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波、王冰发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上的《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一文,对媒介生态理论的起源、发展、沿革、理论基础、基本框架以及媒介生态理论对于传播研究的参考价值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可以看作中国学者引进、吸收、推介、评价媒介生态学的学理性概括。还有一些研究则呈现出以媒介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微观视角为主体,以新闻媒介业务活动以及媒介经营管理为研究重点的特征,侧重于对媒介发展生存环境方面的研究。正如崔保国教授所言:中美学者对媒介生态研究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美国学者的立足点是从人出发,研究方法上以文化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为主,但丰富多彩且多元化,研究的面也很广很杂;而目前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切入点,主要立足于媒介,方法上接近政治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学。武汉大学“985”创新基地确定以媒介生态与媒介发展为研究规划的主题,并于2005年11月成功召开了“中美媒介生态与媒介改革”国际学术会议。这是由大陆学术机构首次举办的传媒生态领域的高规格学术会议,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媒介生态学的建构与研究。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媒介生态学在国内尚属新兴的学术领域,国内学者及机构的研究在媒介生态学的建构、理论的引进与吸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涉及到了媒介生态系统、生态危机、媒介环境、媒介生态现状等方面,但目前的研究思路与学科框架尚局限于理论的消化、阐释与学科体系的建构阶段。重理论分析少实践进程的把握、重定性分析少定量研究、重整体生态的分析少媒介种群间的生态问题探讨。对于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新闻媒介而言,媒介生态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在于:为大众媒介发展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不同种类媒介之间跨媒介联合与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创新与拓展的思路。如将媒介生态学理论系统引入电视新闻媒介传播活动及机构建设,可以建构起一个“观众——电视媒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联的互动、平衡、协调的媒介系统,为研究中国电视新闻改革与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论证。
(二)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电视新闻改革研究
中国电视新闻业的真正起步与发展还只有30年的时间,从1978年元旦开播的《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台创办的《午间新闻》、《晚间新闻》和《早间新闻》,再到1993年《午间新闻》改为《新闻30分》,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属于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影响下的传播范式。1993年3月1日,中央台打破每天只有4档新闻的格局,增加到每天12次新闻。随后的5年时间内,几乎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与传播观念变迁的编年史,中央台相继开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纯新闻栏目以及《实话实说》等谈话类节目,将观众的视线从传统的电视剧、纪录片、晚会等文化娱乐类节目以及报纸、广播新闻中吸引过来,充分利用电视传播声画兼备的优势,使观众真正领略到新闻的时效性与及时性,以及电视深度报道与现场采访的魅力。1997年中央台对三峡截流和香港回归的大型直播,更是将电视的传播优势发挥到极致,因此而被认为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直播年”。
进入21世纪后,电视新闻改革步入了栏目化、频道化、专业化时代,以2002年电视民生新闻兴起为标志的栏目化改革,以及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为标志的频道化发展,成为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的两种强势。电视新闻业的发展为电视新闻改革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国内关于电视新闻改革进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划分。陆晔、赵民将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发展历程概括为四个阶段: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阶段(19581978);从《新闻联播》的创办到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19781987);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和福建电视台《新闻半小时》栏目的创办(19871992);大型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与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的创办(1993年现在)。张晓锋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电视新闻的发韧(19581977年);电视新闻改革的启动(19781993年3月1日);电视新闻改革不断深入(1993年3月1日2003年5月1日);电视新闻传播的新突破(2003年5月1日现在)。2006年出版的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现象——南京电视现象的专著《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序言中,作者陈正荣提出我国电视新闻改革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新闻联播”、90年代的“焦点访谈”、2002年以来的“民生新闻”等三次浪潮。即:“联播体”、“焦点体”、“晚报体”的三次浪潮。
作者将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以新闻报道体例的方式划分出来,比较清晰地描述了电视新闻栏目演化的基本线索,成为当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样式。透过这些电视新闻改革历程与电视新闻“体例”的转换更替,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电视新闻传播理念、方式、受众观乃至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与变革,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
(三)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概述
电视民生新闻在国内盛行已有六年多的时间,其繁荣之势引起了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迅速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专著尚少,《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是国内较早以某一地域电视民生新闻现象为现实案例研究电视新闻改革与实践的专著。《民生新闻概论》则可以看作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民生新闻的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民生新闻专辑”汇集了广东乃至全国众多专家学者关于民生新闻的研究成果。较之专著,相关研究论文则呈繁荣之势,论文数量逐年上升,笔者以2002年至2008年6月为检索期间,以“民生新闻”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共检索到研究论文405篇,其中:期刊论文369篇,博硕士论文36篇。各专业期刊中关于民生新闻的专题讨论、个案研究、专栏文章层出不穷。《现代传播》2003年第2期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率先开始关注电视民生新闻。
随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先后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栏目,安徽经视“第一时间”栏目,福建电视台“现场”、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湖北经视“经视直播”等栏目,进行个案研究。与此同时,《电视研究》、《中国电视》、《视听界》、《山东视听》、《声屏世界》、《当代传播》、《传媒观察》、《新闻实践》、《新闻与写作》、《新闻爱好者》、《青年记者》、《新闻前哨》等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分别进行过专题讨论、个案研究,发表了一系列专栏文章,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渐成规模。这些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者——媒介从业人员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创办、发展、繁荣等实践过程的回顾与总结,以及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反思。这些论文从感性层面到理性认知,从传播理念到实践操作,将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这一新样式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学界的研究则更趋于理性层面,多数研究者以民生新闻的现实文本为研究模板,系统阐释了民生新闻的涵义、特征、时代背景、生存环境、价值理念、传播方式、社会影响及负面效应等,并指出了今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综合来看,学界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
1.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涵义界定
电视民生新闻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便是本土化与人本色彩,内容上锁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对于这种全新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学界与业界最初关注的重点就在于“民生新闻”涵义的界定,也引发了一些激烈的争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电视节目类型;第二种看法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与传统的社会新闻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第三种看法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或理念,更多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与传播理念。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认为对于“民生新闻”这样一个新的专有名词不必急于下定义,在民生新闻的概念认识系统内,多元观念的相互影响和讨论,客观上必然带来对民生新闻认识的逐渐清晰,甚至最终达成共识。
2.电视民生新闻兴盛的时代背景
作为一种全新的电视新闻传播现象,民生新闻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以及一系列亲民、为民政策的出台,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是全面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的逻辑起点;“三贴近”方针赋予电视民生新闻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必须放在党中央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才能全面理解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孟建等对于民生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做出如下比较全面的概括:“传媒体制变迁中,媒体市场意识空前张扬;当前关注民生越来越成为自上而下的政府工作重点;向受众回归是中国电视改革十年来的大趋势;电视产业结构调整为省级电视媒体发展提供了新的可拓展空间;新一轮电视频道竞争引发省级电视台新的策略选择。”。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吕焕斌的观点则代表了业界的看法: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是社会民主政治进程不断深入的必然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得以平等存在,原本讳言、模糊的“人本”意识开始回归。在市场需求与媒体需求的双重动力推动下,媒体的新闻开始逐渐改变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尊贵状态,转而以日渐平等的视角关注百姓的需求。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受众心理层面及多维视阈探究电视民生新闻的生成土壤、成长动力、心理基础、价值取向,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广受关注的原因。
3.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价值取向与现实意义
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者关注较多。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对电视民生新闻特征的总体归纳。如:题材社会化、视角平民化、受众地域化等。
(2)对电视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与传播理念的阐释。研究者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以民为本、民生内容、平民视角”。
(3)对电视民生新闻本土化与区域化发展的阐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被看作是中国电视真正拥有自己的“本土化新闻”的开端。其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立足国情,顺应主流;本土化,构建“城市认同”;尊重传统,回归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