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部分调查对象的回访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为了检验栏目在观众中的持久影响力,在观众调查完成的4个月后,笔者于2007年2月初,随机抽取被调查对象中的50名热心观众进行电话回访,了解他们近半年来对《都市一时间》的关注度与评价情况,最终获得27份有效样本,将前后两次调查中27人的回答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第一,《都市一时间》受关注度有所下降。只有12名观众(44.4%)表示基本上每天都看或有时间就看《都市一时间》,这一数值比第一次调查的26人下降了14人,主要是有7人表示不再收看,原因是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或播出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并表示有时间还会看。另有9人(33.3%)表示偶尔观看,而第一次调查时只有一人选择这项。
第二,观众对《都市一时间》的喜好度也略有下降,7人(35%)表示最近两个月收看《都市一时间》时从头到尾看完,比第一次调查时少了6人,9人(45%)表示只看感兴趣的内容,比第一次调查时少了5人,而表示随便看看的人则多了4人(20%)。
第三,观众喜欢《都市一时间》的原因在于节目办得不错值得一看(30%),贴近生活(25%)、素材多样化(5%),另有3人(15%)表示感觉一般,说不出原因。
第四,观众最主要收看的内容是百姓说话、观众投诉(50%),及社会趣闻(50%)。其次是车祸、火灾、灾难报道(35%),偷盗抢劫犯罪案件报道(25%),小李飞到(20%),特别策划节目(15%)。这些喜好与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内容基本一致。
第五,85%的观众认为《都市一时间》的报道对解决社会问题很有帮助或有一点帮助,表明《都市一时间》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很高大的,在社会问题与矛盾繁杂的今天,大多数市民已经将它当作解决现实困难与问题的途径之一,这与第一次调查时观众对遇到困难时最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
第六,观众对《都市一时间》今后的希望排在第一位的是多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市民提供更多交流与说话的机会,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这与第一次调查时观众的看法基本一致。并且增加了一些意见,如:多增加后续报道,以便观众了解问题解决与否,更加贴近百姓,真正帮助解决问题等。
总体来看,4个月后的回访发现,《都市一时间》在这些被访者心目中的位置略有下降,也许是回访的样本数量不多,并不能代表研究总体,也许是两次调查时被调查对象的情况有所变化(如工作变动、环境改变等),无论如何还是给了电视民生新闻一种警示:观众是很挑剔的,也是喜新厌旧的,电视新闻节目如果没有创新意识,没有适时的改变,就很可能失去观众的信任。
四、对《都市一时间》播出节目的内容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都市一时间》节目内容的总体特色,及其对观众的影响,笔者在观众调查的基础上对2007年春节前一周(2007年2月10—16日)《都市一时间》播出的节目进行了集中收视与实地观察,并记录下播出节目的主要内容,经过内容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都市一时间》新闻报道内容以当前热点及社会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百姓说话、投诉维权等为主,自采自制新闻能力较强
这一周共播出新闻184条(民生新闻眼、城市安居指数、空气质量报告等资讯信息除外),其中最多的是当前热点——“春运”报道,共播发新闻30条,平均每天4条多,其次是慈善公益事业、爱心帮助行动新闻22条,百姓说话、投诉维权类新闻20条,公共安全、消防水电安全、食品药品保健安全、行业监管新闻19条,以上三类新闻平均每天达到3条左右。平均每天1条左右的新闻有:打击违法犯罪、行业不正之风、舆论监督、批评报道、交通安全、事故、道路监管、社会趣闻、少年儿童安全事务等。虽然文化娱乐休闲新闻达到30条之多,但这类新闻包含了春节前夕市民休闲、娱乐信息及演艺界新闻,以及固定子栏目“家有收藏”等众多内容,在统计过程中进行了归类整理,因此对栏目新闻报道的整体特色没有多大影响。栏目自采自制新闻164条,占总数的89.1%,其中本市新闻113条,占总数的61.4%,本省新闻30条,占16.3%,省外春运新闻21条,占11.4%,编辑播出外省、国内、国际新闻20条,占10.9%。栏目自采自制新闻全部由记者现场采访、出镜报道或SNG直播报道。
2.舆论监督、批评报道、社会安全警示依然是关注的重点内容
虽然在统计中明确标明的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只有6条,但如果将百姓说话、投诉维权,公共安全、消防水电安全、食品药品保健安全、行业监管,社会不端行为、公共道德问题等三类新闻计算在内,达到了41条,占总数的22.3%,如果再将打击违法犯罪、行业不正之风,交通安全、事故、道路监管、少年儿童安全事务等计算在内,总数达到了59条,占总数的32.1%。由此可见,《都市一时间》在舆论监督、批评报道、社会安全警示等类负面报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版面。而从这类报道的内容与效果来看,并没有象一些研究者提到的“负面报道过多,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状况,在笔者看来,适当的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及社会公共安全警示报道对于打击不法活动,提高老百姓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和杜绝社会不安全因素,将会起到真正的警示作用。
3.大型系列报道、专题策划分量加大,彰显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由于本周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前夕,“回家过年”是每一个市民在这个时候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都市一时间》对此进行了大型系列报道,推出了“春运在路上,SNG全国大接力”专题子栏目,7天共播出相关新闻26条,占播出量的14.1%,平均每天接近4条新闻。SNG直播车深入全省各主要地市州车站、机场、港口等春运旅客集散地进行现场连线报道,还派出几路记者到湖南人外出务工最多的广东省进行现场采访,发回春运方面的新闻报道10条。
另外还有其他本地热点新闻如:服务本地城市建设的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专题报道“长株潭大都会”,围绕新近推出的长株潭公交一体化、水污染治理等政府措施,实地采访报道一体化给老百姓带来的影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固定子栏目如:百姓说话、DV状态、小李飞到、民生新闻眼、城市安居指数、真相大追击、独家爆料等等成为贯穿节目始终的主要环节,并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春节前夕的民情民意策划了一系列公益维权性质的专题报道:“小李飞到、帮忙快手”为2006年夏天受灾的郴州地区灾民策划了一个专题公益活动:“小李飞到童心携爱到湘南”。“百姓说话”策划了专为进城务工人员和公司职员追讨被拖欠工资的维权系列报道:“一分都不能欠”。
当然,以《都市一时间》一周的节目内容来评判全年甚至整个栏目的整体风格,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抽样分析的结果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栏目固有的新闻报道理念和编辑方针,也代表了目前正在发展与变革中的电视民生新闻的主流方向,那就是关爱民生,热心公益,关注社会公共事业,担当社会安全的警示器,公众舆论的助推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电视民生新闻早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平庸化、琐碎化、娱乐化取向,在《都市一时间》这一周的节目中很少见,在笔者平时的收视经验中也不多见,这表明民生新闻似乎已经接受了外界的批评意见,正在改进存在的问题。另外,电视民生新闻刚刚兴起时惯用的互动方式如短信调查、热线电话、公众话语讨论,在这一周的节目中也很少见,在笔者平时的收视经验中也不多见,参考上面有关《都市一时间》观众调查的相关数据,大部分调查对象(76.8%)表示没有参与过《都市一时间》的节目互动,74.3%的调查对象表示很少谈论或从不谈论《都市一时间》的节目内容,可以推断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现实状况与从业人员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很多努力。同时,内容分析发现《都市一时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广告太多,号称60分钟时长的民生新闻,每天的新闻内容平均时长只有大概52.6分钟,广告(含节目预告、栏目宣传片)时间占用了7.4分钟,达到了总时长的12.3%,观众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调查对象对《都市一时间》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广告太多”,这反映出市场逻辑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越来越大。
总体来看,《都市一时间》作为典型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从其节目内容编排、播报形式、传播效果、社会影响及观众结构等方面来看,体现了民生新闻“以民为本、民生内容、平民视角”的价值取向,为百姓说话,替百姓办事,为百姓排忧解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电视观众的好评。这反映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实证分析中发现的几个主要问题,如:栏目广告太多、节目播出后观众很少谈论节目内容、过分关注生活琐事等等,都反映出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依然存在。电视民生新闻如果要真正成长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要构建公共话语平台,要提升自身价值,鄣显人文关怀、担负起社会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