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争发动篇
9604800000027

第27章 欧战全面爆发(3)

9月22日,德第8集团军实现了对维斯瓦河的突破,并对莫德林和华沙的波军实现了完全分割。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决定,利用维斯瓦河西岸的第13军和第11军突击波兰首都。第15军和第10军在莫德林南面切断了波军的退路。

9月25日,德军开始对波兰首都华沙进攻。空军出动了约1200架飞机,而且还动用了不适合于担当空袭任务的运输机。9月26日,空军出动450架飞机空袭莫德林。

德国陆军的进攻也取得了进展。第13军在9月25日摧毁了波军在华沙第一道防线,次日又摧毁了第二道防线。第11军占领了第一道防线。与此同时,为粉碎波军对德军侧翼的攻击,经希特勒批准,第1军在维斯瓦河以东向普拉加的南郊推进。9月26日晚,华沙守军指挥官罗梅尔将军要求停战一天,并进行交出该城的谈判,遭到拒绝。9月26~27日夜,德军猛烈炮击,步兵继续在全线实施攻击。9月28日,在水电遭到破坏、食品、药品断绝,完全丧失抵抗力的情况下,华沙无条件投降,守城波军12万人被俘。

9月27日,德国对华沙的攻击已不再需要空军的支援。同日,空军作战部队奉命攻击莫德林。两天后,莫德林停止抵抗,3万名波兰士兵被俘。作为波兰的最后一个抵抗中心,海尔半岛也于10月1日陷落。

在德军从德苏占领区分界线以东西撤的过程中,发生了与波兰军队的战斗,甚至是激烈的战斗,但这已无碍大局。

10月6日,在登布林以东的科茨克附近的波军也缴械投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波军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波兰成了纳粹德国“闪击战”战略的第一个牺牲品,波兰作为独立国家被从欧洲的政治地图上抹掉了。

2.英法对德宣战

1939年3月31日,英国曾许诺保证波兰的安全,又于同年8月25日与波兰签订了《互助协定》。根据英国的保证和英波《互助协定》,在波兰遭到德国进攻时,英国政府有义务立即给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

早在洛迦诺公约中,法国就曾许诺保证波兰领土的完整。1939年4月13日,法国政府又紧随英国对波兰问题发表原则声明,表示保证波兰的独立。同年5月19日,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与波兰陆军部长卡斯普里茨基又签订了关于在波兰遭受德国进攻的情况下,法国实行军事行动的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一旦波兰遭到德军进攻,法国空军应立即行动,保证派出60架飞机轰炸德国目标;陆军在宣布动员3天后开始行动,毫不迟延地对德军发起有限攻击;从总动员第15天起,法军投入主力部队对德军发动攻势。法国的这位将军还说,一旦发生军事行动就突破齐格菲防线。

然而,英法两国多年来一直口是心非,对波兰也不想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只是想让波兰在这场它们与纳粹德国的对抗中充当其马前卒,挡一挡德国侵略军的锋锐,使自己起码暂时不受太大的损失。

德国大举入侵波兰7个小时后,英法统治者不想如何解救波兰,而是仍然打算同德国作交易。法国外长乔治·博内这时打电话给法国驻罗马大使弗朗索瓦·庞赛,要他转告齐亚诺,法国政府欢迎墨索里尼在前一天向英法政府提出的如下建议:邀请希特勒于9月5日来举行一次会谈,以便“审查已经成为当前纷争根源的凡尔赛和约的一些条款”。英国也同意会谈,只是坚持德国军队必须立即撤出波兰。

9月1日晚上9时,英国政府才将一份正式照会递交给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要求德国政府停止对波兰的一切侵略行动,并立即从波兰领土上撤出其军队,否则,英王陛下政府将毫不犹豫地履行自己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同日晚上10时,法国也向德国递交了一份措词完全相同的照会。

此后,为了寻求与德国谈判,两国外长和英国驻德大使又连连表示,此照会并非最后通牒,而只是一种警告。它们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想逃脱自己对正在受到纳粹德国野蛮侵略的波兰所承担的义务。

在政府面临垮台的巨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于9月3日上午9时才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如果德国政府在上午11时以前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两国即从该时起处于战争状态。

在英国连拖带拉的情况下,到9月3日中午,法国政府才十分不情愿地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最后通牒的期限是这天下午5时。

德国拒绝接受英法的最后通牒,于是已成骑虎之势的英法两国分别于9月3日上午11时和下午5时向德国宣战。同日,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同德国宣战。

英法对德宣战使战争突破了亚欧两大洲的界限。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出现了东西两个战场,并且战争进一步蔓延之势已不可遏止。

虽然英法两国已同德国宣战,但它们并不想真的与德国刀枪相向。

当时,英国和法国分别拥有作战飞机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未对波兰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义务。法国甚至从一开始就坚决要求英国空军不要轰炸德国境内的目标,生怕引起德国的报复,使法国未设防的工业企业遭到轰炸。殊不知在德波战争期间,德国人最担心的就是英法两国的空军会对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进行轰炸。

为了在东线集中优势兵力,尽快结束对波战争,德国在西线只配置了32个师,但就其训练和技术装备而言,只有11个基干步兵师称得上是够格的。而且当时纳粹德国的宣传机器所大肆吹嘘的齐格菲防线,实际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也不能弥补德军兵力的不足。而当时法国已经动员了110个师。因此,就德法边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国对德国占有很大优势。法国本可以利用战争初期的这种有利态势,采取断然措施,在西线对德国实施大胆突击,即使不能根本扭转战局,起码可对德军起到巨大的牵制作用,从而大大减轻德国对波兰的压力,阻止德国速战速决目的的实现。

尽管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在9月3日就通知波兰,他将于9月4日在陆上开始战斗行动,但口惠而实不至,直至9月7日,法军一直拥兵自重,不肯向德军发一枪一炮。只是到9月8日,法军才发动所谓萨尔攻势。法军从萨盖明出发,略有推进。9日,同齐格菲防线前沿掩体有了接触,但法军并没有对该防线发动进攻。10月16日,德军首次出击,法军又撤回原出发地。萨尔攻势是法国人的一种象征性姿态,目的不在于打击德国,支援波兰,而只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兰人的怒气,并对国内外舆论做出一个他们认为可以说得过去的交待。

英国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个师到法国去。这时,波兰战局早已结束。

在英法消极避战的同时,德国也不愿过早同英法交战。在侵波战争期间,它力求稳住西线,以避免两线作战。侵占波兰后,它又企图以“和平”烟幕掩护新的战争准备。因此,希特勒继1939年9月19日在但泽宣称他没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图后,又于10月6日在德国国会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议。

由于在英法对德宣战后,双方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无意正面交锋,从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线出现了宣而不战和不战不和的不正常局面。于是,英法对德国的这场“战争”被人们称为“奇怪的战争”。

3.美在欧战中保持中立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9年9月5日宣称,美国在欧战中保持中立,并将举行泛美谈判,以减轻西半球因战争而受到的损害。在一项声明中,禁止武器、军需品、飞机和飞机零件以海运输出至任何卷入战争的国家。这些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波兰、印度、奥地利和新西兰。罗斯福的中立声明,是承袭自1914年欧战爆发时,威尔逊总统在美国参战前所发表的一项声明。

9月20日,美国会应罗斯福之请,集会讨论修正立法问题。罗斯福提出6项建议:限制美国轮船驶入战争区;禁止美国人民乘坐交战国的轮船和经行危险区;交战国向美国购得的货物,由美方起运之前,即应过户,由购买国自行负责;禁止贷款给交战国;规定在国内为交战国募款的办法;军火与作战工具的输入与输出,仍须获有政府的证件。

4.苏德瓜分波兰

德波战争刚刚爆发,纳粹德国领导人就催促苏联尽早出兵波兰。在他们看来,苏联出兵将会壮大德国的声威,使得英法两国更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使德国可以更加从容地消灭波兰;他们甚至希望苏联的出兵会使英法两国也向苏联宣战。果真如此,德苏关系可能会更深一层,纳粹德国的处境也将会大大改善。苏联准备出兵,但要选择“适当的时机”。1939年9月5日,莫洛托夫在书面答复德国要求苏联从东方进攻波兰时说,“这一时机尚未到来”。9月8日,德军已进抵华沙城下。1939年9月17日晚波兰政府离开本国领土。

9月17日,苏联政府认为,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复存在,苏联已不再受苏波互不侵犯条约的束缚;并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波兰境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族同胞。凌晨5时40分,由米·普·科瓦廖夫率领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由谢·康·铁木辛哥率领的乌克兰方面军以7个集团军约40个师的兵力,越过长达1000多公里的苏波边界进入波兰境内,其快速兵团在8个航空兵群支援下,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御,当晚占领波列西耶地区。

资料表明,苏联红军进入波兰24小时即9月18日清晨波军总司令部才离开本土。由此看来,苏联政府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准则,充分暴露了其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波兰全力抵抗西部德军的入侵,在波苏边境只有25个边防营。这时已呈崩溃之势的波军根本无力承受苏联在自己背后的一击。18日,已逃往罗马尼亚的波军总司令爱·雷兹—西米格威元帅,命令部队全部撤往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对俄国人不作抵抗,除非他们进攻我们或企图解除我军的武装。但一些部队未接到这一命令,仍继续抵抗。在格罗德诺和科布林等地双方展开了激战。

18日,苏军先头部队与德军会合。两军商定,西进苏军与西撤德军之间须保持25公里的距离。22日,苏军从西撤德军的手中接管了布列斯特要塞,迫使利沃夫守军投降,并占领比亚韦斯托克。25日,苏军进至布格河、桑河一线。

苏军的入侵行动历时12天,向西推进250~350公里。苏军亡734人,伤1862人;波军亡5000人,被俘30万人。

波兰被征服了。全部领土为德国和苏联占领。于是,如何处理波兰问题又摆在了德苏两国领导人的面前。

德国人主张,大部分波兰领土由德苏瓜分,但还应保留一个完全由波兰人组成的人口为1200万到1500万的残存的波兰国家。在德国人看来,以拿破仑的华沙大公国为蓝本保留下来的这样一个国家,一来有可能提供同英法两国谈判的基础,为自己今后的行动留下更多回旋的余地;二来有利于自己对波兰人的控制,因为波兰人今后要想收复被苏联占领的土地,就不能不依靠德国人的帮助,使自己委身于德国。

苏联人开始表示赞同,但很快便意识到这样做对自己有弊无利,于是决定改变主意,放弃原先允许一个残存的波兰存在的意图,主张以皮萨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为界分割波兰。

德国人当然是求之不得的。9月23日,里宾特洛甫要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通知莫洛托夫,同意苏联方面的主张。并表示,为与苏联人讨论有关细节,并确定“波兰地区的最后结构”,他愿意再次去莫斯科。

9月28日下午6时,里宾特洛甫飞抵莫斯科,并连夜与苏联人进行会谈。会谈中,苏方提出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前面所说的以四河为界划定双方势力范围;第二个方案是把原定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让予苏联,作为交换,原定属于苏联的卢布林省和华沙省东部地区划归德国。苏联建议这样做的理由是,把波兰人分开在两个国家是不合理的。

正在西线与英法严重对峙的德国是看得清苏联在其战略棋盘上的位置的,它不能为眼前的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与苏联闹翻,从而使其费尽心血创造的可以避免两线作战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所以,尽管仗是德国打赢的,但它不敢不烙守它在8月间与苏联达成的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甚至对苏联提出的新要求也不想说个“不”字。

9月29日清晨5时,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根据苏联人提出的第二个方案的精神正式签订了《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条约规定:在“前波兰国家崩溃之后”,双方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其界线大致以桑河、布格河和纳雷夫河一线划定。苏联除收回1921年以前属于苏联的领土之外,还取得了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德国除得到了东普鲁士、波兹南省和西里西亚这些1918年以前原属德国的领土外,还占领了其他波兰领土。至此,波兰第四次被德苏两国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