每年涌入海洋的石油有百万吨以上,使海上原油污染越来越严重。
1963年,一艘货轮在美国西南海岸遇难,大量燃料油流入海中,使美国当地一周内几十万只蛤被杀死,当地养蛤业收获量仅为常年的9%左右。1967年3月,一艘名叫“托雷·卡尼翁”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一次就有10万吨原油流入海中,污染了140多公里的海岸及海滩。1978年3月16日,美国超级油轮“艾莫科·凯迪”号失去控制,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搁浅,使大量原油泄漏,在海上形成一条18海里宽,80海里长的海上油带,污染了法国130海里的海岸,使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为生的海鸟中毒身亡。经济损失几千万美元。在对海水清理过程中,仅打捞原油就有2.5万吨。1984年12月21日,美国一艘油轮在华盛顿州西部海面航行时不慎触礁破裂,使得舱内80多万升石油倾泻在海面上,现场上一层油膜,造成632只海鸟死亡。
海湾战争中燃烧的油井,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1991年海湾战争,伊拉克把科威特南部的瓦夫拉油井口炸开,原油顺海岸流入波斯湾,黑色的油带以每天24公里的速度向南漂去。到2月初,原油在波斯湾海面形成16公里宽,96公里长的油层,部分油层还燃着大火,一场海湾战争,估计有100多万吨原油流入波斯湾。
海面被石油污染后,第一个受害者是海洋生物和海鸟。它们以海水为生,海水被原油污染,造成海水严重缺氧,同时营养成分被破坏,使生物无法生存。科学工作者指出,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对鱼类的生殖器官造成破坏。在石油污染的环境中,鱼类产下的鱼卵不能孵化,即使孵化成鱼苗也将很快夭折。海湾战争使200万只越冬候鸟,遭遇原油污染,几十万只海鸟因羽毛沾上油污而死亡,在阿拉伯海岸上随处可见乌黑的海鸟尸体。
石油污染了海水,对生活在海中的海兽危害也很大。海兽身上均有毛,它们呼吸时需浮到水面,毛被原油粘住,丧失其自身的防水性和保湿能力,妨碍其呼吸,窒息而死。
石油污染还破坏了波斯湾特有的珊瑚礁系统。波斯湾的珊瑚礁能在其他种类珊瑚礁所承受不了的高温或低温下生存。原油污染了海水,珊瑚虫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破坏,珊瑚礁也失去了光彩。
近20年来,我国海域也时常有原油污染事故发生。最大的一次是1989年8月12日黄岛油库爆炸,历时104小时,原油损失630多吨,胶州湾130多公里的海面被污染,海产品损失达4500万元。
现在,除了运输原油的油轮发生泄漏污染海面外,造成污染更大的是人工开发海上石油的泄漏。如美国1969年在巴巴拉湾,由于油井压力太大,造成地层断裂,引发严重的井喷事故。每天约有100吨原油喷入海中,经过12天的紧急抢救,才停止喷油,致使附近海面覆盖一层1~2厘米厚的油层。这次事故损失达5000万美元。
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影响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目前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防止石油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环境对人类胚胎的影响
自从1928年墨菲首次报道环境因素导致人类胚胎畸形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以来,在60多年的时间里,胚胎畸形学领域出现了划时代的进展。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人类胚胎畸形学已进入了分子水平,使先天性畸形的预防和治疗出现了十分乐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