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形式研究
9643600000005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主体工农联盟之理论与实践(1)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党派和个人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工人阶级和几亿农民所结成的工农联盟,在革命和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也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工农联盟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是我国统一战线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第一节 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力量

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中,面临着残暴而又强大的敌人。它必须联合一切革命的阶级和阶层,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足以推翻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统治的强大的革命力量,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在联合革命的阶级和阶层时,首先就要联合农民阶级。

一、无产阶级同农民联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联合农民对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是由农民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论述无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时,总是把联合农民的问题放在首位。

马克思指出,农民不仅是一个劳动阶级,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而且是一个人数众多的阶级,是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不和这个力量结成联盟,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就孤鸿哀鸣的。”27在总结1848年法国六月工人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时马克思认为:“在革命进程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28而在1856年4月16日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再次强调,工人阶级只有在农民的支持下,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德国革命中取得胜利。总之,马克思对农民问题的如此重视,充分说明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

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证明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和农民结成联盟的理论的正确性。巴黎公社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其意义是伟大的。然而这个政权只维持了72天便宣告失败了。其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产阶级没有同农民结成革命的联盟。尽管公社代表着农民的利益,但公社却没有及时派人到农村去宣传农民和组织农民,等到反对派断绝了巴黎和外界的一切联系之后,一些公社活动家才觉悟到农民问题的重要,于是发表了《告农民书》,但农民已无法获悉公社的真实情况,他们完全处于地主资产阶级的欺骗宣传的包围之中。巴黎公社不得不孤军作战,最后遭到了反对势力的血腥镇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再次证明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革命的联盟的重要性。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根据这一国情特点,从一开始,列宁、斯大林就十分重视工农联盟的问题。列宁指出:“这个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问题,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问题。”29在革命的准备与实现的过程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首先制定了一个符合广大农民利益的土地纲领,还制定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因而在十月革命中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斯大林在谈到十月革命中农民的作用时说:“十月革命证明,只要无产阶级能够使中间阶层首先是农民脱离资产阶级,能够使这些阶层由资本的后备力量变为无产阶级的后备力量,它就能够夺取政权并保持政权。”30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农民问题提到无产阶级革命首位的革命,它不仅是革命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十月革命的一大功绩。

在领导受十月革命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亦非常重视解决农民问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军队的主要成分来源于农民,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这是把马列主义关于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斗争中从革命任务、革命道路、斗争形式诸方面,解决了联合农民同盟军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联合农民同盟军的理论。中国革命胜利的事实,证明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正如毛泽东所说:“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31

二、农民须同先进的无产阶级联盟才能求得自身的解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是极其深重的。毛泽东在叙述旧中国农民阶级的贫困不堪的生活状况时指出:“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的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半自耕农“其粮食每年大约有一半不够,须租别人田地,或者出卖一部分劳动力,或经营小商,以资弥补。春夏之间,青黄不接,高利向别人借债,重价向别人籴粮”。贫农,有的“每年劳动结果,自己可得一半。不足部分,可以种杂粮、捞鱼虾、饲鸡豕,或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勉强维持生活,于艰难竭蹶之中,存聊以卒岁之想。”还有的贫农“送租之外,所得无几”,“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此外,农村中的无产阶级——雇农“不仅无土地,无农具,又无丝毫资金,只得营工度日。其劳动时间之长,工资之少,待遇之薄,职业之不安定,超过其他工人。”32因此,农民阶级有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摆脱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的迫切要求。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展开同地土、资产阶级的斗争,然而农民所发起的为实现其要求的斗争最后总是面临了失败的命运。究其原因,如马克思所言,农民阶级“彼此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单家独户,缺乏全国性的联系,缺乏全国性的政治组织,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集成的那样,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33这说明,农民阶级要求得自身的解放,必须和先进的阶级联合起来。所以,“他们得救的唯一办法,就是同那个丝毫不希望农民处在目前这种悲惨境地的唯一阶级,即同城市工人阶级结成联盟。”34

无产阶级同农民结成联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除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共同利益之外,还在于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破产的农民不断流入城市沦为雇佣工人,成为补充城市无产阶级的后备军,这必会有利于无产阶级同农民结成联盟。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有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纲领的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民主革命,并在革命胜利之后,领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才能大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

§§§第二节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

一、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工农联盟,依靠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决的重要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和重要内容。俄国革命的实践说明,革命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与农民的关系问题,就是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证明:“工农联盟——这是苏维埃政权的力量所在,这是我们取得成就、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35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胜利,更是同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分不开的。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落后的农业国家。以贫、雇农为主的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广大农民群众和工业无产阶级一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故而两个阶级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迫切要求和革命积极性,这种一致的革命目标和和共同命运就成为这两大阶级结成亲密的联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毛泽东指出:“贫农和中农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36这就决定了工农联盟是革命的统一战线的主体,其他阶级、阶层和各社会集团参加统一战线的程度如何,往往是以工农联盟的力量为转移的。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形成强大的中坚力量,就能更有效地团结其他劳动人民的力量并争取动摇的中间力量,不断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没有工农联盟,就没有真正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也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