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96571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对理工类、艺术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各个大学的教学体系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进程,进而对20世纪前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有所认识,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基本上采用“文学史”结合“作品选”的模式。数量众多的经典作品是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本书希望以新的文学史观为基础,通过既精练又有代表性的选目,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个兼具学术新意和实用价值的作品选本。

对于任何文学作品的选本而言,选家的眼光都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本书在选目上力求做到经典性和全面性兼顾,既要体现出现代文学史的总体脉络,又要精选出最具代表意义和典型价值的作家作品。在具体篇目的选择上,我们在尽可能保证经典不被遗漏的前提下,努力突出新意,放弃了各种选本中常见的部分篇章,收入了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优秀的作品。这既是为了尽力呈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丰富和多样,同时也希望借此凸显我们开放、进取的学术思路和眼光,进而体现出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观点。例如,在胡适的白话新诗中,本书收录的《十一月二十四夜》很少见于其他作品选。之所以如此选择,便与胡适新诗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有关。此外,为了尽可能完整体现文学发展的全貌,也为了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本书还收录了几部电影剧本。作为电影艺术与文学相结合的叙事文体,电影文学剧本因其边缘性而长期受到忽视,大多数现代文学作品选都不曾收录。本书在这些方面作出的尝试,希望能对学术研究视野的开拓有所贡献。

在选入的每篇作品之后,都附上了我们精心撰写的《作品导读》和《拓展阅读》。《作品导读》的目的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介绍作家的基本情况及作品产生的背景,提示作品的主要特色和文学史价值,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拓展阅读》中开列的书目或篇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该作家的其他代表性作品;其二,关于该作家作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同时对已选入的作品进行有效的补充。因此我们开列的拓展阅读书(篇)目都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能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版本流变较为复杂,为了保留原貌,本书入选的作品尽量采用初刊本或初版本,并在文后注明其版本出处,以尽可能地帮助读者“回到现场”,对现代文学史形成直观、整体的认识。如果原始报刊和初版本难以获得,则采用公认较为权威的全集本或文集本。

入选的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独幕剧全文收录,多幕剧和电影剧本受篇幅所限,只能节选部分段落。对无法入选的长篇小说和其他戏剧、电影剧本,则以存目的形式附录于书中。存目作品在于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部分作品指导学生阅读。

本书的编目原则,是以文体为单位,以作品发表或出版的时间顺序编排。同一作家如果有多篇作品入选,则相对集中于该作家首篇入选作品之后。

本书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的教师合作完成。封面署名的排列顺序,以各位教师所撰写的《作品导读》的字数多少为依据。参与编写工作的教师,大多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具备学术研究的深厚实力。同时又都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骨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本教材的篇目编选和导读写作等方面,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体会融入其中。

本书可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等专业课配套的作品选,也可作为新闻传播类院校、理工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的基础课教材。此外,还可以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报考的辅助教材,以及文学爱好者鉴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基础读物。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领导及同事对编选工作的大力支持。文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张鸿声教授在百忙之中,还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并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鼎力协助,以及责编赵丽华女士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研究生邵晓蔚、于喜莲在查找、搜集和复印资料上多有助力,在此一并致谢。

真诚希望我们的辛勤劳动能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有所贡献,热忱欢迎学术界同仁、教育界同行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颜浩

2009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