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
9517400000028

第28章 生死无常:人生不过是路过(2)

人们不要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生活中无论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就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人们对待自然要做到顺应,不要用心智去损害自然,更不可人为去破坏。对待平时的生活也是如此,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好事还是坏事,事情一旦发生了,就不要因为过去而痛苦,应该积极的想办法渡过难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活中,人们对待追求的事物不能太执著,佛曰: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就像一朵花,你今天看它可能感觉很漂亮、很可爱,可是过了几天,它就会凋谢,你就会觉得它不漂亮、不可爱了,这个时候可能要换另外一朵花了。既然知道事实如此,就不需要对这朵花太执著。因为花开、花谢,是自然现象,不需要太多的执著。对待生活也是如此。

花开花落是顺其自然,但人们需要把握机缘。当万物复出的那一刹那,人就已注定一生要饱受喜、怒、哀、乐之感,万物轮回之受,只有我们学会欣赏冬日的萧条,才能看到春日的万物复苏,了解人生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又会有所得,淡看那些繁华与落寞,巅峰与低谷,才能在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得到幸福与快乐。

抛却生死:我们只经过喜悦的旅途

高空有月千门照,大道无人独自行。

——宋·蓟州五祖法演禅师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曾经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佛家看来也是如此,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正所谓“生死一如”,所以我们要看淡生死,进而看破无常。

面对生命,圣贤之辈既不认为活很痛快,也不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他们心中。所谓“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不过是寄宿在人世,而死了才是回到我们真正的家。当我们能够明白这番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

道家有种观点:“物壮则老”,意思是指一个东西壮成到极点,自然要衰老,“老则不道”,老了,生命要结束,另一个新的生命要开始。所以,真正的生命不在现象上,我们要看透生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才是最高的修养。

一位中年人和一位年轻人都身患绝症,住在同一间病房。中年人的生命只有一个月,而年轻人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年轻人对自己即将终结的生命感到很沮丧,同时不断抱怨着老天对他不公平。尽管他的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倾家荡产,心力交瘁,他还是对父母充满了怨恨、指责。每次探望他的时候,他的父母听到的都是的抱怨。

而中年人对生死表现得很平静,每次对前来探望他的家人、朋友都非常平和,经常还幽默地谈笑风生,根本看不出一个即将死去人的悲凉。

一次,年轻人的父母在受完儿子的责骂走后,中年人终于忍不住地对年轻人说:“你死了,不仅是对你父母的解脱,也是对你自己的解脱。”

年轻人很愤恨地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说?”

中年人平静地道:“你的内心充满了怨恨,丝毫没有怜惜你的父母,他们是在承受着你的折磨;而你自己在折磨他人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生命只剩下最后的时光了,你却还是没有看到美好的东西,难道你这是在珍惜生命吗?”

其实,生命的本质不在于现象,生是规律,死是必然,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这种生死交替的轮回。只不过是大部分人都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不愿面对,怨天尤人。

对人类而言,肉体的死亡是谁也不可逃脱的。我们总是惧怕死亡,对死亡过度恐慌。活着为什么要如此紧张?因为生命如流水一样逝去,无可挽回。尘世生命是短暂的,但在禅的视野里,生命是永恒的,生和死是定义肉体生命的。演员变换了,戏照常进行,浪潮翻腾着,但海洋依旧。既然肉体的死亡和朽灭是我们谁也避免不了的,那么我们自欺欺人又有什么用?难道哄哄自己就能阻止死亡的到来吗?

认识到这永恒的生命,如天地自然中万有造化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就能从绝望虚无的深黑泥淖中脱离出来,就是飞越了生死的悬隔。这始终存在的生命,继续繁衍生发,它是一个延续,如波浪的涌进,生死之间没有一丝空隙,它是连贯畅通的。拥有如此达观心境,一己生命算得了什么呢?生死本无鸿沟,全在于人的设定。需要飞越的不是生死,而是人心中划分的不可逾越的生死鸿沟。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上,只有抛却生死无常,才能最终得到喜悦。

常乐我净:接受它、看透它、忘却它

水清澈地,鱼行似鱼;

空阔透天,鸟飞如鸟。

——日本·道元禅师《开悟偈》

佛教常言“人生苦”,然而这个苦,指的不是生活的艰辛、肉体上的磨难云云,而是指“无常之苦”。“无常之苦”指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也不得永久,当生活发生变化,苦痛就来了。

我们在这里说的苦是指人生有缺陷,快乐不会长久,就像花朵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盛开,饱满晶莹的花瓣与曼妙的香味让人沉醉、留恋,它却注定不能长久留存于世上,你必须经历它的凋敝和枯萎,相对之前花之美态,这个情境无疑是悲凉的。

让我们客观地看一看生活,真的只是单纯的痛苦忧愁吗?虽然每个人都不免要经受生老病死、家境贫困、亲人别离的痛苦,同样也会享受到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的快乐,无论何时,苦与乐都是相辅相生的。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从而否定了生活中所有快乐的因素,显然是很偏激的做法。

其实,在“无常之苦”以外,人生更多的是一种安宁的境界。这种境界叫“常乐我净”。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生活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喜忧掺杂。

佛曾在在菩提树下冥思静想,想要悟出人生的真谛,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终于觉悟并总结出人生的四个真谛:

苦谛:人生是苦,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认识。

集谛:贪欲是人痛苦的根源,是佛教对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

灭谛:人要摆脱痛苦,必须放下贪欲,佛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摆脱痛苦。

道谛:告诉人们如何摆脱痛苦以及获得解脱的方法和途径。

“四谛”正是一把解开生命烦忧的钥匙。佛教认为宇宙是虚幻的,暂时的,空性的,没有任何东西能永恒不变。一件价值连城的古玩,一旦失手掉在地上,顷刻之间就分文不值了,若我们执著于它原来的价值,不能认识到它本来的空性,必定会伤心、痛苦。所以,人们应该在拥有的时候珍惜,一旦失去,就不要再苦苦执著与自寻烦恼。

花朵会开放,就必然会凋败。以豁达的心态看待这个事实,在它娇美时欣赏它的美丽,凋零了也不必叹息,这只是一次生命的轮回,仅此而已。而你要做的,不是哀叹它的凋敝,而是欣赏和赞叹它的美丽,为自己能看到这么美丽的生命而欣喜。

生命也如花朵草木般有开有败,有枯有荣,享受生命的过程,接受它,看透它,忘却它,平静地承受生活中的喜乐哀荣,这样的生活,才是平淡而幽静的,才不会被痛苦和忧伤的情绪时时包围。

生死随性:自自然然地活着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唐·寒山《欲识生死譬》

你还在羡慕着别人的名车豪宅,抱怨自己没能生于富贵之家吗?还在羡慕着别人的事业蒸蒸日上,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吗?还在羡慕别人家庭美满,妻贤子孝,抱怨自己孤家寡人吗?其实每个人的存在都自有其意义,上天赋予人类生命,自是有它的深意在,如果它只给你一只脚,那么,就请用这一只脚好好地活着。人无法选择生而带来的肉体,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却能决定自己每一天生活的意义。南怀瑾先生多次对众人说,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独自的精神。

人活着就是要顺其自然,让自己的生命尽其所有的价值,而不要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有时候,过于倚重外物与环境会让你陷入烦恼的泥沼,得不到快乐的往往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倒不如万事随性,不造作,不迎合,生命自会回归真实。

南怀瑾先生在《缺憾的人生》里写道:人生,永远是缺憾的,佛把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许多缺憾的世界。没有缺憾就不是人类的世界,如果世界时时处处都是圆满就完了。月圆时,明亮完美,但终免不了月缺;水果味美甘甜却经历了酸涩的成长,我们的人生不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