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延安女兵(第一卷)
9860500000030

第30章 过去了的三八妇女节

何淼

1939年,我被分配到陕北保安县(后改志丹县),任完全小学教员。第二年三八节前夕,县委宣传部长王耀华和县妇联副主任邵春半同志让我和县妇联主任洪涛演节目,我顿时精神紧张起来。上台,对我实为陌生,但为纪念神圣的、国际性的、解放自己的不平凡节日,理应大胆献礼。洪涛姐是1935年的老革命,长我几岁,也给我添了信心。

志丹县在陕北边陲,过去人称“山保安”,一眼望去满是云头似的山岭,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该县惟独一所完小,只有一二年级有县里的女娃上学,其他年级没女生,都是男娃,多半也是经过耐心动员才来的。我们在自住的石窑内排练,伴奏仅有一把陈旧的胡琴,化妆借些脸粉,木炭棒画眉,衣服也不合身。

我演“小放牛”的村姑,上穿老乡的红花布衫,红绸围腰,洪涛姐扮男青年,腰里围条白腰带,头裹白毛巾。她豁达、开朗、爱说爱笑,平时偏喜将头发理得很短,像男孩,大家惯称“假小子”,两人个儿相当,演起来十分般配。

3月8日这天,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显得格外高爽明亮,参加会的男女老少早早等候在完小附近的庙台空地上,有远道提前来的县、区、乡模范妇女和先进工作者,有县委县政府领导,有完小师生,有各行各业的干部和群众,还有远地赶来的老乡……媳妇姑娘们穿上她们箱底存的最花最美的衣服,给活跃的会场增添了浓艳的气氛,虽有些凉意,但人人都兴高采烈,神情奕奕。

节日盛会,布置却极简陋,唯有横幅“庆祝三八节”的大红字,还令人注目。一张旧桌子和几把旧凳子,习以为常地站在台上,好似在显示它们的助兴。会后演节目,有折子戏、清唱、民歌演唱、快板等。我们的“小放牛”也引起观众阵阵喝彩和掌声,给我俩极大鼓舞和鞭策,使我俩年轻的心灵无法平静。

漫长的50多年过去了,前几年我在北京探望过洪涛姐,她已是满头霜白。无情的日月催人,转瞬两人都已古稀,但过去的火热生活仍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马彦

“冰河在春天里解冻,万物在春天里复生,全世界被压迫的妇女,在‘三八’喊出自由的吼声,从此,我们永远打破毁人的牢笼……”

三八节又到了,这歌声常在脑际萦绕,把我带到那遥远的时代,那遥远的地方——延安,我们成长的摇篮。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精神是富有的。

1940年春天,我在女大学习。为纪念国际妇女节,学校领导组织开展模范支部与班的友谊竞赛,比学习、比参加生产、比参加社会活动,准备文艺节目、唱歌、跳舞等。班与班还结成对子,我们四班与五班比赛。我是四班支部书记,现在公安部工作的海宁同志是五班支部书记,为了取胜,日程排得满满的。白天照常学习理论课,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学习听讲,记笔记,讨论写发言提纲。晚饭后,开始组织生产服务,缝纫机只有少数,各班轮流,裁好衣服,能用手工的尽量用手工先缝,把要扎的先用针线连起来,然后上机。停人不停机,每班50多人,要做50多套衣服。浅灰色的布料,样式是列宁服。领口是束起来的小翻领。中间不开襟,用原色布扎一根带,在腰间束起来,正好露出女性的曲线美,穿起来很帅,为着赶工,常常彻夜不停,直到凌晨,天刚蒙蒙亮才下班,有时遇到山下厨房师傅刚煮好早餐,还能喝上一碗米汤,真香甜滋润……回到窑洞,刚躺下迷糊一会儿,起床号吹了,就爬起来,随便洗把脸,赶快到山下操场集合,练唱歌、跳集体舞。到9时左右,又开始上课。整个节目准备阶段,几乎天天如此。虽然紧张,累得要命,可精力充沛,毫无怨言,终于一切工作都准备好了。

纪念大会上,表演了各种节目,比较突出的是全校的集体舞,不仅女大全体师生参加,还有附近王家坪、杨家岭、延河对面的党校、青训班等。好几百个年轻姑娘穿着整齐的浅灰色列宁服,跳着轻盈的步伐,变化着各种花样,还编排出各种图案。周围山头上,人山人海的群众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跳舞的姐妹们忘记了几个星期的劳累,完全被陶醉了。山山水水也为之欢笑。

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又打又闹,又唱又跳,还互相拥抱,情绪都很激昂,直到晚上睡在炕上,还在交谈着,久久不能入睡……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的同学,在天南海北,在各条战线上,经过风风雨雨的各种斗争与磨炼,也发挥了最大的能量,作出应有的贡献。正如歌声中唱的,“我们像火花,像炸药,像天空的太阳,一样光明……”每个同学的历程,都像电影一样,凝聚成一串串珍珠般的故事,留在了祖国大地上。

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姑娘,不少在斗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这支队伍,为什么能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顽强不息?为什么在火红的斗争岁月中有那样高的精神境界?为什么在风风雨雨逆流中不屈不挠?就因为我们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目标、有理想、有明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个精神支柱。

俞守朴

1940年三八妇女节,我们延安女大的同学都穿着新制的灰色粗布列宁装,这是我们学校缝纫组专门为同学们集体剪裁特制的,配有漂白布的领子和袖口,好像里面穿着漂亮的白衬衫,十分美观。

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包括台湾)有汉、苗、蒙、回、朝等各民族的姊妹,还有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爱国华侨。我们从敌占区、国民党统治区奔来,都曾经历过不同的遭遇和苦难,又经过各种艰难的旅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延安,过着自己的节日,无比自豪和喜悦。

纪念仪式结束后,开始演出的是女大的大合唱:“我们的学校在山冈,隔着延河屹立在庄严古城……我们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小米饭,睡的是木板炕……我们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冰河,在春天里解冻,万物,在春天里复生,全世界被压迫的妇女,在三八发出愤怒的吼声,从此我们永远打破毁人的牢笼……”

集体舞像一列运行的火车,当走过主席台时,毛主席、朱德、林伯渠、王明、谢觉哉、李富春、邓发等领导同志以及各方面的代表、模范工作者、抗属等都为我们鼓掌,台上鼓掌,台下欢呼,好不热闹。几百人的队伍变化各种队形,一会儿“三八”,一会儿众星拱月,一会儿又成了五角形,整齐的步伐,优美的舞姿,博得阵阵掌声。延安医院的白衣战士们也表演了精彩的集体舞蹈。郊区的女民兵表演了大刀舞和红缨枪舞,十分精彩,掌声震撼了山谷,化装成工、农、商、学、兵的女大大秧歌队扭得也十分起劲。

晚会在简陋的礼堂里开始了,有京剧《花木兰》,有各班同学的合唱、舞蹈、双簧等。最精彩的要数我们教务处长张琴秋同志,她身穿红绸衣和一个穿着西装的稻草人随着琴声跳交谊舞,笑得人们前俯后仰,真是一大奇观。

时光如水,滔滔东流,不觉已过半个世纪了,昔日唱歌跳舞的年轻姐妹们,健在的都已青丝变白,两鬓添霜。但那美好的时刻却永远使人感到喜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