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忽视精神成长: 树根烂了,生命还有希望吗 (3)
在孙云晓写的《夏令营的较量》一文中,孩子责任心的缺失更是可见一斑:为了让自己更轻松些,孩子们纷纷将背包扔进马车,一路上,他们的东西随处乱……
为什么孩子缺少责任心?
家长朋友们,先看看自己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们通常不让孩子们参与任何家务劳动,有的孩子甚至遇到了“三不准”的规定,即刀不让动、电不让动、火不让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别提什么野炊、探险这些活动了,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连火柴都不会划,原因不在于他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因为家长不让干。
很多父母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即使帮着去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举手之劳,不费什么劲,因此也就满不在乎,乐而为之。但是,这些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一片好心”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他们很早就懂得了柴米油盐,那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去替父母考虑那些生活中的事情。吃饭的时候到了,而父母可能还在地里干活,这些孩子只能靠自己。他们也在一件件事情的磨炼当中体会了父母的辛苦,从而逐渐树立起责任心。
孩子做任何他可以做的事情,这是我们对于孩子的责任,也是在教育孩子具有责任感时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的责任心大小,在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位置,他自然不能逃避;而在一个万事不用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位置,他就很难培养起责任心。
奥巴马为什么能够当选为总统?那是因为他把自己放在了总统的位置,他的心里装的就是成为总统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一切得益于他的家庭教育。同样,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能成为国家总理,就要把他放在总理的位置,让他思考国际局势、发现民间的疾苦,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来,让他感受国家总理应该负的责任。
可以想象,一个关注美国大选、关注民生经济的孩子,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着对国家、对民众的责任,这样的孩子,谁还会担心他的前途?
所以,奉劝家长朋友们,一定要让孩子坐在一个被需要、有责任的位置上,这样他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责任,才能有责任心。
非正常成长是世界上最大的罪恶
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的大生产,我们对农业、工业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能把握住其中的规律。但是在教育子女上,我们似乎不怎么总结经验教训,父母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怎么教育孩子;别人怎么教育孩子,我们就跟着一样去做。其实,中国的孩子从头悬梁、锥刺股那些故事开始,就已经是非正常地成长了。
一颗土豆,把它切好了埋在土里,周围有适合的温度、湿度和阳光,它就能长出一串土豆来。这是土豆的正常成长。但是一个人,你给他吃的、穿的,让他长得人高马大,也能够进入大学,将来还结婚生子,却不一定是正常成长。因为土豆发挥了它所有的生命本能,人却未必发挥了他的各种潜能,有的时候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存在。有一位诺贝尔获奖者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绝大部分人心智尚未成熟就去世了。
心智成熟是正常成长的一个表现,但有多少人真正心智成熟了呢?看一看我们身边的人,有多少人为了名利而忽略了亲人的感受,有多少人去追逐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到头来一场空?有人糊里糊涂地恋爱、结婚,糊里糊涂地生下了孩子,糊里糊涂地过着日子,似乎并没有发现生命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这都是因为心智尚未成熟。
常常有家长找我面谈他的家庭问题,有的是孩子太不听话,说什么都不依,还和家长吵架;有的是孩子沉溺于网络,学习一落千丈;有的是孩子早恋了不能自拔,家长束手无策。帮他们解决完问题,我常常想,这些家长为什么不能自己解决呢?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有发现情感的规律、心理的特征和人性的本质。
当然,我并不是责怪家长,在教育方面,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靠自己。记得我们中学学过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有人为了好看而把梅花缠成各种各样的姿态,但龚自珍自己种一亩梅园,并不去刻意裁剪。他觉得树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来成长,就像人应该按照人内心的本性来成长一样,不要受到外在的束缚。可是人人喜欢看疏影横斜的梅枝,为了讨人喜爱,花匠们不得不修剪梅花树;同样,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学历、技能、证书等,家长也只好按照要求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了。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是“病梅”,他们本身并不幸福。
有一期《南方周末》上登载了一篇文章,叫做《两少年的“非正常”成长》。里面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小波,17岁,但要在看管所待9年,出来的时候就是26岁了。
小波的家庭条件相当好,一个月手机费常常是4000以上,他不缺吃穿,却逃学打游戏,后来为了凑打游戏的钱,从家里偷了几百块,离家出走一个月。钱花光之后,他从奶奶家偷走了300多元,蹲在马路上哭泣,以为自己可能会被抓起来枪毙掉。年轻人就是这样,犯了错误往往把后果想得很严重,不敢面对,就逃避,或者破罐子破摔。
“我的父母总是管得太多、看得太紧,什么事情都手把手,不放心。说得太多,我就听不进去了。”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初中,他的妈妈天天在他耳边说“考大学”,小波说自己耳边都快磨出茧子了。
小波日记本中的话,可以代表很多失足青少年的心态:“做了这件事情,我知道无法面对家人。特别是父亲,以前我一直害怕他,这件事情之后我发现爸爸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
小波是因为抢劫和猥亵罪被抓的,其实他一开始并没有想过会走上这条路,从偷家里的钱开始,这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以为自己已经被全世界抛弃了。
很多年轻人从来没有接受过心理方面的辅导,而家长总是到了出现问题时才发现,孩子原来这样“傻”。也难怪他们太“傻”,在培养独立和理性的年龄段里,他们正忙于中考和高考,现实的教育体制,也让孩子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如果我们创造了美好的文明,却没有健康的身心去享受它,那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乐趣可言?
在教育上,我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新理论,只想“伐木”,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成长空间,让他们不要从一开始就假装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成年人。
孩子的心智成熟比分数重要一万倍
健康的孩子能自己面对任何困难,能够离开父母的怀抱去任何一个他想要去的地方,去实现他的梦想,完成他的人生。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还有比这更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小伟从小到大,成绩一直都特别好。老师喜欢他,同学也羡慕他。父母为了让他安心读书,从来不让他插手做任何事情。小伟也一直埋头苦读,很少参加学习以外的活动。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大学里,小伟依然保持着好成绩。大学毕业了,踌躇满志的他来到一家公司,叩响了经理办公室的门。在随后的笔试中,他很快就答完了。轮到面试了,经理请他谈一谈对公司运营的想法时,他竟红着脸,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经理很抱歉地对他说:“我们不需要一个只有漂亮分数的人。”
这是一位父亲和我说的事情,而小伟就是他的孩子,他不明白那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每个学生家长都很在乎的事情。在学校里,老师看重的是分数;回到家里,父母问得最多的也是分数;亲朋好友来了,问的还是各自孩子的分数。可是,现在家长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孩子考了多少分”、“掌握了多少知识”,却忽视了“学会的知识知道怎么运用吗”、“在某种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怎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些实质性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问面前的这位父亲:“是这样的吗?”
那位父亲沉吟片刻,说:“孩子小时候,我和他妈确实是这样的。只要考试成绩好,怎么样都可以。”
其实,分数只是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孩子的能力。
可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成功与否的标志,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缺点就可以忽略了。这是不正确的,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要老盯着考试成绩。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有很好的学习能力,但一个有很好学习能力的孩子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为他的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崔老师,这么说来,成绩并不能说明学习的能力?”
“对!”我点了点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回顾自身的教育经历,在一篇《论教育》为题的讲话中曾深刻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哦?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这位父亲一副思考的表情,“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崔老师,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这好办,”他刚说完话我就接了上去,“比如水,它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老师讲解水的知识时,孩子们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认识快、理解快、记得牢,有的则接受慢、理解浅、记得少,这就明显地表现出智力上的差异。即使都记住了,实际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不一样,文彦博运用它去树洞取球,曹冲运用它去称象的重量。对水的认识属于知识,而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才是一个孩子的智力。”
为了让我的表达更清楚,想了想,我又接着解释:“这就像学习能力应该是指孩子学习时的注意力、写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听课的效果、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情绪的稳定性。这些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上课时的注意力与孩子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智商、情绪等因素都有关;写作业速度与智力、注意力、手眼协调性、情绪因素有关;听课时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与脑—耳协调训练有关;计算和书写能力与脑—手—眼协调训练有关;语言能力与本体感训练有关;情绪稳定性与触觉训练有关。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是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提高的。”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位父亲说,“那我们家小伟就属于能力和成绩不挂钩,发展不平衡了吧。那应该怎么办呢?”
“总之,无论怎样教育都需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知识是基础,培养孩子的能力才是根本目的。教育应该从教孩子接受知识,转向教导孩子全方位地学习如何应用知识,以满足终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所以在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家长更应关注全面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拥有成功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