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的革命
1005300000006

第6章 忽视精神成长: 树根烂了,生命还有希望吗 (1)

第二章 忽视精神成长: 树根烂了,生命还有希望吗 (1)

树根烂了,生命还有希望吗?时至今日,还有些家长不明白,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能力、素质、人格、人品,这些才是人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纵使练就百般武艺,一个弱点就足以致命

在管理界有一个短板定律:一个木桶,最短的一块桶板决定了它的容量。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最弱的一项决定了他的发展。所以,纵使他练就百般武艺,一个弱点就足以致命。

如今的孩子和30年前的孩子比起来,最大的优势就是见识多、了解得也多。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能捣鼓各种机器人、电子玩具,会玩游戏,知道的知识也比过去多得多,有的孩子可能已经走遍了全国,有的甚至要到国外去深造。这些都是30年前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能想象的。

还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是个小神童,成绩好,能力强,还能歌善舞,会各种乐器演奏之类。可就是这样的练就百般武艺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所向无敌了呢?

我们先来做个对比!

倘若拿20年前的孩子来看,那时孩子不像现在这样娇气,那时的孩子受到世俗的侵扰,他们更加懂事,最值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孩子走到社会上自然很受别人欢迎!有人也许说,那是环境使然。的确,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刚刚改善,而且每个家庭不像现在这样,家家只有一个小皇帝或小公主,在那样的环境下,父母的教育、兄弟姐妹的相处使他们早早就懂得了父母的辛苦,懂得要忍让,要为他人着想。

可是现在的孩子呢?

就拿我经常接触的一些孩子来说吧,他们身上无不集中体现了同一个弱点,那就是“自我中心”!这些孩子身上都有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动辄谈“我”,动辄强调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利益,而无视别人的感受。这显然在无形中给与人交往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自我中心”还会引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陷入自己的情绪当中,从而忽略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在周围的环境中必须具备的责任心、感恩心等。还有一点家长最为关心的,那就是孩子一旦以自我为中心,就无法调整自己,最后无法适应环境。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精神上势必会形成“我是唯一”的认识,那么,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就要顺从于他,一旦遇到困难,他也只会埋怨外界,从而阻止了自己对自己的反省和检讨。而且,以自我中心的人注定是脆弱的,也许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对他构成伤害。这样的孩子精神不成熟,又如何期待他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呢?

所以,家长朋友们,不要以为把自己的孩子训练成一个小全才就可以了,我们还要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木桶总是由那块最短的木板来决定它的容积,而一个孩子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解决掉他致命的弱点!

家长朋友们,帮助孩子解决“自我中心”的问题吧,这绝对是个很有意义的举动。

破坏性批评,腐蚀自尊心的毒药

“你怎么这么笨啊”,“没见过比你还蠢的人”,“我怎么就摊上你这么个笨儿子”……如果你常说或者说过这些话,恭喜你被列入家长“黑名单”了。

“来,小笨蛋,给崔叔叔表演一个猪八戒背媳妇儿。”5岁的小孩子就摇摇晃晃地走到我面前,驼着背装成猪八戒,他的爸爸妈妈哈哈大笑,大有“看我儿子多棒”的感觉。其实父母是想表扬儿子的聪明可爱的,可是这个小朋友,可能只记得爸爸叫他“小笨蛋”了。

像这样的亲昵的贬称,还算家长们伤害孩子自尊心最轻的一级。有一回,我让家长在纸上写出经常骂孩子的话,有一个家长给我交了一份“大礼”——他一口气写了46句,“你的头让门挤了吧”,“脑子进水啦”,“笨得像个猪”,“蠢得挂相”,“天下第一蠢材”……我想,这个家长回家的当务之急是挽救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可能要营造孩子的自尊心了,像他这样打击孩子,估计孩子早成了“无耻之徒”了。

教育专家们将家长的这些说法,总结成一个很学术的词,叫做“破坏性批评”,就是说话的时候伤害了孩子,最主要的是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很多人觉得孩子没有什么自尊心,其实孩子的自尊心一点也不比大人弱,在他们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他们的自尊心更加强大,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情酿成悲剧。

武汉一所中学的一个14岁的女孩,上课的时候迟到了一两分钟,等她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同学们都已经坐好了。这时,上课的老师瞅了她一眼:“难怪你迟到了,你们看她胖得跟猪似的,能不迟到吗?”第二节课之后,这个女孩从教室冲出去直接跳楼了,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老师肯定没有想过自己的一句批评会要了孩子的命,但在同学面前说女孩子胖得像猪,即使这个孩子不跳楼,这句话对她的打击和伤害也是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只是逞一时口快,却让孩子一辈子都活在阴影当中,自卑、绝望、厌世……

可是,家长们最常做的事情,往往就是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本来是想刺激孩子积极向上,到头来,却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了。

所以,我一再告诉我的朋友们,也告诉家长们,无论孩子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一定不要破坏性地批评他们,他们现在最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一个民族没有自尊心,就会培养出卖国贼;一个人没有自尊心,他的脸上只有奴才相。如果父母所做的是在破坏孩子的自尊,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和效果呢?

顺从+听话=创造力为零

培养了顺从、听话的孩子,也就造就了没有创造力的孩子,教育究竟要的是怎样的结果?

“宝贝,真乖!”

“我都是为你好,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

“就你,还想当班长?在家跟我们顶嘴,在学校跟老师顶嘴,就你想得跟

别人不一样,就你好,为什么大家不愿意选你做班长啊?为什么婷婷当选了,就是因为人家从来不捣乱,人家很听话!”

左一句,右一句,说的都是让孩子顺从、听话!孩子顺从了,听话了,后果呢?

“爸爸,你看电视剧里的孩子,他跟妈妈争论问题,他觉得妈妈是错的,自己才是对的,他怎么能这样?”

“妈妈,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有创意,这个怎么做啊?”

家长们观念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于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接受了这样的听话教育。不但要听家长的话,还要听老师的话,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训导、教诲和要求,孩子只能服从,不能拒绝,也不能怀疑和反对。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注意到,孩子经常带着一脸委屈,怯生生地站在一边。那是因为孩子没有说话的权利。通常,不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也不管这些意见有没有道理,首先,在意识深处就被家长做了否定,下面,孩子再说也是无用的。

所以,久而久之,在孩子看来,与其跟父母顶嘴、跟老师争辩,还不如乖乖地听话,这样起码还有父母的疼爱、表扬,在学校里还有个小官做做,因为,听话无论到哪里都是真理,违背不得!这也就必然造成了今天的局面:种种威逼利诱之下,小小的孩子最后不得不顺服。

也许在父母看来,这也是为孩子好,这样孩子就可以少走弯路,这样孩子就可以适应这个社会,得到一些利益,还有一点就是出于维护家长权威的心理。这些都可以理解。

但是,家长朋友们,是否考虑过顺从和听话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一批又一批顺从和听话的孩子产生了,一帮小大人产生了,他们的典型特征就是说着大人的话,想着大人的想法,他们俨然成了大人们思想的附庸,成了成人世界各种命令的执行者。

呜呼哀哉!

他们从小就失去了选择自己成长的权利,他们可谓没有一个独立的人生,因为他们要生活在一个用“顺从、听话”营造的氛围里。他们现在听父母的话,养成了顺从和听话的习惯,那么到了社会上,在与人相处时也容易如此,这就意味着很难独立、自信,很难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的创造力从小就被从根上扼杀了!在这个竞争激烈,动辄谈创新的社会,这样的孩子你还指望他有一个怎样出众的表现?大家都知道,社会日新月异,这必然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如果想在社会上立足,想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创造力不可缺少,而顺从和听话的孩子又如何完成这样的转变,取得这样的成就?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提醒家长朋友们,别为了培养听话的孩子,最后造就了没有创造力的孩子,这不应该是教育的目标和本质!

逃避还是发展,衡量成长的关键

最好的成长状态,就是让孩子享受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少年时光,又做好了迎接成年世界的准备。

每一场培训对我来说都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艰巨并不在于讲不讲得明白,能不能让家长有所收获,而在于每一场培训之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潮水般向我涌来……我这个水性一般的人,常被家长问个够呛。

有一回,我讲完了正想回家,一位妈妈拦住了我。虽说我这人行事低调吧,但是老有人高调地发现我,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高调地问我问题,弄得我不答不能脱身。这回她的问题是:“崔老师,我家闺女去美国留学了,现在不是金融危机吗,她问我现在是该留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来。”

“请问这位妈妈,您觉得您的女儿是个什么态度呢?”

“她就是没有态度,想我们给她建议嘛。”

“那我就知道她的态度了,是逃避。我的这种说法您可能无法接受,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20多岁的留学生,还不能面对自己的去留问题,这不是逃避是什么?我的建议是,您回去鼓励她,让她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决定的风险,这样才能算是长大了。”

孙瑞雪女士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倡导者,她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说了一个“圆圈人格”(这是我起的名字)。里面说:

图中央是红色圆心,表示人格人品完善的人群,环绕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有自制力、能够帮助别人的正常人,这是接近完美的一个人群。再向外是一个白色区域,它代表人格有许多缺陷、不够完美的大多数普通人。而最外一环是正常范围外的那一类人,犯罪者、精神病人属这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