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肖凤文集(散文卷)
9650700000062

第62章 幸福家教(7)

在大事情上,我更是严格地要求他。比如学习,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前面说过,学龄前,我不搞“智力开发”,让他痛快地玩。大概是玩得太尽兴了,刚一走进校门,还不太适应,他又是个男孩子,年纪又那么小,不大懂得学习的意义。在第一个学期,我对他教育的重点就是,必须让他明白,学习是他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男孩子难免调皮一点儿,无非就是贪玩儿。我严肃地告诫他说:

“学习是最重要的事,你一定要记住。你可以玩儿,只要把功课做好了,你爱怎么玩儿都行。前提是必须先把作业写好。记住,是写好,不许马马虎虎。明白了吗?”

他闪了闪他的大眼睛,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他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问我:

“妈,前提是什么意思?”

我因为急于表白自己的意见,忽略了谈话的对象是一个刚刚步入小学校门的孩子,没有选择好词汇。不过他的钻研精神,着实令我喜悦。为了继续保持谈话的严肃性,我把喜悦的心情隐藏起来,解释说:

“‘前提’这两个字的意思,你将来在语文课上能够学到。我刚才说的‘前提’两个字,就是必须的意思,也是重要的意思。我的意思就是,每天放学以后,先把老师留的作业认真地做完做好,之后才能去玩儿。写不完或者写得不好,不许玩儿,明白了吗?“

“明白了。”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给他立下了规矩。

他踏入小学的校门以后,就懂得了,母亲对他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好好读书。别的什么小事母亲都可以迁就,如果不好好读书,母亲是决不迁就的。因为在母亲的心目中,好好读书,是头等大事。

从不夸他长得漂亮

实话实说,儿子长得很漂亮。这是天生的,他从小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脸色白里透红,头发漆黑,一双大眼睛又黑又亮,双唇很红,面颊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酒窝。他不仅漂亮,主要是很健康,所以他的情绪总是很饱满,很高兴,很开朗。

他只有半岁的时候,他的祖母用双臂把他高高举起,逗他,摇晃他,他就会发出“咯,咯,咯”的笑声。

他无忧无虑的笑声,给全家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记得儿子刚满一周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女友与我做伴,我们俩带着我的儿子,去了一趟龙潭湖公园。当时,龙潭湖公园就是北京市区的东南角,它的东面和南面,都是荒地。此处地理位置荒僻,人烟稀少,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游人在园中漫步。我们躲开了城里无处不在的噪音,充分地享受着亲情和友情。

我把儿子抱在怀里,和女友一边散步一边说笑着。忽然,从不远处跑过来一个青年妇女。她跑到我跟前,很激动地指着我的儿子,对我发问:

“你的孩子怎么长得这么好啊?你都喂他什么吃呀?”

我虽然与她素不相识,还是很诚恳地回答她说:

“喂牛奶,和橘子汁,还有米汤。”

那时候,中国老百姓还没有见过什么雀巢奶粉、荷兰奶牛,也没有听说过什么如梦、都乐、大湖等鲜榨果汁。儿童喝的牛奶是凭户口本和购货本限量供应的,橘子汁是装在玻璃瓶里的很稀很淡的饮料,米汤更是城乡百姓用来养活孩子的大众化食品。作为母亲,我当时能够提供给爱子的,只有这些食物。

可是那位青年妇女却继续提问说:

“就喂这个?我的孩子也喂这些,怎么长得不好呢?”

我无言对答。她的怀里没有抱着她的孩子,所以我也无法向她提出建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的样子也愈来愈可爱。

一天,丈夫的一位同事造访我们家,儿子坐在旁边静听大人们谈话。那位先生一边交谈,一边端详我儿子。当时我儿子已是一名小学生,儿子的那张状如满月的白皙面庞,和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深深地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忽然打断了话题,发表议论说:

“这孩子真好看,跟贾宝玉一样。”

那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电影《红楼梦》和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都还远远没有拍摄,这位先生是根据曹雪芹笔下的描写,做出如此评价的。

可是,儿子小的时候,对“好看”哪、“漂亮”哪之类的评价,十分麻木,因为我从来不在这方面表扬他,他本人也不关心这方面的话题。

儿子上了大学以后,同班同学一起合影,一位女生把照片拿回家中,这位女生的妈妈仔细地端详着照片,对她女儿说:

“你们班的这位男生长得真漂亮!”

这位女生回到学校,就把她母亲对我儿子的评价,在班里宣布了。我儿子周末回家与我们团聚时,问我:

“妈,我是长得很漂亮吗?”

我回答说:“你是长得很漂亮,非常标准的美男子。”

他很奇怪地问我:

“为什么您一直没告诉过我呢?”

我很郑重地对他说:“因为我认为一个男人,最主要的是内涵,是他的学问和修养,外表不是主要的。长得好固然很好,外表长得不好而内涵丰富的男人也是很可爱的。最怕的是绣花枕头,外表漂亮而内容空虚。所以我最重视的是你的学问要好,修养要好。我怕在你很小的时候强调你漂亮会使你心浮,因此不在这方面夸奖你。其实你长得这么漂亮,你爸和我的心里都是非常高兴的,尤其是为你高兴。”

儿子笑了笑,说:“要不是我同学的母亲夸我长得漂亮,让我醒悟到了自己长得很帅,您大概至今还不会告诉我呢。”

我说:“是呀!不过等你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会告诉你的!”

于是,我们便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正是由于我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议论他的长相,所以他对自己的外表也从来不大在意。他从小就不挑剔衣着,至今仍然如此。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学习方面,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去美国留学,直至就业,他一直勤奋读书,努力工作,遵守公德,团结同学和同事,受到了认识他的人的一致好评。

我常常想起另一个漂亮男孩的故事。他是我儿子的小学同班同学。关于这个漂亮男孩的故事,我下面再谈吧。

小学篇

选择什么样的小学

孩子该上小学了,上什么学校?我很费了一番脑筋。

那是1975年的事。“十年浩劫”还没有结束,一切都是乱糟糟的。学年不是从暑假以后开始,而是从寒假以后开始。不过有一件令人感到欣慰的事:邓小平先生出来主持政府工作了。小学恢复了按年度的正常招生。

对孩子来说,上学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我一定要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

历史悠久,有优秀教师队伍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教育是门科学,需要按部就班地前行。历史悠久的学校已经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懂得教学规律,懂得儿童心理学和少年心理学。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位哲学家说过,任何比喻都是“跛足”的)——北京商业中的“百年老号”同仁堂、全聚德、瑞蚨祥、盛锡福等等都是大众公认的名牌,大众之所以公认它们,是因为它们的产品质量可靠,并且经受住了长时间的考验。而它们的“可靠”,是靠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通过多年的辛勤劳动,才达到的。

学校也一样,一所好学校的建成,需要几代教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其中,不仅包括着对“教学规律”的不断探求,对“知识”的不断学习和补充,同时,也包括着对“师德”的传承和延续。建成一所大众公认的好学校,需要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努力。

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培养优秀品德,由什么样的老师启蒙和教导,至关重要。校舍再华丽,如果校内没有或者缺乏好老师,这样的学校也是不能去上的。拥有好老师,即使校舍再破旧,也是好学校,也是值得家长信赖的。

好学校的另一个优势是决大多数的学生也好。我这里指的是北京市的小学和中学。我的儿子小时候是一个敏感细腻,但是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孩子。所以我非常注意他周围的环境。男孩子交什么朋友十分重要。中国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是很有哲理的。进入好学校,身边都是好孩子,我儿子的素质本来不错,又可以从同学们的身上学习他们各自的优点,对儿子来说是件大好事。

社会上也曾出现过不少反面的例子,一个很聪明但是有点儿脆弱的孩子,不慎交上了一个坏朋友,就把他引上了邪路。这样的实例,传媒上经常有报道。

同代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很大,另外的孩子对自己孩子的影响,有时比父母还大,大概是因为同代人之间彼此容易沟通的缘故。不是我缺乏自信,也不是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社会成员太复杂,我只有这一个儿子,不得不小心从事。

在孩子该上小学的一年之前,我就开始考虑此事。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我选定了一所名牌小学——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这所学校历史悠久,而且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可是当时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只有住在这条胡同里的孩子才能进入这所学校。怎么办?——谢天谢地,我有一位亲戚住在这条胡同里,于是我立刻把儿子的户口转入亲戚家里,等到孩子报名时,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这所学校。

因为上了这所小学,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健康成长,都有极大帮助,使他的起点很高。

上小学前,我从来没有对他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智力开发”,而是尽可能地满足他对游戏的要求。前面说过,星期日(那时候周末只休息一天)他想去什么公园,我就带他去什么公园,他想玩什么游戏,我就陪着他玩什么游戏。学龄前的几年,他一直玩得很尽兴。

所以,一进入小学,面对着崭新的功课、刚刚见面的老师,他非常好奇,也非常兴奋,一下子就进入了状态。

一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位非常优秀的启蒙老师,同时教授语文课和算术课。她中等身材,胖胖的,有一双又大又明亮的眼睛。她的性格热情、活泼、开朗,很爱护自己的学生。那时她已中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钻研发明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法,引领着孩子们跟着她,很轻松愉快地走入了语文和算术的新奇世界。不论是面对着她的学生们,还是面对着学生家长,她的面庞上总是展现出真诚的笑容。她的芳名叫刘淑敏,直到今天,我对刘老师的敬意,仍像我儿子对她的敬意一样深。

到了四年级,由北京市的特级教师张效梅老师执教“写作文”。她的第一课讲的是“解题”。这一课可以说让我的儿子受益终生。因为他自从听了这堂课以后,就明白了应该如何面对“命题作文”。从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后来的中考、高考,面对着考官们出的作文题目,他都能够应付自如。不仅如此,他从此也学会了为自己写的文章找到一个恰当的题目。在张老师的教导下,他四年级时,写了一篇自由命题作文《我爱看地图》,不久即被选入《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现在,有关当局仍然采用“就近入学”的政策,这令许多想让孩子进好学校的家长伤透了脑筋。就近入学当然有许多优点,诸如可以缓解交通,孩子们不必在公共汽车上奔波,以及可以制止乱收赞助费等等。但是有关当局也应该理解,凡是懂得一点儿教育学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好学校,这不仅是中国家长的心情,恐怕也是全世界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情。我国早有“孟母三迁”的传说,据我所知,美国的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进好学校,也为此专门搬家,或者在买房子之前,就把孩子上学的因素考虑在内了。

1998年我在美国小住时,曾在一个中文电视节目里看到:一名华人记者在加拿大温哥华采访,访问对象是一位刚从台湾移居过来的年轻母亲。记者询问她移民的原因,她的回答竟然是:“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父母,都很注意“学校”问题。

希望教育当局运用各种手段把比较差的小学和中学建设好,比如:请好学校里已经退了休的老教师,去比较差的学校“带徒弟”,帮助他们提高教师水平和办学质量,让较差的学校逐渐地进步到好学校的层次上来。否则,如果学校之间的差距过大,那么,不管当局如何号召、如何限制,“择校”的现象都是很难避免、很难杜绝的。而且我想特别提醒一句,提高学校档次的关键是“人”,而非“钱”或曰“经费”。

与老师配合默契

孩子上小学了,他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也是他走出家门之后正式接触社会所遇见的第一位“社会人”。纵观孩子的成长过程,启蒙老师和以后他遇到的诸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

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对那两本新书——语文和算术,爱不释手。他那小脑袋瓜里,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老师教给他的新知识。他很喜欢学校,尤其喜欢他的老师和小同学们,总是欢欢喜喜地去上学。每天放学回家,都立刻抓紧时间写完作业,然后再把在学校的见闻和感受,详细地讲给我听。每次他说,我都专心倾听,他那些小同学的姓名,我至今记忆犹新。

健康的男孩子往往精力过盛。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我儿子已经掌握了,而有的孩子尚未听懂时,老师当然要重复,因为她面前坐着40个学生,她要让40个孩子都掌握知识。每逢这样的时候,已经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的儿子,就开始有“小动作”了。这些被老师称之为“小动作”的行为,无非就是坐得不端正了,双手拿到了课桌上,摸摸铅笔橡皮,或者是把他的小身体向左向右地摇晃几下,总之是释放一下他过剩的精力,排解一下他的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