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肖凤文集(散文卷)
9650700000045

第45章 欧洲文化觅踪(1)

巴黎戴高乐机场

金秋九月的一天,北京时间晚11∶50,我们乘坐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班机,在巴黎戴高乐机场降落。舷窗外面艳阳高照,虽然已经飞行了12个小时,可是当地时间却向后倒退了,是巴黎时间同一天的下午五时。

戴高乐机场闻名世界,而且巴黎也以世界花都而著名,所以想象中的戴高乐机场应该是豪华考究的。可是当我走进机场大厅时,它的简朴形象,却令我吃惊不小。

我走过的几个大厅,它们的天花板根本就不装修,当然更谈不上有任何装饰了。各种各样的线路都裸露在外面。线路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像一根又一根生长了多年的老藤,沿着各自的方向,很有规律却又盘根错节地,连接着与盘旋着。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们的头顶上,它们很大方地展现着自己的本来面目。只要你把头颅仰起,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我猜想这些线路包藏的内容一定很丰富。照明电线、电话线、电脑线,等等,大概一应俱全。

外表虽然质朴,设备却是极科学的。过了海关入口处,即步上了一道平面的人行电梯。一位同行者忽然想起有个装食品的袋子丢在了入口处外面的椅子上,想要回身去取。可是既然已经走上了此一方向的平面电梯,就再也不能走上相反方向的平面电梯了,对面的电梯近在咫尺,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出口通往对面,你无论如何都无法走过去,所以她除了后悔自己的粗心大意之外,别无他法。

工作效率之快,也令人瞠目结舌。刚刚步下电梯,走进领行李的大厅,就远远地看见自己的箱子已经在轮盘上转动着了。电子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哪一个航班的行李在哪几个轮盘上领取。而每一个轮盘的上方,都有大而显眼的英文字母标志,只要认识几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即使不懂法语,也能很快地找到领取自己行李的地方。就在我们顺序办理入关手续的同时,全体乘客的行李已经有条不紊地卸下来,并且依次放在规定好的轮盘上了。

戴高乐机场的面积很大,我们仅仅经过了几个大厅,这几个大厅的风格,却无一例外地都是朴素而实用的。见惯了豪华气派的法国人,一定深知机场的性能。他们懂得运输枢纽的功用,只是快速而安全地迎送客人及货物,科学和效率才是它追求的目标。所以,不必在机场的外观上下什么工夫。我觉得他们真是聪明。

法国索邦大学

第二天早晨,下起了濛濛细雨。巴黎的气候温和而湿润。我们在古老的小巷中穿行,走到了一条不宽不窄的街巷,眼前忽然豁然开朗,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出现在面前。广场的中心有一个不大的喷泉,白色的水柱正在向四面八方喷洒。喷泉四周的地面上铺着古典的鹅卵石,喷泉的后面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修剪得十分整齐的塔松。塔松的后面,出现了一座气概非凡的建筑物,它的第一层由古希腊风格的考林新式石柱支撑,房檐上雕刻着精美的人物石像,中间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大钟,大钟的左右两边各站着两位雕刻得更加精美的人像。整座建筑物都由古老的大理石建成,因为年代久远,大理石的颜色在银灰中已经掺杂了些许土黄和深棕。这座气概非凡的庄严建筑物就是巴黎大学的分校之一——创建于1253年的索邦大学,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1979年法国教育部将巴黎大学分割为13所分校,索邦大学即成为巴黎大学的第三和第四分部,它的文学系最为著名。

建筑物的右手下方,便是学校的大铁门。走过幽深的门洞,迎面看见的是一个更大的长方形广场,广场的地面也用石块铺就,四周矗立着风格相同的另外三幢大理石建筑物,它们的底层也都建有古希腊式的考林新式石柱。

其中的一座,尤其显得宏伟辉煌,需要拾级而上,走过一面平台,再迈过多级台阶,才能走到石柱跟前。在这座建筑物的右前方,两块大理石的石座上面,有一尊很高大的雨果石雕像。

我十分惊喜,立刻跑上前去,仔细地端详着他。只见老年的雨果坐在一张扶手椅上,右手拿着一本书,左手托着腮,沉静地思索着。他的天庭非常饱满,宽大的额头上刻满细密的皱纹,双眼深陷在眉骨下面,忧郁地注视着前方。一管希腊型的鼻子下面,长着厚密的唇髭,嘴巴紧紧地抿着。头发很有风度地梳向后面。他穿一身西服,外面套着一件大衣,神态显得既高贵又潇洒。在这座栩栩如生的石像下边,大理石座的正前面,刻着他的名字和生卒年。

“您好啊,雨果先生!请接受一个中国读者也是中国作家的人对您的敬意!”我在心里默默地对着他的雕像说。

自从1862年出版了《悲惨世界》之后,至今已经过去了137个年头。世界上有多少法语读者、中文读者以及其他语种的读者,曾经为雨果笔下的理想主义者G先生、大慈大悲的卞福汝主教、仁慈宽厚的冉阿让、天真美丽但贫穷不幸的芳汀姑娘等人物的命运,抛洒过同情的泪水泥?又有多少欧美的导演、演员、摄影师和摄像师,把他们的故事,不厌其烦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搬上银幕或屏幕呢?

雨果出生在法国大革命发生后13年,他出生的九年前路易十六被共和派送上了断头台。这个改变了法国政治制度的翻天覆地的历史事件,一直深深地震憾着雨果。他在另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里,用历史学家的目光和作家的仁爱之心,用他那支独具风格的天才之笔,把发生在这个年度里的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的生死决战,描绘成为荡人心魄的生动画卷。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刻画的人物郭文和西穆尔登,身上都闪烁着人道之光。即使是他笔下的死硬保皇党朗德纳克侯爵,当他看见三个纯洁可爱的孩子可能会葬身火海时,他的心也变软了,冒着自己被捕的危险,回身救出孩子们,还原成为一个有人情味儿的人。

雨果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观察家,这从他对法国社会大动荡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各色人等的描绘中就可以看出。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信奉“慈悲”,信奉“爱的哲学”,歌颂美,歌颂善良。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里,他把外貌极为丑陋的加西莫多,塑造成了心地极为善良的人,使具有美好灵魂的加西莫多成为一个不朽的独特的艺术典型。

雨果的祖国诞生过许多伟大的人物: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还有虽然出生在日内瓦却在少年时期离开瑞士来到法国,在法国生活和写作的卢梭。他们的启蒙主义著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法国终于摆脱了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国,升起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他们的著作也影响和熏陶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一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接受和借鉴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社会契约论》中阐述的学说。作家雨果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法国启蒙主义文学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雨果有一颗极其敏感而又仁慈的心。不论你是哪一个国家的人,不论你是哪一个年龄层的人,如果你的心地善良,读过雨果先生写的作品后,不可能不感动。

今天矗立在我面前的,是雨果先生的雕像;但是出自他笔下的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作品,却永远活在亿万读者的心里,也活在我的心里。

雨果先生,现在我要向您的雕像告别;可是待我回到遥远的东方我的故乡北京以后,也许还会再次捧读您写的书,用永恒的人道精神温暖和鼓舞自己,因为它们是不朽的。

巴黎圣母院

走出索邦大学的大门,又穿过几条古老的小巷,我们来到了塞纳河岸边一条宽阔的大马路上。赫然发现,巍峨的巴黎圣母院的高塔,就矗立在塞纳河的另一岸。我立刻兴奋起来,我的同伴们也兴奋起来,都不由自主地大声叫道:“啊,看啊!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

回想自己第一次听说巴黎圣母院的名字,是青年时代读雨果的同名小说,里面的故事荡人心魄。后来又看了同名电影,其中由一位美国著名男影星饰演的加西莫多和一位著名意大利女影星饰演的艾斯米拉达,这两个象征着“善”与“美”的形象,至今仿佛仍在眼前晃动。不过这些对我说来,都曾经只是文学艺术之梦。想不到从前一直以为是远在天边,无缘相见的巴黎圣母院,今天竟然出现在眼前。

此时天已放晴。走过一座小桥,我们就站到了圣母院正前方的长方形广场上,这个广场就是艾斯米拉达跳舞的地方。电影中的镜头和小说里的描写像蒙太奇一样地在我的记忆之屏上闪动,我的心绪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初读这部作品时的激动之中。于是我很自然地仰起头来,张望圣母院顶部的钟楼,那是加西莫多撞钟的地方,也是他为艾斯米拉达准备的隐身地。可惜的是,我们到的那天钟楼正在修缮,否则的话,我会把这个“善”对“美”的无私之爱的圣地,看个究竟。

就在我如此这般地随意遐想的时候,法籍华裔导游李先生领着我们走进了圣母院的大殿。与广场上的阳光灿烂相比,大殿里的光线显得十分昏暗。拱顶很高,面积很大,有被称之为“玫瑰窗”的巨大花窗装饰着墙壁。讲演坛、神坛和中甬路,与耳室十字交叉,大殿的造型就是天主教的十字架。祭坛上和壁龛上到处可见雕塑与油画,内容都是《圣经》故事。靠墙处还摆着在欧洲古典小说里经常看见的忏悔室。一张条几的后面,果然坐着一位身穿袈裟的神父。整座大殿里都弥漫着很神秘的气氛。来此处参观的人很多,有各种肤色的人,耳边传来各种各样的外国话。

巴黎圣母院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1163年,后来又于19世纪中叶重建,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物。它的风格庄严华丽,而气质幽深肃穆,无论是从正面看,还是从背面看,或是从侧面看,从里面看,从外面看,都能给人留下美仑美奂的印象。难怪雨果形容它是:“巨大石头的交响乐。”

它不仅是巴黎市的象征之一,也是法国历史的见证人。远的不说,在20世纪,1918年巴黎市民曾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在圣母院里向圣母感恩,1945年又为战胜希特勒而在圣母院里欢庆胜利。我深知这座建筑物在法国人民心中所占的地位。

我也知道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作家雨果虚构出来的故事。然而我非常希望加西莫多和艾斯米拉达这样的人物曾经生活在这里。因为“他”和“她”的形象,能给爱“善”与爱“美”的人心,带来安慰。

卢浮宫

现在的卢浮宫入口处,是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造型好似埃及的金字塔,顶部尖尖而底部阔大,用多块透明玻璃拼凑而成,目的是采光。我们沿着这个玻璃金字塔的台阶从地平面走至地下,地下的大厅出乎意料地宽阔而明亮。从大厅的一角,沿着楼梯上上下下曲里拐弯地一走,就进入了卢浮宫的展览大厅。

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形容卢浮宫的豪华高贵都不过分。因为它珍藏着无数精美的油画及雕塑作品,这些艺术杰作都是无价之宝稀世之珍。

有的油画面积很大,几乎占据了一个大厅的整整一面墙壁。像大卫的《拿破仑加冕典礼》、维那尼斯的《加纳的婚礼》,等等。欣赏这样的油画必须站得很远,如果站在画前就只能看清小小的局部。

令我惊奇的是闻名遐迩的《蒙娜丽莎》竟是如此小的一幅画。众所周知,这幅油画曾被窃贼偷走过。现在卢浮宫的管理者们为它装上了厚厚的玻璃罩,前面还用不锈钢柱竖起了围栏,为的是防止参观者们用手触摸玻璃。围栏外面站着许多人,什么肤色的都有,我只能从人缝中把头探出去,透过玻璃镜框,欣赏达·芬奇的这幅杰作。

油画大厅一间连着一间,几十年前就在报刊和书籍里看到过的伦勃朗的《母与女》、安格尔的《女人》、基里珂的《沉船》等名画,现在它们的原作就在我的眼前,令我激动不已。

然而最令我激动的,还是当我看见了高约两米的、洁白的“米洛的维纳斯”的雕像之后。

卢浮宫里的雕塑大厅,也是一间连着一间,这些大厅组成了一条直线,间与间之间都有拱形的天花板相连。站在一系列大厅的这一边,向前面望去,气派庄严而又辉煌。在另一端的拱形天幕下面的正中间,高高地站立着洁白的维纳斯雕像,这位司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像磁石一样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此生我能来到巴黎进入卢浮宫,第一个要看的就是你呀!

我随着人流,穿过一间又一间的大厅。专攻艺术史的新加坡籍华人王小姐正在认真地向我们介绍米开朗基罗的《胜利女神》和《奴隶》,还有《爱神与灵神》等等。虽然这些作品也都堪称无价之宝,可是我的头颅却总是忍不住地要转向维纳斯,盯住她看。

终于,在走过了一座又一座的拱门之后,我来到了她的跟前。我近看远看地仰视着她,觉得这位断臂美女真是天下无双,用美仑美奂形容她也嫌不够,她的线条她的姿态她的表情都令我的心震颤。远古时代的希腊艺术家能够用巨石创造出如此完美的形象,真让两千年后的我敬佩莫名。司爱与司美的女神维纳斯,请接受一个东方女性对你的膜拜。

维纳斯雕像是卢浮宫的“第一珍宝”,传说是在公元一世纪由希腊雕刻家亚历山德罗创作的。1820年一个农民在希腊米洛岛的山洞里发现了她,所以称她“米洛的维纳斯”。后来几经周折,被法国王室买回巴黎。出土时即失去双臂。亚历山德罗雕刻的是希腊神话中司爱与司美的女神阿芙罗迪特,后来欧洲人改称她为“维纳斯”。

卢浮宫是我青年时代的一个梦想。想不到耳顺之年这个幻梦变成了现实。导游法籍华人李先生也是专攻艺术史的,他对我们说:“以每个工作日八小时计算,参观卢浮宫需要365个工作日。”而我们只有半天时间。我想,我一定要再来巴黎,除了卢浮宫,哪儿也不去,就坐在卢浮宫里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