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
9927800000004

第4章 珍稀木本植物(4)

长白松为阳性树种,根系深长,可耐一定干旱,在海拔较低的地带常组成小块纯林,在海拔1300米以上常与红松、红皮云杉、长白鱼鳞云杉、臭冷杉、黄花落叶松等树种组成混交林。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球果翌年8月中旬成熟,结实间隔期3~5年。

巧家五针松

地理分布

巧家五针松的分布区域仅限于云南东北部巧家县白鹤滩镇与中寨乡交界的山脊两侧,范围约5平方千米。

巧家五针松生境分布区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山体上部,介于温暖性针叶林与温凉性阔叶林天然分布过渡地段,土壤为红壤或黄红壤,pH值6~6.5。

形态特征

巧家五针松巧家五针松为常绿乔木,老树树皮暗褐色,呈不规则薄片剥落,内皮暗白色;冬芽卵球形,红褐色;当年生枝红褐色,密被黄褐色及灰褐色柔毛,稀混生腺体,2年生枝无毛。针叶5针1束,长9~17厘米,纤细,两面具气孔线,边缘有细齿,断面三角形,树脂道3~5,边生,叶鞘早落。成熟球果圆柱状椭圆形,长约9厘米,径约6厘米;种鳞长圆状椭圆形,熟时张开,鳞盾显著隆起,鳞脐被生。凹陷,无刺,横脊明显。种子为长椭圆形或倒卵圆形,黑色,种翅长约1.6厘米,具黑色纵纹。

巧家五针松

生存现状

巧家五针松于1992年才被发现,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因全世界仅在巧家有分布而得名。2004年还有报道指出有34株存活,而目前其野生种群总数仅剩下31株,是全世界个体数量最少的物种,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它分布于昭通市巧家县境内的药山自然保护区,仅限于新华镇杨家湾办事处与中寨乡付山村交界的山脊两侧,其天然更新力极差。

观光木

观光木属于木兰科观光木属,是濒危种。观光木是我国特有的古老孑遗树种,为木兰科的单种属植物。目前多星散分布,数量极少。其种子易丧失发芽力,更新困难。随着森林的破坏及乱砍滥伐,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有陷于灭绝的危险。

形态特征

观光木是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1.1米,树皮淡灰褐色,具深皱纹。小枝、芽、叶柄、叶面中脉、叶背和花梗均被黄棕色糙状毛。叶片厚膜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中上部较宽,长8~17厘米,宽3.5~7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上面绿色,有光泽,中脉被小柔毛,侧脉每边10~12条;托叶与叶柄贴生,叶柄长1.2~2.5厘米,基部膨大。托叶痕几达叶柄中部。花两性,单生叶腋,淡紫红色,芳香;花蕾的佛艳苞状苞片一侧开裂,被柔毛,花梗长约6毫米,花被9枚,象牙黄色,有红色小斑点,3轮,卵状椭圆形,外轮的最大,长1.7~2厘米,宽6.5~7.5毫米,内渐小,内轮的长1.5~1.6厘米,宽约5毫米;雄蕊多数30~45枚,长7.5~8.5毫米,花丝白色或带红色,长2~3毫米;雌蕊9~13枚,狭卵圆形,密被平伏柔毛,花柱钻状,红色,长约2毫米,腹面缝线明显,柱头面在尖端,雌蕊群柄粗,长约2毫米具槽,密被糙状毛。聚合突骨果长椭圆形,有时上部的心皮退化而呈球形,长10~18厘米,直径7~9厘米,垂悬于具皱纹的老枝上,成熟时沿背缝线开裂,外果皮榄绿色,有苍白色大形皮孔,干时深棕色,具显著的黄色斑点;每聚合果有心皮5~12个,每心皮有种子1~12粒。种子具红色假种皮,椭圆形或三角状倒卵圆形,长约15毫米,宽约8毫米。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地理分布

观光木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属于热带到中亚热带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气温高,降水量大,是其生境的主要特征。本种开花后落花落果严重,因此自然更新困难。对本种的保护应着重在开花、结种、种子出芽和幼苗成长等环节上,促进其自然更新。同时应加强易地引种栽培,扩大园林绿化的引种。

观光木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州黎平县的龙额地坪,双江银朝,从江丙梅,翠里及黔南荔波县的立化,散生于海拔180~800米的溪谷、河旁、林缘或常绿阔叶林中。

生长习性

观光木喜温暖湿润气候及深厚肥沃的土壤。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17~23℃,绝对最低温可达0℃以下,年降雨量1200~1600毫米,相对湿度不低于80%,多生于砂页岩的山地黄壤或红壤上,pH值4~6。观光木为弱阳性树种,幼龄耐阴,长大喜光,根系发达,树冠浓密。黎平县龙额有4株大树被砍伐后,其伐桩部重新萌发出茂盛的幼树,说明观光木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黎平、从江等地的观光木常与木荷、杉木、毛桐、臼栎、玉叶金花等混生。

观光木新梢年生长量达24厘米左右,萌发期3月下旬或4月上旬,展叶期4月下旬或5月上旬,变色期10月上旬,落叶期在第二年新芽萌动时同时老叶开始脱落。

长蕊木兰

长蕊木兰属木兰科,属双子叶植物。

形态特征

长蕊木兰是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60厘米;先端争光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上面有光泽,侧脉12~15对,末端纤细,与致密的网脉义错而不明显,中脉在背面被长柔毛或无毛;叶柄长1.5~2厘米,无托叶痕。花纯白色,芳香;花被片9~11,外轮换片长圆形,浅绿色,长5.5~6厘米,宽2~2.5厘米,内两轮倒卵状椭圆形,长约5.5厘米,宽2.5厘米;雄蕊约40枚,长约4厘米,花药长约2.8厘米,内向开裂;雌蕊群圆柱形,长约2厘米,宽约4毫米,雌蕊群柄长约1厘米。聚合果长3.5~8厘米,内向开裂;雌蕊群圆柱形,长约2厘米,宽约4毫米,雌蕊群柄长约1厘米,扁圆形,直径8~9毫米,有白色皮孔。

分布与习性

长蕊木兰零星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广南、西畴、金平、屏边、文山、西北部福质、贡山,西部和西南部景东、澜沧、永平、景洪等县海拔1200~2400米处,及西藏墨脱海拔24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锡金、不丹、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在我国,分布区位于西部偏干性北热带季雨林,雨林地带及南亚热带季风绿阔叶温凉湿润以至潮湿,年平均温15~17℃。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或更低,极端最高温15~17℃,极端最低气温的降水量2000毫米,旱季多雾;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长蕊木兰生于山地上部东南坡或山脊上,幼树喜光性逐渐增强,需要在全光照下生长。土壤为酸性,pH值3.8~4.3,枯枝落叶层厚达10~2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高达20%以上。常与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平及木兰其他种类等滋交成林,林下有时有各种木质藤本和附生兰平植物。若在东南中山上部,常见于瓦山锥、构丝锥林中,林内潮湿阴暗,附生苔藓特别发达。长蕊木兰自然更新能力差,幼树、幼苗极少。花期5月,果期9~10月。

大叶木兰

大叶木兰分布于云南,濒危种。产地森林破坏严重,大叶木兰成年植株几被砍光,目前只在云南南部及东南部残存少量植株,呈星散分布。由于环境湿热,成熟种子落地后容易腐烂,天然更新受到限制,林内幼苗、幼树极少。

形态特征

大叶木兰是常绿乔木,高达20米。叶革质,通常倒卵状长圆形,长20~30厘米,宽8~16厘米,先端突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明显凸起,下面灰绿色,侧脉15~22对。叶柄长3~5.5厘米,托叶痕的长度超过叶柄之半或达叶基部。花乳白色,直径5~10厘米,花被近革质,卵状长圆形,长5.5~7厘米,中、内两轮肉质,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匙形,长5~7厘米;雄蕊多数,长14~20毫米,花药内向开裂;雌蕊群椭圆状卵圆形,长3~3.5厘米;花梗粗壮,向下弯曲。聚合果圆柱形或圆柱状卵圆形,长2.5~4厘米;蓇葖80~104枚,具瘤点,顶端具长喙;种子粉红色,内种皮黑褐色,近心形,长宽约1厘米。

生长特性

大叶木兰分布于山地、丘陵以及石灰岩石山沟谷。产地主要位于西部北热带偏干性季雨林、雨林地带,可北伸至西部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的南缘,热量丰富,冬季寒潮影响微弱,年平均温21~23℃,全年无霜;滇南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干湿季明显,但干季多浓雾、可补偿水分不足;滇东南因河谷向东南开口,年降水量在1900毫米以上,生境湿热。土壤为砖红壤性土或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潮湿,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5.5~6.1;石灰岩石山区为石灰岩土,微酸性至中性。大叶木兰常散生于沟谷雨林或山地雨林上层,伴生乔木有千果榄仁、番龙眼、窄叶翅子树、网脉肉托果等。在石灰岩沟谷则出现在以四数木为主的石灰岩季雨林,同时树种还有绒毛紫薇等。花期4~5月,果熟期9~11月。

银杏

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银杏是一种孑遗植物,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银杏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寿命达到千余岁,现存3500余年大树仍枝叶繁茂果实累累,是树中的老寿星。在山东日照浮来山的定林寺内有一棵大银杏树,相传是商代种植的,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了。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洲、亚洲、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中国自然条件优越,才奇迹般的保存下来。所以,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野生状态的银杏残存于中国江苏徐州北部、山东南部临沂地区、浙江西部山区。由于个体稀少,雌雄异株,如不严格保护和促进天然更新,将被残存林取代。银杏分布区大都属于人工栽培区域。主要大量栽培于中国、法国和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毫无疑问,国外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

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冠大荫状,具有降温作用。叶形古雅,寿命绵长。适应性强,银杏对气候土壤要求都很宽泛。银杏树体高大,树干通直,姿态优美,春夏翠绿,深秋金黄,是理想的园林绿化、行道树种,可用于园林绿化、行道、公路、田间林网、防风林带的理想栽培树种,被列为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松、柏、槐、银杏)。

中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古往今来,无论是银杏栽培面积,还是银杏产量,中国均居世界首位。从现存古银杏树的树龄来看,中国商、周之间即有银杏栽植。

银杏是中国特有而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用;种子含有氢氰酸、组胺酸、蛋白质等;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中医学上以种子和叶可以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

形态特征

银杏树为落叶大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4米,幼树树皮近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距状短枝。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枚成簇生状,有细长的叶柄,扇形,两面淡绿色,在宽阔的顶缘多少具缺刻或2裂,银杏果宽5~8(~15)厘米,具多数叉状并歹帕细脉。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的叶腋;雄球花成葇荑花序状,雄蕊多数,各有2花药;雌球花有长梗,梗端常分两叉(稀3~5叉),叉端生1具有盘状珠托的胚珠,常1个胚珠发育成发育种子。

种子核果状,具长梗,下垂,椭圆形、长圆状倒卵形、卵圆形或近球形,长2.5~3.5厘米,直径1.5~2厘米;假种皮肉质,被白粉,成熟时淡黄色或橙黄色;种皮骨质,白色,常具2纵棱;内种皮膜质,淡红褐色。

杜仲

现江苏国家级大丰林业基地大量人工培育杜仲,另外四川、安徽、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都有种植。

形态特征

杜仲是落叶乔木,高达20米。小枝光滑,黄褐色或较淡,具片状髓。皮、枝及叶均含胶质。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7~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较密,老叶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疏被毛;叶柄长1~2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叶同时开放,或先叶开放,生于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内,有花柄,无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长的子房,子房1室,顶端有2叉状花柱。翅果卵状长椭圆形而扁,先端下凹,内有种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于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陕西、甘肃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