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不伤害的爱
9964600000008

第8章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依恋模式(4)

一个健康的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均衡协调的。一些超我过于强大的人,进入青春期之后会突然变得违背规则、为所欲为,这是因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到自己的本我被压抑得太厉害了,于是他们开始挑战自己的超我,以父母或社会的规则为批驳的靶子,反其道而行之,“用本我摧毁超我”。任飞翔正是这种情况。

学习成绩成为亲戚打压对方的武器

任飞翔的妈妈孙潞在家排行老二,夹在大她十岁的哥哥和小她两岁的妹妹中间。在孙潞的记忆中,嫂子颐指气使,主宰全家的气氛,孙潞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惹了嫂子。尤其是孙潞找了家在农村的男友之后,嫂子认定她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对她的欺负更是理直气壮。尽管父母答应孙潞婚后可以继续住在娘家,但孙潞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惹了嫂子,毕竟人家是“正根儿”。

任飞翔从小就生活在舅妈的“白色恐怖”之中,他6岁时,因为抽水马桶坏了,任飞翔没有及时冲水,结果舅妈大发雷霆,拎着耳朵把小飞翔揪到便池边,大声训斥。当时任飞翔吓得全身颤抖,孙潞生怕庇护孩子引火上身,默默地将头扭到一边。

孙潞认定只有儿子成绩好、听话、懂事,才能提高自己在娘家的地位。从小学一年级,任飞翔的周末就奔波于几个课外班。六年级时,他开始偷懒了,数学奥赛老师要求每天做20道数学题,父母负责检查并签字,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要再去上课。任飞翔为了不去上课存心不完成作业,母亲只能违心签字,以保证他能继续上课。每次签字后,孙潞都会狠狠地打自己的脸,“我是为了你坚持上奥数才当骗子的!”飞翔强大“超我”的来源和他写作业时痛苦的情绪体验找到了根源。

嫂子的儿子考上浙大,妹妹的儿子考入北大,成为一家人“训导”孙潞新的资本,于是任飞翔的学习成绩成了他们一家的救命稻草。小升初,任飞翔考上了全省最好的中学,一家三口喜极而泣的场面深深地镌刻在飞翔的脑海中。他下定决心,初中努力三年考上本校高中的重点班,为考入清华大学奠定基础。任飞翔每天都想象自己考上清华之后如何鄙夷舅妈,如何藐视仅仅考上浙大的表哥。可进入高三,任飞翔觉得力不从心了……

孙潞告诉我,她早就料到我会给她做心理咨询。“周围人早就告诉我,孩子这样都是我造成的。但我改不了,我就这命。只要对孩子有好处,我可以和老公离婚,也可以自我了结。我早就想明白了死是最好的解脱……”

“你连死都不怕,却害怕自我改善吗?”

“我不是怕,是不可能改善。四十多年来,我总是试图改变命运,但每次都会陷入新的更深的黑洞之中。”

孙潞说自己长得不好看,说话声音特别尖,周围没人愿意和她说话,包括她的父母。妹妹长得好看,嘴又甜,深得父母的疼爱,嫂子也很喜欢她。“我被冷落、被忽视、被羞辱,幸亏儿子聪明,我开始看到生活的希望,却不想孩子让我坐过山车──把我举得高高又狠狠地摔下……”

当我将孙潞带入到她的潜意识,她看到了瘦小得像骷髅一样的“内在小孩”,“内在小孩”目光呆滞、行为退缩。我引导她接受自己的“内在小孩”,并且给予最大限度的温暖和支持。

孙潞非常认真地完成了我给她留的家庭作业,给她的“内在小孩”写信:“我知道你始终生活在父母的忽视和哥哥光环的阴影之中,你的要求从来没有被重视,你的感受没有任何人会顾及,你在人群中必须委曲求全。你认定自己是不可能会有改善的。但今天,我注意到你,并且会在丽珊老师的引导下,帮助你成长起来,快乐起来……”

我帮助孙潞重新界定她与儿子的关系:飞翔是孙潞的孩子,但不是“孙潞”的延续,而是叫作“飞翔”的另一个人。母亲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而孩子要对他的生活负责,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对孙潞的辅导是艰难的,大量的生活体验已经有了积重难返的感觉,所幸她有一个信念,为了孩子,多难也要坚持。

来自家族同龄人间学业成绩的攀比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最重要的压力源。人们往往认为亲属之间有很大的可比性,而忽略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多元的。当父母将孩子的成绩赋予太多的含义,孩子就无力承受了。更令人痛心的是,舅妈的儿子上大学后一直沉迷网络,已经成为“试读生”;而小姨的儿子也因为无法走出失恋的创伤,休学在家。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身心和谐的悲剧已经显露出来,却没有引起成年人足够的关注,依然用同样的方法压抑成长中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有时不给父母纠错的机会

任飞翔告诉我,他已经两周全勤了。

“我非常感谢妈妈,她改变了许多,已经两周没有发脾气了。因为太长时间没有到学校,我不敢参加月考,妈妈真诚地跟我说:成绩好是好儿子,成绩不好也是我的好儿子。原来妈妈总是长篇大论,我却无动于衷,甚至很厌烦,而这次,她只说了一句,我却感动地哭了……

“我以前误认为只要名列前茅就能获得安全感,但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讲,决定成绩的因素中很多都是变量。成绩好也不一定就能有安全感。”

任飞翔坦然地接受了并不完美的自己,不再和任何人比较。“其实不一定只有考到清华才有前程,我现在需要修炼的是自己的情商。只要我的心态健康,未来就一定有所作为。”任飞翔说得真诚、轻松。

父母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心理感受,而且构成了孩子心理环境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体验、行为模式、生活品质和人生轨迹。父母如果将自己在成长中的缺失和自卑寄托到孩子身上,会使孩子背负难以承受的重压,甚至会扭曲孩子的成长轨迹。

尽管任飞翔接受咨询的时间间隔大了,但因为母亲持续接受辅导,并努力改进,孩子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

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不是坏事,但避免相互深度卷入,每个人都应该以独立的心态应对自己的过往,经营自己当下的生活。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如果自己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自知,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化功能,不能拥有足够的定力,就会被眼花缭乱的选择迷惑,被周围环境所裹挟。恰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往往是不给父母纠错的机会。所以面对外界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保持一颗清醒淡定之心,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一个历时比较长的案例。其中存在几个难点。

难点之一,任飞翔有丰富的被咨询经历,他会不自觉地将我的一些表现和之前的咨询师进行比较,由此产生阻抗。

难点之二,任飞翔是个认知水平很高的孩子,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因为像这种认知水平高的来访者一旦否决咨询师的思想,咨询将无法进行下去。

难点之三,任飞翔已经很久没有上学了,这造成他许多的现实困难,比如学习上的困难、人际交往中的敏感。

难点之四,任飞翔母亲孙潞的“内在小孩”太微弱了,她在原生家庭中获得的能量很少,她的内心存在很多的痛点,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谨慎,生怕伤到她。内心的自卑使她成为“剩女”,她为了结婚而结婚,找了她内心并不满意的出身农村的老公。她今生唯一能够打“翻身仗”的机会就是儿子的成功。幸好老天给予她一个聪明的儿子,她感到有机会了。与其说她对孩子有“成就紧张”,不如说她自己的“成就补偿”。她认定儿子不上学断送了她最后一个生活的希望。

面对以上的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突破点:

突破点之一,“你真懂事,能够考虑父母的心情和感受。”拉近了我们双方的关系。任飞翔已经成为大家眼中不懂事、让父母操心的孩子,这句话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他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倾吐出来。

突破点之二,我通过催眠把任飞翔带入潜意识之中。这个咨询中用了多次的催眠,将问题的根源找到,并且在催眠状态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突破点之三,我将咨询重点转移到母亲孙潞身上。及时地将咨询重点进行转移,优化孩子的心理环境。

【丽珊女性幸福心理学】

母亲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并内化为他自己的依恋模式。充分的自我认识是教子的关键。

我盼望母亲带我远走高飞

父亲的家暴造成女儿紊乱型依恋模式,她希望和母亲远走高飞离开父亲,却又担心父亲由此落魄、萎靡、死去……在同学眼中,她被认为不好相处,她的喜怒哀乐情绪经常可以瞬间转换,做到“无缝对接”。

心理学幸福课程下课之后,林美怡快速地跑到讲台前,“丽珊老师,我想和您预约一个咨询,麻烦您认真地看看我的心灵作业,发现我有什么问题,在成长中我要如何自我完善。”我仔细地端详了眼前这个睿智的小姑娘,仅仅初一年级的孩子,就能意识到有效地利用资源,主动申请发展性咨询是很难得的。

天津市耀华中学自1994年就将心理学课程纳入初始年级课表,让学生们在学生时代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案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一年级学生,我带领他们认识自我,顺应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林美怡所说的心灵作业是我让他们用“我”造句,通过作业可以看出每个孩子心中的自我形象。

“我觉得丽珊老师的这个方法很好”,林美怡在作业中一改绝大多数学生被动“应对”的态度,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这个活动本身。“我希望和妈妈一起出国”、“我希望爸爸可以经常出差”、“我不喜欢脾气暴躁的人”、“我以妈妈为傲”、“我希望下辈子做男生”……看着她的这些造句,我基本勾勒出这个女孩的心理环境。

“美怡,你喜欢妈妈,好像不太喜欢爸爸?”

“您说得太对了,我不仅不喜欢爸爸,而且渴望他们尽快地离婚。”

美怡告诉我,她的爸爸在奶奶家排行最小,因为聪明学习成绩好而被家人宠得特别以自我为中心,工作之后因为业绩好而做了领导干部。他说话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尤其在家脾气暴躁,为了避免激惹他,每每他发脾气,妈妈都会主动道歉……妈妈在一家外企做销售总监,脾气温和,但非常有主见,曾经有朋友描述妈妈像浮在水面上的鸭子,表面上看起来悠然,而水面以下是什么、有多深,谁也不知道。妈妈一直打算移民国外,但因为爸爸的工作涉及国家机密而被搁置。

“我特别渴望妈妈能够带我移民,远离恶魔般的爸爸,现在我的头皮还在疼,前几天因为我顶撞了他一句,他揪着我的头发向墙上撞……”美怡说这话时眼睛中泛着泪光。

“如果你妈妈提出离婚,爸爸会莫名其妙。你妈妈的随和给他营造了非正常的人际环境,只要他一发脾气,你妈妈就道歉使他既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更没有改变的意识和动能。你们走了无异于不宣而战,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会造成他情绪的激愤,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美怡不停地点头。“丽珊老师,您说得有道理。”

“美怡,你的认知水平远远地超出了同龄人,所以我们之间的沟通没有年龄的障碍。你再认真地想想,如果你妈妈真的和爸爸离婚了,你爸爸一旦陷入极端痛苦之中,到时候难道你不心疼吗?毕竟你和爸爸是血脉相连呀。”

美怡告诉我,同学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七十二变”,她与同学相处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温和,但偶尔会暴躁至极,让同学摸不着头脑。幸好她目前成绩好,一些同学还是愿意和她成为朋友的。“丽珊老师,我能理解同学的感受,就像我和爸爸在一起一样,不知道他下一分钟是什么情绪,什么表情。我希望快快离开他还有这个原因,我不能再模仿他了,不然我的人生就被他毁了。我可不会像他这么好命遇到我妈妈,事业上还能很成功。”我叹服一位初一的孩子就能考虑得如此深刻。

我明确地告诉美怡,她与同学相处时的状态并不是简单地模仿父亲。如果她的内心无法与父亲有良好的链接,她就像没有根基的浮萍,缺乏安全感。无论是不是和父亲在一起,都会遵循这种模式,只有将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才能让自己更加趋于稳定和温和。

“如果我让妈妈来和您交流一次,您告诉她应该如何与爸爸相处好吗?”美怡的态度非常明朗了,她放弃与妈妈抛弃爸爸远走高飞了。

我告诉美怡妈妈只要丈夫发脾气,无论什么原因,她都道歉表面上看起来是息事宁人,实际上是在家庭中营造非正常的人际环境,纵容了丈夫的坏脾气。她完全接受了,那么如何改善呢?首先透过丈夫被激惹事件,总结出规律性,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第二,如果丈夫没有理由地发怒,不要忙于道歉,而是离开现场,给丈夫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充分挖掘丈夫脾气暴躁对女儿成长的积极作用,比如让女儿知道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告诉女儿遇到问题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整合已有资源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原本以为美怡爸爸不会接受心理咨询的。家庭关系趋于正常之后,他主动询问妻子到底谁在幕后指导。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非常幽默地说:“丽珊老师,您太厉害了,没有见到我就知道如何对付我了……”

【丽珊女性幸福心理学】

暴力父亲是女孩形成紊乱型依恋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父亲多么优秀,多么顾家,只要他的情绪不稳定,无法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并有暴力行为,就会给女儿带来深刻的伤害和影响。智慧的母亲不仅带领女儿躲避,而且要春风化雨地改善老公的情绪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