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修订版)
9935000000004

第4章 《道德经》意释致用(3)

【致用】

领导者须有这样的目光:第一,冷静地看待别人对你的赞扬。赞扬意味着对你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你做不到,接踵而来的就是咒骂。从这个意义上讲,夸你的同时也附带着骂你的可能性。同样,你得到了好处,反会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给你带来更大的麻烦。故遇到好事不能太得意,不要忽略了相距不远的坏事。总之,别人对你好与坏,认为你美与丑,都不要动心。第二,强化自我把握能力,不能沉浸于某一成功不能自拔,也不能悲伤或怨恨某一失利而不能排解。第三,为了行“道”,随时取常人之所不取,舍常人所不舍。不计较世俗的愚智亏盈之见,不在乎别人议论自己昏沉糊涂。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以此。

【意释】

“得”,德也。有大德者其形态是顺着“道”而行。“道”这个东西恍惚不定,但无论多么恍惚不定都不能说它是虚空,其中确实有我们平常见到的“象”、“物”、“精”,而且真真切切、信信实实。“道”虽恍惚不定,求之无得,但自古及今其名称消失不了。人们由它看到了万物之根。我怎么知道万物之根是什么样子,就是它那个恍惚不定的样子。

【致用】

“道”的恍惚不定性就是不固定性。如何与“道”合一?不能将“道”作为固定形态物来追求。“道”随物形变,随时随地激活每一物又不拘执于每一物,每一物都是“道”为实现自身而借用的资源。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意释】

委曲才能求全,低就才能挺直,虚缺才能纳入,旧的才有必要更新,少才有机会得到,太多造成负担很重,反而为出路困惑。

所以圣人抱着“道”为天下做表率。不自我表现反而更明了地表现出来;不一个劲地表白自己,大家反而对他看得更清楚。不自我夸耀,人们就知道他的功劳。不自我拔高,其地位自然很高。

总之,只有抱着不争的态度,天下才没人与你争。古代委曲才能求全的说法岂是空话!委曲者真的达到了全。

【致用】

从“道”的角度看,有前途的事物都具有柔顺、缺憾的特征。一旦完满、强悍,就不再有出路了。对于进步的有生命力的势力来说,为了整体、长远、根本的胜利,有时需要退让,退让是有信心的表现。当然,退让只是在非原则问题上,是策略上灵活性的表现。在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纠纷时,委曲退让常常带来对立各方的双赢。但是,委曲退让也不能不看层次。没落的反动势力委曲而求不了全,不去争也躲不开他人前来与之争。其退让换来的顶多是迟到几天灭亡。§§§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

信不足,有不信。

【意释】

本章旨在说明什么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自然”很少能被直接说出。急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急雨下不了一整天。急风急雨从何而来?天地。人只是天地中一物,天地尚不能长久,何况人呢!那种天地之自然只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具体的自然,非是“道”的自然,故其不能长久。“道”本身的“自然”才能够长久。“道”的自然就是从事于什么事情就按照那个事情自身的固有规律去做,使对方与我和乐相处。比如:从事于道层次的工作,道能为我所得;从事于德层次的工作,德能为我所得;从事于淘汰性的工作(“失”),就与淘汰性工作的规律相一致,按它的路径行走。你对对方不够真,对方对你也不会真。

【致用】

只有正确地理解老子哲学中“自然”的真实含义,才能真正地因顺“自然”。真正的“自然”不是具体事物本身,而是对每一事物本性的顺应。顺应事物本性,才能对万物有亲和力。顺应事物本性,并不妨碍人类的自我实现。人类可以用顺应同化的方式,在不破坏事物本性的前提下因势而利导之,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意释】

踮起脚来想一下站得很高,反而立不住;跨大步想一下走得很远,反而走不远;自己想突出表现自己,反而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自己肯定自己的优点,反而不能使自己的优点昭示于人;自己夸耀自己有功,反而不被认为有功;自我感觉特别好的人,不会有长进。与“道”合一的人一般说是这样的:人们所拘执的那些具体的优点、长处、功劳,都具有局限性,事业成功之后就像剩饭疣瘤。普通人尚且厌恶之,行“道”者更不会保留它。

【致用】

行“道”者不能偏离客观规律对自己的工作强行加速,强行提高水平;不能因某些事做得出色而总是拘执不放,忘记了下一步的发展;更不能人为显露、张扬、夸耀自己,自我感觉过分地好;不可躺在已做成的功业上睡大觉。那些成功之事只是实现“道”的工具、阶梯,用过后即成应该丢弃的垃圾,行“道”者不该拘执不放。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释】

有那么一个由万物混成的东西,生于天地未分之前。它寂静淡漠,独立不变,循环运行不息,可以成为天地之根。我不知如何命称它,勉强用“道”称呼之,勉强用“大”来形容之。太大的“道”与渺小的具体事物相脱节,离开具体事物而去;一去就很远;但无论怎么远,“道”也不能单独地起作用。必须返回到具体事物中,资借于具体事物。

所以,“道”、“天”、“地”都大,“王”也大。宇宙这四大就是四个基本要素,王是其中之一。

但是,这四个基本要素不是并列的。由低到高的顺序是“人”、“地”、“天”、“道”。每一级都取法于上一级。但是,“道”之高并非是压“天”、“地”、“人”一头,而是它以自然为运行法则。所谓“道法自然”是说从事于人者同于人,从事于地者同于地,从事于天者同于天,从事于任何事物都顺应这一事物的本性。

【致用】

想与“道”合一应做到:第一,保持独立性,既可以容纳任何具体事物,又不拘执于任何具体事物。这就达到了既有物又无物的境界;第二,不断弃旧取新,前进不止;第三,善于激活每一物,成为万物之根;第四,用顺应同化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事物,不能破坏每一事物的本性。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意释】

轻飘飘的东西以厚重的东西为根基,躁动之物起于静止又归于静止。所以,君子切记终日不能离开自己的厚重根基。前面虽有耀眼的荣华富贵,仍淡视而安己。一个大国君主,何必因自己一时的感官刺激而轻视自己的根基——天下!轻率则失去根基,浮躁则失去主宰。

【致用】

一个人的根基、主宰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如何不偏离基本准则?第一,不为胜利冲昏头脑。大的成功往往使人飘飘然,过分高看自己,无视“道”的存在;第二,正确对待眼前利益。无数诱惑力异常的好处展示在眼前,令人眩惑不能自已,不自觉中偏离准则。人必须具备非常强的抗击诱惑的能力。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意释】

老子这里是在描绘“道”的运行特点。“道”在圣人所从事的事业中作用最大,但“道”的作用却是在无形中发挥的。老子将此无形中发挥的作用具形化为善于驭车者无轮迹,善于说话者滴水不漏,善于计算者不用算具,善于锁闭大门者不用门闩别人却打不开,善于捆缚者不用绳索不打绳扣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一贯善于在无形中救人,使之得其用、尽其才,使天下无废人。圣人一贯善于救物于无用,使之得其用,故天下无废弃之物。这才叫做长久的明智。

所以,善与人交者是不善与人交者的引导者;不善与人交者是善与人交者实现自身的条件。善与人交者通过引导不善与人交者,使之学会与人交往;不善与人交者学会了与人交往,体现了善与人交者的教师身份。善与人交者和不善与人交者互相成就,缺一不可。“道”就隐藏在两者双赢的关系中。若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再聪明者也是糊涂的。“道”的奥妙在此。

【致用】

上乘的领导应将其领导作用发挥于无形之中。如何无形?不代替万物发挥作用,也不帮助万物发挥作用,而是激活万物使之自己发挥作用。如:在教育下属时,不强行让下属明理,而是启发下属、打开其心灵天窗,使之自己明理。使下属觉得不是领导使我明理,而是我原本就明理。

怎样激活万物?拯救万物?就是找到每一物能发挥作用的恰当的轨道、位置和角色。尽力达到无物无用的境地。

何谓“要妙”?比如:不要只关注固定形态的要素,更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要素的性质是在关系中确定的;另外,注重“善人”与“不善人”的相互成就的关系,而不要只专注“善人”与“不善人”各自的优劣和对立。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意释】

“得”,德也。此章讲如何保持生命力常盛不衰。深刻领会事物强盛状态的内涵,就要据守住其初起时之萌生,如汇成滚滚江海之前细小的溪水;永远不能偏离的道德,就奠基于事物的初起却是最有生命力的婴儿阶段。

透视事物显性的方面就要深察其深层隐性的方面,以之作为天下的范式;其本质中稳定的德就不会被偏离,做事就能够根植于无限的深度。

知道事物的荣耀,就要稳固住荣耀所依据的根基,如同转为高陵之前的深谷(不断地包容才能堆积成高陵);其恒常之德足以容纳万物,淳朴之心是包容之德的支撑。

淳朴性分别体现于许多具体事物中,圣人分别应用之,能够成为各种具体事物的主宰者。“大制”就是“道”,“道”都是完整地体现在每一个具体事物中,不能有割裂“道”对其进行断章取义的企图。

【致用】

许多人事业初起阶段,谦虚、勤奋、容人。事业成功之后滋生出骄傲、狂妄、武断、褊狭的坏毛病。所以,越是取得成功,越要牢记当初创业时的优良传统。

许多人陶醉于自己事业表面的繁荣,看不到现象背后深层的本质,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估价。

对“道”的遵循,必须完整地体现在做好每一件事中,不能这打点儿折扣,那打点儿折扣。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释】

谁想取得天下而改造之,我看他成不了功。天下最神圣的器物不可改造,不可执著使之固定在自己手里;有为者必败,执著使之固定在自己手里者必失之。

事物多变,或在前行,或在后随,或轻嘘,或劲吹,或强盛,或衰弱,或被揣在怀里,或被遗弃。事物既然不是固定不变,圣人就要戒极端、戒张扬、戒过分,以免拘执于事物的某一形态。

【致用】

“天下神器”就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不可改变。客观规律的表现形态千变万化,须因时而变,不可拘执于某一形态。人们走极端、好张扬、爱过分,就是因为一任己意。其表现:或是无视客观规律,企图依个人意志改造之,或是对规律的某一表现形式偏好而不肯随事改换。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意释】

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用战争手段强行解决天下问题。务“道”者做事追求的是长远目标。战争手段不可取。兵祸所至,土地荒芜。善于治国者达到适当的目的而已,不要额外逞强。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达到目的不要自我夸耀,达到目的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达到目的非是刻意有为的追求,而是客观上不得不然。所以达到目的也不要逞强。

无休止地刻意追求强壮则会衰老。这样做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很快就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