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肖凤文集(散文卷)
9650700000025

第25章 客居韩国(7)

二十一、汝矣岛

汝矣岛是汉江上的一座人工岛屿,素有“韩国的曼哈顿”之称。

据说,过去,这里仅是一片浸水严重的沙地,后来,从1968年开始开发,才建设成了今天这种样子。

今天的汝矣岛上,可以说是集中了汉城市内最现代化的建筑物。

这里有国会大厦,这座建筑看上去很美,大厦的圆顶造型具有美国风格,会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华盛顿的议会大厦,而大门前面的两座青铜群像,却是纯粹韩国风格的,据说它们是象征着韩国国旗上的太极和韩国国花木槿花(又名无穷花)的。

这里还有覆盖着韩国本土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KBS、MBC的本部,它们各自的节目都异彩纷呈,深受韩国大众的喜爱。

这里还有气概不凡、金壁辉煌的63层大楼。这座大厦是大韩生命保险公司的本部所在地。它的外壁,装上了一层能变色的金色反射玻璃,天晴的时候,从远处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它的确是金壁辉煌。这座大厦的顶层,有一个瞭望台,沿着瞭望台走上一圈,可以鸟瞰整个汉城的风貌。这座大厦里边的水族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珍贵鱼类多彩多姿,巨大的养鱼池内还有潜水女的精彩喂鱼表演。

这里还有韩国证券交易所的办公大楼,以及韩国各个大公司的总部或办公大楼。

有各种高级公寓和超级市场。

这里更有一个汝矣岛广场。

汝矣岛广场的面积很大,据说它长有1300多米,宽有400多米。这里宽阔、空旷,视野很宽,又铺着很好的水泥路面,广场外面有草坪,夜晚有巨型探照灯照明,是汉城市民非常喜欢光顾的休闲场所。尤其是孩子们和年轻人,他们喜欢到这里来滑旱冰,或骑自行车,玩,锻炼身体。汉城人的交通工具是汽车和地铁,车速很快。汉城是山城,难骑自行车,这一片平坦的广场,就是骑着自行车进行消遣的最佳地段了。这里还设有专门出租自行车的服务部。

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曾经与来自北京的三位同胞,一起在汝矣岛广场上漫步,边走边看。看见汉城市民利用难得的休息天,在这里悠闲自得地玩耍,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二十二、奥林匹克公园

汉城的奥林匹克公园,名闻全球,因为它是1988年举办第24届奥运会的地方。

几年前,当北京的亚运村尚未装修完毕,中国作协曾经组织在京的作家们去参观,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当时真为这个建筑群体的规模而骄傲。

可是等我看到了汉城的奥林匹克中心之后,才知道过去只是坐井观天,骄傲的心情消失殆尽。

不怕有的人再度批判我崇洋媚外。——“十年浩劫”中,造反派批判我是“洋奴”、“贩卖封资修黑货”,其实我的“罪行”,仅仅是称赞了些许外国古典文学名著。那时我只是一名年轻的大学助教,他们把矛头指向我这样无权无势的弱者,正展示了他们欺软怕硬的性格。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头目现在当上了不大不小的官儿,正在忙于“开放搞活”,我听后不觉哈哈大笑。闲话太多,还是言归正传,我不怕有人再度批判我崇洋媚外,我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

汉城的奥林匹克中心规模很大,它包括汉城综合运动场、奥林匹克运动场、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林匹克大道,等等。它的方圆究竟有多大?反正我坐在汽车里转了好半天,仍然走不出它的范围。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要算奥林匹克公园了。公园正面的大门,就是象征着第24届奥运会的和平之门,造型独特,气势雄伟,色彩艳丽。大门里边,奥林匹克的圣火烧得正旺,李东乡教授伉俪带着林非和我去参观的那天,下着很大的雨,然而那圣火是经过科学技术处理过的。所以雨天也能熊熊燃烧,昼夜不断。

这座公园很大,很美。与其说它是一个运动场所,不如说它是一座文化艺术园地更为确切。除去奥运会组委会使用的奥运会会馆和青少年会馆之外,它还拥有一座露天剧场,我们去参观的那天,正有一位走红歌星的演唱会,我看见许多中学生们背着沉重的书包,边跑边说,冒雨赶来买票。

这座公园里面还有一泓清澈的湖水,湖的外延是一座美丽的山,从远处望去,山上披着一层又一层浅黄色的、浅绿色的和嫩绿色的草衣,还有许多线条优美的树木。

但最令我难忘的,是公园里面矗立着的那一座又一座的艺术雕塑。据说这些雕塑作品共有二百余件,它们分别用石头、金属、木材等原料雕塑而成。我看到的每件作品,它们的创意、形象、风格都很独特,因为制作它们的艺术家们,来自世界上的不同国度,总共有67个国家之多。

那些作品的独特风格,实在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我最欣赏的一幅作品,取名《对话》,那是两个石头人的胸像,他们一左一右,斜靠着头,好像是在进行对话的样子,然而他们都是只有半个头颅的人,他们的眼睛以上的部分都被削掉了,只剩下了鼻子和嘴巴,他们是既无大脑又无眼睛的两个人,这样的人如何对话呢?——这幅雕塑的含义实在深刻,十分耐人寻味。还有一幅作品名《姆指》,全部作品只由一个大姆指构成,从地上直竖到半空,想象力极为丰富。

这座奥林匹克公园,真应该叫做雕塑公园才对,所以,当我即将返回北京之前,五位博士(张东天、金敏镐、赵得昌、安天洙和小李)要为我送行,让我选择一个游玩的去处时,我又选择了这里,向冬日的奥林匹克雕塑告别。

二十三、明洞

汉城的明洞,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是汉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华侨聚居的地区。

这里有汉城著名的百货商店,如乐天、美都波、新世界等。其中以乐天百货公司规模最大,也最著名。

这是一座高12层的漂亮大厦,由在日韩侨投资建成。它的经营方式也是日本式的,每天开门前,全体员工都要穿好制服,在店内唱社歌,做集体操,然后于上午十点半,打开店门。售货员们站在门口,或柜台前面,向走进来的第一批顾客,鞠躬致敬。

百货公司里面的商品,一共摆满了九层大楼,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第十层和第十一层,用中国的习惯说法,是“食品街”。有资格在这里开设门面的餐厅,都是韩国的名牌餐馆,就像北京的全聚德或东来顺那样的老字号。在这两层楼的“食品街”里,餐厅一家紧挨着一家,有最能体现韩国食品风格的“高句丽参鸡汤”和“李朝烤肉”,有朝鲜冷面馆,有日式海鲜馆,也有西餐馆和西式快餐,还有咖啡馆和茶馆。每家餐厅的门口,都有玻璃橱窗,里面摆满了本店的风味菜肴样品,供食客参观、选择。如果你喜欢吃这种风味,就走进去;如果不喜欢,可以继续往前走,边散步边挑选。这家百货公司里面还设有免税商店,摆满了从世界各国进口的名牌商品,但从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眼中看去,价格都近似天文数字。我去参观这家百货公司的那天,恰逢它们举办英国商品展销会,我亲眼看到了几名穿着苏格兰格子短裙的高大英国男子,在展览会上推销英国产品。韩国人对英国商品十分欢迎,尤其是享有盛誉的英国西装和皮革制品,质料精良,做工精细,很受韩国消费者的青睐。不过在我的眼中,价格实在是太高了。

除了三家大百货公司之外,明洞地区还有几条商业厅,街道两旁都是商店,一家紧挨着一家,大约都是两三层的小楼,与百货公司的高层大厦,很不一样。服装店、皮鞋店、皮包店、钟表店、眼镜店、小百货店,很多商店都是公认的韩国名牌。除此之外,在这几条商业街上,还有各式餐厅、咖啡厅和茶馆。这里的货物不如大百货公司高档,但价格却明显地比大百货公司便宜。

明洞的商业街,一条紧接着一条,地上、地下,错综复杂,我觉得好像总是走不到边。在北京时我就最怕逛商店,来到汉城,在朋友们的带领下,到明洞看个“新鲜”。究竟明洞有多少条商业街,我这个“老北京”看不清楚,非得请教“老汉城”才能知道了。我能回答的只有一句:几次来此,这里总是人头济济,热闹非凡,大概因为是“星期日”的关系吧。

二十四、最古老的中国书店——通文馆

仁寺洞是一条街的名字,它位于汉城市的中心地带,距离著名的“三一”公园,仅有咫尺之遥。此街的街道,路面不宽,从这头到那头,也不算长。但是此街在韩国,却大名鼎鼎,素有“汉城的琉璃厂”之称。顾名思义你可以知道,这条街是汉城的文化商店与古董商店的集中地。

街道两旁,一家商店紧挨着另一家商店,卖的都是书、画、雕塑、文房四宝、瓷器、陶器、螺钿漆器、金属制品、木制手工艺器、假面等等,商品都是文化味极浓的高雅物品。

来此的顾客,也大多是作家、画家、书法家、艺术家、教授、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等等。常常在某个商店的门口,或某座楼房的入口处,看见扎着彩带的大花篮,这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出版仪式,或者哪一位画家,哪一位雕塑家,哪一位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展览,正在此处举行。

在这条街左右两边的小胡同里,还有艺术家画廊、文艺沙龙、韩国传统式茶馆、传统式民族餐厅等等,为作家们、艺术家们、知识分子们,或其他顾客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幽雅安静的聚会场所。你一走进这样的地方,耳朵里就会传来古朴而悠扬的琵琶声、笛声或朝鲜鼓声。

就在这样一条街的街首,有一家大名鼎鼎的书店,这间书店有一个非常古雅的名字——通文馆。它是汉城最古老的专门卖中国书的书店。它的主人也是一位气质非常古雅的老先生——就是现年83岁高龄的李谦鲁老先生。他是韩国著名汉学家、《韩中词典》主编李东乡教授的父亲。

李谦鲁老先生,号山气,是一位非常儒雅的老翁。与其说他老人家是一位书店店主,不如说他老人家更像一位学者、一位大学教授。中等身材,微胖,脸色白里透红,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虽已高龄,仍然精神矍烁,头脑敏健,目光炯炯有神。他独自一人经营着这家书店,常常是一面接待着慕名来访问他的人,一面还要招呼着前来买书的顾客。

他的书店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的中文书,每一个大书架上都排列得整整齐齐,层层迭迭。语言学、文字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哲学、考古学以及各种工具书,丰富多彩,品种齐全。有的来自中国内地,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香港,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保存着许多珍本和善本,这些都是非卖品,是他收藏的宝物,他很高兴地把这些宝物拿出来,一件一件地给我这个中国人看。

真可惜我不懂韩文,他老人家又不会说汉语(他会读而不能说),我又不愿意太麻烦带我来访的李东乡教授,否则我要啰哩啰唆地向他老人家请教许多问题。

那一天是深秋,天气很冷,还下着毛毛细雨。我怕耽误李老先生的事情,又怕室外的气温太低,怕他着凉,就在屋里向他告辞。可是高龄的李老先生却执意要把我送到书店门口,在“长幼有序”、“男性中心”观念根深蒂固的韩国社会里,在年龄上可以做我长辈的李老先生,竟然对我这个外国女人如此客气,着实令我既惶惑又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自古以来,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就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通文馆——这个专卖中国书籍的韩国书店,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韩国知识分子和韩国大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面对着这样一位学识渊博、慈祥和蔼的异国长者,我只有深深地向他鞠躬,以此来表示对他的敬意。

而李谦鲁老先生,在这个细雨蒙蒙的傍晚,站在书店门口“通文馆”三个大字下面,向我扬起右手的形象,也就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二十五、汉城三联书店

汉城市中心,有一条很有风格的马路——这就是著名的“大学路”。

大学路很宽很长,街道两边的建筑物很美,汉城大学医学院和韩国放送通讯大学就座落在这条马路的两侧。而它更美的地方,要属人行道上的雕塑艺术作品和浓密高大的树木及枝叶。每逢周末,大学生们就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条街上,唱歌,跳舞,弹琴,表演节目,发表讲演,自由自在,尽兴而散。

在这条大学路后面的一条幽静的小巷里,有一座深棕色的三层楼房,楼门的上方,用汉字书写着四个白色的大字——三联书店。这家书店,与香港的“三联”和北京的“三联”同名。

三联书店的老板金明濠先生,早年毕业于高丽大学校中文系,他已经数次访问过中国。他最大的嗜好是图书,所以就在大学路这个黄金地段,开设了这座三联书店。

他把这座三层楼房布置得十分高雅。楼房前,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庭院的入口处,有几块造型别致的巨石。进入楼房的大门,迈上幽静的楼梯,二楼的大厅里,墙壁上悬挂着书法作品、画,摆放着雕塑等其他艺术作品,据说这里就是韩国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们经常聚会的地方,他们称之为“艺术沙龙”。到达三层,就是三联书店了。

三联书店的面积很大,大约有一百平方米左右。光线充足,不论白天晚上,都灯火通明。这座大厅的四壁,排满了高大的书柜,书籍排得密密麻麻,一直排至屋顶。大厅的中间,很规则地放着一对又一对背靠着背的书架,每个书架上面,也都摆满了书。你穿行其间,觉得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是书,但是你和另一位在另一对书架前面选书的读者之间,又互相看不见,从而不会互相干扰。无论从书店的布局,还是从它所拥有的书籍本身,都可以看出书店主人的志趣非同一般。

这些书大部分是中文书,也有韩文书、英文书和日文书。中文书大都来自中国内地,也有来自香港、台湾的。它们都是学术性的,按学科分类放置在不同的书架上,有文学类的、语言学类的、历史学类的、哲学类的、工具书类的、医学类的等等。来自中国各大出版社的最新图书此处都有,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是被选来的书籍都是高层次的严肃著作,像北京有的书店或书摊上出现的乱七八糟的红红绿绿,这里一本也没有。

距三联书店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就是韩国学术振兴会的国际会馆。这里是召开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地点,每逢会议中间的休息时间,与会的学者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走到三联书店来看书。我本人也是趁参加“中国现代文学国际学术大会”和“鲁迅的文学和思想国际学术大会”之便,来三联书店看书的。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我所熟悉的书,也看到了我自己写的书,和我为其写“序”的书。为了纪念这两次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和我的汉城之居,我特地在三联书店买了自己写的两本传记——《冰心传》和《庐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