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
9517400000003

第3章 空悟:还你一个清凉尘世(2)

浮生虽如梦,但做什么,怎么做,都可以由人自己选择。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更加有意义,且看人是否能宽心,从容应对世间百态。这也是佛家提醒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生命中体悟到“无生”的道理,认识到“动静一如”、“生死一体”、“有无一般”、“来去一致”的人生真谛,放宽胸怀,空出心智,合于自然,从而超越智勇奇巧,超越悲喜荣辱,超越沉浮生灭,超越时间“去”“来”的限制,那么,你的人生将会于无尽的空间中绵延,直至进入生命本真永恒的圆满之境。

倒空自己:有太多行李,就不要开始一段旅程

大洋海里打鼓,须弥山上闻钟。

业镜忽然打破,翻身透出虚空。

——宋·葛郯居士《大洋里打鼓》

世人无论学佛的还是不学佛的,都深知“放下”的重要性。可是真能做到的,能有几人?“放下”二字,有诸多禅味。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被诸多事情拖累,事业、爱情、学业、金钱、子女、房产……这些东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都不能放下,于是,我们就会让它们满满地塞进我们并不广阔的生命里。要知道,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可能会为物所累。只有懂得适时舍弃的人,才能达到生命至纯至美的境界。

一位法师出家前曾是一名老师。在他要剃度的头一天晚上,与自己的学生话别。学生们对老师能割舍一切遁入空门既敬仰又难以理解,一位学生问:“老师何为而出家?”

法师淡淡答道:“无所为。”

学生进而问道:“忍抛骨肉乎?”

法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人世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就像这位法师说的那样,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恒久远的,一切都是无常难得久,又何必在自己的身上挂上过多的累赘。当我们的身上背负了太多沉重的行囊,就无法安然惬意地走完这数十年的旅程。很多时候我们要倒空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归零,不为太多的俗事俗物所缚,也许才能找到内心的家。

有这么一位行吟诗人,他一生都住在旅馆里。他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他的一生都是在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和旅馆中度过的。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座房子,这是他选择的生存方式。后来,鉴于他为文化艺术所作的贡献,也鉴于他已年老体衰,政府决定免费为他提供住宅,但他还是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愿意为房子之类的事耗费精力。就这样,这位特立独行的行吟诗人,在旅馆和路途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诗人死后,朋友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他一生的物质财富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背包,背包里装着供写作用的纸笔和简单的衣物;但是在精神财富方面,他却下了十卷优美的诗歌和随笔作品。

在我们看来,这位诗人在物质上极其贫乏,但是他活得比很多人更有意义、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就是因为他的人生没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扰,也没有太多欲望的压迫,是简单而又纯粹的一生。

当然,我们在这里说要倒空自己、把人生纯粹化,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像那位行吟诗人一样,居无定所,漂泊流离。而是让我们把对物质的追求放低一点,把世态人情看得简单一点,把做人做事想得直接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的复杂和隐讳,常常令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与不解,许多事情因此变得麻烦,许多争端因此不能得以拆解。

一个会主动倒空自己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心无旁骛,让每件事情都清楚明晰,让身边的每个人都没有负担。这样的人既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浪费别人的时间。他将生活规划得有条不紊,生活自然也会给他以幸福作为回报。

回归灵魂的清澈:以空的心境观照世界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

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

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

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晋·谢灵运《登石室饭僧诗》

我们都是带着清澈、透明的灵魂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最后却被这个世界的繁华、喧嚣、杂乱所围困,渐渐失去了最初的那份清澈。我们的心我们的灵魂在现实中磕磕碰碰,最后结了一层厚厚的、坚硬的痂,让我们不能直接感受生命中的各种美好。

在一座禅院里,徒弟请示洪恩禅师道:“为什么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禅师回答道:“我给你说个譬喻,一间屋子里有六扇窗户,屋内有六只猕猴,蹦跳不停,屋外又有六只猩猩与之回应,每扇窗子前都有一只猕猴,一只猩猩,相互呼唤、回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徒弟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在说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此十二者鼓噪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金星浮游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的自己?

于是,徒弟便站起而对洪恩禅师谢道:“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它相见,且又如何?”

禅师便下绳床,拉着那个小徒弟,手舞足蹈着说道:“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徒弟终于言下契入。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境六尘的影响,更有甚者,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他人的态度之上,真是本末倒置。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蒙尘。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旦被灰尘遮盖,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如果我们的真心不显露出来,妄心就会成为我们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六识)占有,他们就会在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让人不得安宁。

当我们学会用空的心境观照自身所处的世界,才可能真正地认清自己,遇到顺境不喜,遇到逆境不悲,不受任何外境的影响。

由此可见:外面再美的景致,也无法使我们真正的休心息虑。世间的杂志、书报,各项视听娱乐,无法使我们内在悠然清心,不过徒增声色的贪得、是非的爱染。看一池荷花,于污泥之中生,观者有人欢喜有人忧,然而一池荷花就在那里,不动、不痴、不染,荷花还是荷花。人如能像荷花一般,不为繁华蒙蔽,不为别人的眼光而活,活出真我,生活的禅便被参透了。正如谢灵运在诗中所写: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当我们泯灭了机心,以空的心境观照这个世界,将身心全然地浸在自由超脱的境界里,很容易就能够忘怀生世的烦恼,再次找到灵魂的清澈。

迈向空空大道:什么带你回到真正的家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比丘尼《悟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