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发展(地球一小时)
10146000000007

第7章 恶化的环境制约人类的发展(2)

如果气候变暖,一种名为匍匐翦股颖的欧洲草对南极将是一大威胁。“南极洲外来物种”研究项目负责人达娜·伯格斯特龙说:“这一物种哪里都能生存,它现在已遍及南极洲大部分岛屿。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南极是环境未受污染的最后堡垒。南部的大洋将它与世隔绝,但人类正开始冲破那道障碍。”

挪威特罗尔科研站的负责人阿特勒·马库森指着桌子上的一瓶假花说:“这些花都是塑料的。不允许我们带任何活的东西来。对于外来物种的限制非常严格。”但在特罗尔站附近仍生活着大量的南极海燕。近年来还发现了4种螨类,有些岩石上还有苔藓。

从事极地研究的挪威研究人员基姆·霍尔门说:“一位瑞典科学家在一个池塘里获取的样本中就发现了8种前所未知的南极微生物。”

目前,入侵物种在南极大陆周围的岛屿上已站稳脚跟。其中最具破坏性的是南佐治亚岛上的驯鹿和麦夸里岛上的老鼠和猫。在南极洲的其他地方,日本研究驻地的房子下面长了草,俄罗斯站发现了入侵植物,澳大利亚站附近则发现了多种真菌。

8.全球变暖恐致新西兰大蜥蜴变性而灭绝

新西兰大蜥蜴是目前地球上所知的唯一恐龙时代存活下来的爬行动物,数量已经非常稀少。新西兰大蜥蜴现存的两个种类都属于2亿年前出现的斑点楔齿蜥家族,它们一生中可以变换几种颜色,体长可以长到60多厘米,寿命超过100年。它们的额头上有着神秘的第三只眼,尽管功能还不清楚,但科学家们怀疑它能帮助大蜥蜴辨别时间。大蜥蜴生活在洞穴中,经常与鸟类分享巢穴,能够屏住呼吸长达一个小时。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捕食一些小型动物。

由于全球持续变暖,这种被称为新西兰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临着灭种的危险。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最后可能因为缺少雌性无法繁衍而灭绝。

新西兰大蜥蜴是古老爬行动物斑点楔齿蜥的仅存后代,可以追溯到2亿年前。它们的性别是由卵孵化时的温度决定,温度越高,雄性的比率就越高。一般来说,温度在22.25℃以上的时候,孵化出的后代以雄性居多,而当温度低于22.1℃的时候,雌性比例更大。

目前,这种大蜥蜴已经很少见了,只在新西兰一些远离主岛的小岛上偶尔看到几只。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大蜥蜴栖息地的温度将不断升高,这种微妙的变化将导致它们的性别彻底失衡。大蜥蜴大部分的巢穴安在很浅的土壤里,目前种群中已经多是雄性。尽管大蜥蜴以前能够忍受恶劣气候,甚至在可能是导致恐龙灭绝的流星撞击中幸存下来。但那时大蜥蜴的数量非常丰富,这使它们有足够的基因变异渡过难关。

据澳大利亚科学家制作的气候模型显示,以现在全球变暖的速度来看,到2085年,地球上的平均气温可能上升4℃。这将足以导致新生的新西兰大蜥蜴全部成雄性。

更糟糕的是,新西兰大蜥蜴的繁殖率很低。平均来说,雌性每4年才交配一次,而卵需要11~16个月才能孵化出来。气候模型显示,全球变暖对大蜥蜴生存有着显著影响,最后的雌性可能在2085年孵化,那时或许还有一两只幸存下来的雄性大蜥蜴。

尽管大蜥蜴本身已经做出将卵置于阴凉之地或者延迟产蛋时间的适应性进化,但这已经不足以帮助它们克服日益严峻的灭绝威胁。有鉴于此,科学家目前正在竭力挽救大蜥蜴。

二、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生存

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背景下,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而更糟糕的是,流行病卷土重来,对人类健康和生存造成持久而深重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在造成一些物种消亡的同时,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变异品种,并激活了新病毒。仅过去20年内,全球就有至少30种新的传染疾病抬头。极端天气频发,还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有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变暖使得新老病毒更加活跃和猖獗,病虫害也愈加容易滋生和蔓延,传染病载体的数量与日俱增,人类的健康日益受到危害。近年来,一些热带疾病已开始向高纬度地区扩散,霍乱、疟疾以及登革热的传播范围扩大,危及全球一半人口。

除了疾病外,人类还需要正视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据粗略估算,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0%。这意味着全球变暖正在威胁着人类享有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人类的生存、生活质量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1.全球变暖致疾病肆虐

据《人民日报》2009年1月15日的报道,近来,一些流行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蔓延的趋势:沙门氏菌疫情目前正在美国43个州肆虐,迄今已造成400多人感染;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也在欧洲呈扩散之势,世界卫生组织称2010年在欧洲消除麻疹的目标恐难实现;在津巴布韦,感染霍乱的人数已近4万,自2008年8月以来已有2000多人因此死亡,这是继1999年霍乱在尼日利亚造成近2100人死亡后最严重的一次霍乱疫情。与此同时,埃及、越南等国都发生了禽流感疫情,并出现数人感染死亡的案例……疾病肆虐,全球变暖难脱干系。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表的一份声明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包括禽流感、霍乱、瘟疫等在内的12种“致命疾病”可能大面积流行。英国的一些气象学家也早已发出警告,认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反常带给人类的危害,绝不亚于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每年约有15万人因气候变化被夺去生命。

2008年7月1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美国泌尿学教授玛格丽特·珀尔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指出,肾结石病与气候的变化关系密切。

玛格丽特·珀尔指出,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像联合国预测的那样,在未来数年可能会有更多的美国人因为全球变暖而患上肾结石病。得了肾结石非常痛苦,这种病经常由脱水引起,而高温环境造成失水过多增加了这种病的发病几率。在美国部分干旱地区肾结石患者预计可能会增长30%。到2050年将增加160~220万个肾结石病例,将花费10亿美元的治疗费用。

玛格丽特·珀尔说:“这项研究是全球变暖直接导致人类疾病的第一组实例之一。当人们从温度适中的地方迁到气温更高的地方时,患肾结石风险迅速上升。这已经在派往中东地区的军事部队中得到了证明。”

2009年4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东非健康与科学大会”上,有专家表示:东非某些疾病的传播严重程度有加剧之势,这种情况与气候变暖有关。

肯尼亚医疗研究所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专家安德鲁·吉塞科说,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发气候变暖,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导致的疾病传播在东非地区有加剧趋势。这位专家建议,东非地区的医疗机构应储备足够的防治药物,以应对那些传播状况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的热带疾病。

吉塞科说,环境越温暖,病原体就能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据报道,在东非地区,疟疾、肺结核、腹泻、裂谷热等疾病的传播规律正在改变。

研究表明,近年来,非洲的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的3.8%。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2~2005年间,全球气温显著升高。

2.全球变暖使人类存在潜在威胁

有科学家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层发生溶化,冰层中冰封了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由此而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流行和蔓延,人类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4块年龄由500年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杀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如果说冰层中的病毒只是有可能会威胁人类健康,那么壁虱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就是近在眼前了。法国科学家发现,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一种名为壁虱的蜱螨目动物会改变吸食动物血液的习性,转而将目标对准人类,它在吸血过程中会传播病菌,因此增加了人患传染病的风险。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介绍说,壁虱一般靠吸食动物血液为生,偶尔也会叮咬人类,在此过程中它们能传播10余种疾病,包括脑膜炎和莱姆病等。

研究人员对一种寄生在狗身上的壁虱进行了研究,后者作为立克次氏体病菌的载体,会引起严重的立克次氏体病。通常情况下,这种壁虱只叮咬犬类,很少对人类发生兴趣。立克次氏体病包括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

研究人员发现,2003年和2005年的夏季格外炎热。在这两个夏季,人感染立克次氏体病的几率大幅度提高。他们还注意到,2007年4月,法国南部城市尼姆也出现这种疾病,而当时尼姆遭遇了50年不遇的炎热天气。

为证明气候变暖对壁虱行为的影响,研究人员将他们研究的壁虱分为两组,分别在40℃和25℃的环境里放置24小时,随后让它们与人接触。结果,科研人员发现,第一组壁虱中有50%叮咬了参与试验的人员,而第二组却没有一只叮咬人类。

研究小组负责人迪迪埃·拉乌尔说,这充分说明,气候变暖不但有利于壁虱大量繁殖,还会使其习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患传染病的人数量增加。

全球变暖还导致壁虱的活动范围扩大。在寒冷的瑞典北部地区,向来难以存活的寄生血吸虫陆续出现,壁虱就是其中之一。

壁虱在近10年内已在多个国家出现,它已从其传统的迁徙地——斯德哥尔摩群岛开始北上繁衍,甚至出现在靠近北极圈的地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医学昆虫学教授托马斯·简森说:“壁虱的北上与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有关。在寒冷的1月份,我们能看到壁虱,这说明这里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瑞典疾病控制中心表示,携带致命性病菌的壁虱引起的脑炎病例在瑞典正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发现60例,而2005年瑞典则出现了155例,病例数量增加了1倍以上。

3.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生存环境

2008年2月5日,英国《独立报》介绍了来自英国、德国和美国等52个国家或地区的气候专家联合发布的报告,研究报告提出9种自然现象变化设想,包括今后100年间北极海冰消融和亚马孙热带雨林消失等显著环境变化。专家警告说,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增加,全球平均气温持续升高,不仅自然环境将经受急剧变化,人类生存环境也将承受深刻影响。

专家指出,这些变化一旦突破“临界点”,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将不可逆转。所谓的“临界点”,特指一些自然现象渐变,如气温升高累计达到一定程度时,引发急剧变化。

“我们的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导致气候不断变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可能在本世纪内达到变化的‘临界点’。”专家组成员、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教授蒂莫西·伦登说。

报告说,一些科学家相信,北极夏季海冰消融很快会达到临界点,进而加速融化直至完全消失。此外,格陵兰岛冰盖完全融化可能需要300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消融速度今后50年可能达到“临界点”。

专家还认为,湾流以及印度洋和北非季风洋流可能发生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和加拿大一些由耐寒植物组成的针叶林可能逐渐消失;亚马孙热带雨林也将因全球气温升高和不断遭到砍伐而最终从地球上消失。

科学家在报告中认定,当前最大和最明确的威胁,当属北极夏季海冰不久可能将会完全消融和格陵兰岛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沿海国家和地区。

报告说,人们可能会以为全球气候变化属于渐变,因而产生一种虚假安全感。

三、人人都害怕的紫外线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空洞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研究表明,臭氧层被破坏后,紫外线会通过大气层长驱直入。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抑制人的免疫力,会降低人类对一些疾病包括癌症、过敏症和一些传染病的抵抗力,会使白内障和皮肤癌患者增加。如果臭氧层的总量减少1%的话,有害紫外线就将增加2%,其结果是使皮肤癌发病率提高2%~4%,白内障的患者将增加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