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钓鱼技巧大全
10145600000005

第5章 好风好水好垂竿(2)

5.风霜雨雾对钓鱼的影响

常钓鱼的人都懂得,钓鱼和天气的关系极为密切,即使是同一个钓者在同一钓点垂钓,由于天气不同,收获也截然不同。因此,天气选择是整个钓鱼活动的关键环节。古往今来,人们在长期的垂钓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各种天气对钓鱼的影响,形成了许多渔谚,如“夜钓寒准,切勿空等”,“雨后放光,钓鱼辰光”,“霜下东南,赶快回转”,等等。仅这几句渔谚而言,就典型地道出了阴、晴、风、雨、霜、雾、冷、暖等对钓鱼产生的极大影响。就程度而言,其中阴、晴、风、雨天气对钓鱼影响较大。比如,晴朗的小风天气里,由于水温较高且含氧多,各种鱼都比较爱咬钩,而淫雨刮风天气是反之。又如,在盛夏的阴或连阴天气里,由于水温适宜,各种避暑鱼类比较爱咬钩,酷热天气则相反。再如,有的特殊天气,如雾天,气压低水中含氧少,鱼不爱咬钩,雾消即爱咬;同理,雷雨前气压急剧下降,含氧少,鱼不爱咬钩,而雨后初霁就特别爱咬。

另外,不同种类的鱼爱咬钩的天气也是各不相同的。鲤科鱼类一般在晴朗天气爱咬,而穴居鱼类则在阴雨天气爱咬。钓鱼与天气的关系极为复杂,目前,还是绝少有人能拿出系统和精确的答案来,应该说这是垂钓中最难琢磨的一门学问。

以风向而论,有人说上鱼量以西南风为最,南风次之,其余则是偏北的风向,上鱼量越小,所谓“钓翁钓翁,勿钓北风”。但有时,在很多人中又有“不钓南风”之说,在某一个北风天反而钓得很好。当然,钓鱼的天气选择,不能只考虑某一单一的个别条件,要对诸多因素作综合分析和判别。比如,东北风鱼不爱咬钩,但是时值酷暑季节,日照好,久旱不雨,东北风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不同天气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交叉关系极为复杂。老钓客们一靠经验,二靠科学的预测,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留心,就当日当时当地的水温、水位、风向、雨量等情况坚持在钓鱼日记中积累,经年作综合分析,有了丰富而可靠的经验,就有利于做出正确的估计,正如一句钓谚所说:“看天钓鱼鱼满篓。”

下面,我们看看不正常天气对钓鱼的直接影响:闷热天气时无风气压低,鱼儿感到轻度窒息,如若浮头,那么即使将饵递到它们嘴边,也不屑一顾。此时,水底无鱼,若继续使用常规底钓法,自然钓不到鱼了。这时,要果断采取应变措施,改底钓为“离底钓”或“半水钓”才能奏效。确定钓棚深浅,必须用分层探钓探明。不过,探明后可能在钓上了几条鱼之后又不咬钩了,这是由于鱼的泳层又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是天气变好了,气压缓解,有些风了等),此时鱼已回到水底,要立刻随机应变。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风,正常情况下只要风力不大(四五级内),不但对钓鱼没有影响,反而有利。这是因为水波粼粼改善了水中溶氧状况,鱼儿活跃。有时,在肥水塘风力甚至超过5级,强风劲吹,水波滚滚,漂都拉不住,鱼却格外活跃,在下风处近岸二三米的风浪最大处,往往投钩就咬,还净是大的。因此雨、雾、霜、雪算不算不正常天气、对钓鱼是否有影响?不可一概而论。要视不同季节天气、水温、气压等具体情况而定。

(1)雨和气压、水温

下雨本身对钓鱼并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关键是下雨时的气压和水温的变化,对鱼的摄食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季节,情况也不相同。

春雨。春天下雨,气压并不急剧下降。所以,春天下雨,池塘里的鲤鱼和鲫鱼更喜爱活动,满塘游弋。春天雨后钓鱼,上钩率较高。

夏雨。夏天雨前一般都天气燥热、气压低,水中严重缺氧,都难钓到鱼。只有等雨过天晴才好些。

秋雨。初秋气温还很高,下雨前也会明显气压低,须待雨后垂钓;深秋雨前气压并不下降,钓之无百。下雨以后,水温却明显降低,雨后水寒,鱼儿极少咬钩。所以,深秋雨后,及早收竿。

冬雨。冬雨天气骤冷、水温剧降,很难钓到鱼。

(2)雾霜雪和水温

寒凉气候才降霜雪。不论下霜、下雪,气压都不下降,所以和气压的关系不大。主要是霜雪之后,水温急剧下降,对钓鱼造成影响。但不同情况,也有区别。

雾:不论哪个季节下雾,都是水面一片雾气茫茫,水中没有光线透过,鱼潜水底不动,不会咬钩。只有等雾散以后,才能钓鱼。

霜雪:谚云:“霜前冷,雪后寒。”下霜前和降霜后水温都很低,钓不到鱼。须待上午10时以后光照变强,气温回升,方可下钩。雪前万里雕云、田野乌蒙,雪后白雪皑皑,覆盖冰面,气温骤然下降,都不宜垂钓。

既然季节、天气对鱼类活动影响如此之大,垂钓中就要遵循鱼类摄食的明显规律,因时施钓。

二、外界环境

1.气候与季节对鱼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都会对鱼类的生活习性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季节,鱼的活动机能和摄食状况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一般说来,春秋两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春季,大多数鱼类繁殖生育,产卵前后十分活跃,因而食欲旺盛;秋季温度适宜,鱼儿活动频繁,摄食量大;秋末鱼儿准备越冬,需要在体内储存足够的养料,非常贪吃;而夏冬两季则属于垂钓的淡季了。夏季除少数喜热性鱼类食欲旺盛外,大多数成鱼食量减少;至于冬季就更不待说了,绝大多数鱼处于少吃少动或不吃不动的冬眠或半冬眠状态。

春季大约从惊蛰开始,气候逐渐变暖,水温相应上升。在水中煎熬了一个冬天的鱼儿,开始活动觅食。不过这时的气温还低,鱼儿活动的范围较小,一般只在中午前后的几个小时,在向阳、较深的水域活动。到了清明前后,气温明显转暖,水体中的水草丛生,水生物大量生长繁殖,这时鱼儿纷纷游向水草丛生、1米左右的浅水区域觅食,并准备产卵,此时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垂钓旺季,从早到晚全天都可以钓。但在北方,由于气候与季节错位的原因,春天姗姗来迟,这个旺季大约要比长江以南滞后1个月到1个半月左右。

夏季日照强烈,气温高,中上层水温也高,鱼类大多潜入深水层或荫凉处活动,摄食量也相应减少。这是因为,一方面鱼儿在春季已完成交配产卵的任务,产卵后又大吃了一阵子,身体已经复原,吃得比较肥壮;另一方面深水植物生长繁茂,水域中天然饵食增多,故对食物的需求量也相对减少,一般进食不多。这时成鱼处于繁殖后的休养生息时期,比较喜欢摄食一些鲜嫩草茎,“换换口味”。但刚刚孵化出来的幼鱼,情况却不同。他们需要长身体,故不停的摄食。所以,钓上来的多是这类中小型鱼。此外一些游动性鱼类例如鳗鱼、鲈鱼、梭鱼等,此时正大量涌进与江河、湖泊相连的小水体之中,食欲正旺。

总的来讲,夏季仍属于垂钓淡季,钓获量少得多,尤其是中等以上的大鱼不大容易钓到。但在初夏,少数鱼还在产卵,仍有利于垂钓。且初夏气温多在15~28℃之间波动,这个温度对鱼类还是很适宜的,尤其是早晚,气候凉爽宜人,鱼儿游动觅食活跃,适合垂钓。但初夏中午气温偏高,鱼儿大多躲进深水层栖息,除少数鱼类如鲤鱼、鲢鱼外,很少吃饵。

秋季,天高气爽,鱼儿渡过了炎热的夏天,食欲逐渐旺盛。特别是秋分一过,深秋时节,水生植物的茎叶老化,水草枯萎,浮游生物数量顿减,随着气温的明显下降,鱼儿预感到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便大量摄食,积蓄养料准备越冬。这时对于人工投放的饵料特别爱吃,摄食量很大,这是鱼类一年之中第二个摄食高峰期,同时也是钓鱼的第二个旺季。

严寒的冬季,北方天冷地冻,水凉草枯,鱼儿大多潜入深潭或泥层洞穴,少吃少动或不吃不动,处于休眠状态。要是在北方,垂钓则只有适时破冰了。但在南方,此时气温仍不算太低。在风平浪静的中午,鱼儿仍会游至阳光充足、水深1.5~2米左右的水域寻找食物,只是吃食的动作比较轻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