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
9517400000021

第21章 宽心:窗帘拉开,阳光进来(2)

人生历练到如此高的境界,是源自于不断克服人性的弱点,超越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综观历史,成大业者,小心眼的寥若晨星,大肚之人却俯拾皆是。因此,不管我们选择何种人生目标,是要成就伟业还是平凡度过人生,学会包容都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快乐。宽容别人的过失,就意味着给别人醒悟的时间和悔过的机会,留给别人一条寻求救赎的途径。其实,宽容也不仅仅只是给予他人,也是给自己留下了一条洒满月光的道路。因为凡是能够以宽容的气度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就能够深刻地领悟生活,抵牾人生,达到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放宽胸怀:走也方便,睡也安然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大方广佛华严经》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因为别人的恶意诽谤或打击而深受伤害,这些伤痛一直留在我们的心底,从来没有被治愈过,而我们可能至今还在怨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其实,这种怨恨的情绪是有侵袭性的,它像一个不断长大的肿瘤,使我们失去欢笑,损害我们的健康。怨恨,更多地伤害怨恨者自己。而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怨恨的感情,比如,嫉妒、斤斤计较等,它们都是我们人生中的毒瘤,有待我们用宽广的胸怀来摘除。

佛陀对于世间的万事万物,无论大小,都报以恭敬的态度,没有丝毫的差别心。这不仅仅体现了佛法所提倡的众生平等,更体现了一种宽广博大的胸襟。这也好比笑口常开、大肚容尽天下烦忧的弥勒佛,就是在不断地劝诫众生要懂得放开心胸,容纳万象,当我们能够看到世间的博大与美好,而不执著于那个渺小的自我,自然就能够远离世间的烦恼和苦痛。

正所谓“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而那些心胸狭隘的人只会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不得解脱。心胸宽广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世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尤其是有“我”有“你”再加个“他”,你、我、他之间的纷争就更多了。所以,如果我们能秉持着“你好他好我不好,你大他大我最小,你乐他乐我来苦,你有他有我没有”这四句偈语中含有的精神,人与人便能和谐相处。

有首打油诗写道:“占便宜处失便宜,吃得亏时天自知。但把此心存正直,不愁一世被人欺。”内心正直、胸怀雅量,才能包容万物,才能以美好、善良之心看待万物。那么,如何来培养自己的度量呢?正是:受人讥讽,不要睚眦必报;学会吃亏,把便宜让给别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盯着别人的缺点。俗语说得好:“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是宽容的魔力。

很多时候,将许多人击垮的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严峻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无休止地耗费在这些小事之中,那么终其一生都将一事无成。所以,生活就会要求人们随时进行清点,看看我们在忙忙碌碌中,有哪些是重要的、必要的,而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无须劳神去奔忙、操心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事情抛弃,不去理它。为人处世,面对各种摩擦和误会,我们如果能心不存愤恨恶念,语不带尖酸刻薄,不伤害、诽谤他人,以宽广的心胸坚守善美的心念、清净的语言,我们的人生之路也会变得更加宽广,而在这种宽广的人生中生活着的我们是走也方便,睡也安然的。

一切唯心造:倾听你的内心,方可拔除痛苦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金刚经》

幸福在哪里?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总在思考的问题,因为人们在生活中总有各种理由发现自己不幸福。所以,常常见到有人在祈祷:生活这么痛苦,请给我救赎和解脱吧。事实上,生活中的痛苦到底有多少?又有多少痛苦是被我们自己放大的呢?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的人,总是在自怨自艾中行走,却忘了停下来,去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痛苦,有多少的痛苦来自于自身的念念不忘。

其实,让我们痛苦的一切,不过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创造出来的虚无缥缈的假相,要想真正地拔除痛苦,我们要怎么做呢?

阳春三月,弟子们坐在禅师周围,等待着禅师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旷野的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用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依然带着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这里。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只有在杂草地里种庄稼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已经圆寂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

我们心中的痛苦往往就像杂草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外力通常只能改变它们的生长轨迹,却不能完全将之从自己的生命中驱逐。但是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想除掉心中的杂草,最好的方法不是用蛮力与之相抗,而是在心中播撒下新的种子,用新鲜饱满的热情来抗衡杂草的韧性。时刻不忘清理自己的心灵后花园,生命必将绽放出无比耀眼的光彩。

每个人的幸福都是在自己身边的,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怎么去看待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豁达些,向生命中不如意的事情挥挥手,让他们留在过去,是不是让自己看到现在的美好,淡忘掉不愉快的事情。宇宙有一个万物吸引定律:当你不断想一个念头时,那个念头就会成真。若此刻的你一直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那么痛苦就会围绕在你身边;当你感觉自己的身边有幸福时,那么你对幸福的渴望就会让幸福和快乐包围你。

当你用尽方法去破除痛苦,寻找幸福和快乐的时候,就应该学会静静地听一听自己心灵发出的声音。痛苦只是暂时的,它不会永恒地存在,痛苦之所以为痛苦是因为你的对自己的定义。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天使,就等待着你去发现,把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快乐去找寻出来。只要你认为现在的自己是快乐的,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可以将你打倒,你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只有你才知道自己的生活要不要幸福,痛苦会不会来。

开门见佛:狭隘和无知阻挡你的视线

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

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即超彼岸。

——唐·菏泽神会禅师《显宗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在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城市里的人们为了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而疲于奔命,愁苦不堪。站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常常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迈着姿态各异的脚步来来往往,各种型号的车辆有如风驰电掣般渐行渐远。忙碌似乎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主旋律,但是快乐和幸福却渐渐消失不见。在忙碌占领人们生活主线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压力,使我们没有时间去慰藉自己的心灵,加之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失意、失败……很多人都说,是生活剥夺了我们快乐的权利。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吗?到底是生活还是我们自己,剥夺了我们快乐的权利,阻挡了我们的视线?

从前有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就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他又开始继续寻找。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问道:

“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

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

他蓦然醒悟。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像故事中的这个人一样四处寻找解脱的途径,殊不知,并没有什么或是谁捆住我们的手脚,真正困住自己的是我们的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阻挡自己前进的并非道路的艰险,而是人的自身。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过得并不如意,这时,你必须省察自身,现在的境况是如何造成的。很多时候,省察的结果往往会使你大吃一惊,进而恍然大悟。很多人常常自作聪明地遮蔽自己的错误,不仅不肯认错,还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星云大师曾经举例说,现在有的年轻人在他没能做好吩咐给他的事情时,不仅不做自我检讨,反而会找来各种推辞和理由给自己开脱,比如在行堂的时候打碎了碗,他并不认为这源于自己的鲁莽和冒失,反而会抱怨“地太滑了”,“石子路太硬,不方便走路”或者“碗太不结实了”之类。他自作聪明地认为这些借口能够堵住他人的责备,殊不知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可笑。借口不过是一个人做错事的挡箭牌,是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护身符,是掩饰弱点,逃避责任的百验灵丹。而这些,只会让一个人越来越糊涂,从而将所有的缺点自我屏蔽,以至于不知不觉间在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他们永远不会明白,真正阻挡他们前进的正是他们这种不知省察自身、到处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的无知行为。

接纳实相:认识无边无涯的自己,才能拥有智慧

一颗明珠,在我这里,

拨着拨着,放光天地。

——宋·元庵真慈禅师《一颗明珠》

当有人问你:你认识你自己吗?你也许会翻翻白眼,不屑地答道:“认识自己谈何容易!”一辈子不认识自己而做出了可耻可悲的事情的,不是大有人在吗?今天不是还有一部分人正是由于不认识自己,不能充分理解生活的幸福,经受一点点挫折、打击就悲观、失望、苦恼、抱怨、彷徨,终于在唉声叹气、无所作为之中把时光白白浪费掉了吗?德国哲学家尼采在《道德的系谱》的前言中,针对“认识你自己”这一主题说道:“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搞不清楚自己,所以,对于我们自身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并不是自己的知音……”

有一位哲学家在晚年的时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别人都很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他只是平静地对大家说,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正如古人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那么,何谓自知之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圣人都有自知之明。在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比认识别人、认识世界更多的知识、经验,也会得到更多不同以往的感受。我们自身也如一处未知的宝藏,值得我们花费一生的精力去反复探索、研究。从我们自己身上得出的实相也许才是人生至真的大智慧。

所以,学着认识你自己吧。作为一个人,对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说,你可能解不出那么多的数学难题,或记不住那么多的外文单词,但你在处理事务方面却有特殊的本领,能知人善任、排难解纷,有高超的组织能力;你的理化也许差一些,但写小说、诗歌是能手;也许你分辨音律的能力不行,但有一双极其灵巧的手;也许你连一张桌子也画不像,但是有一副动人的歌喉;也许你不善于下棋,但是有过人的想象力。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这个前提下,如果你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把一件工作或一门学问刻苦认真地做下去,久而久之,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著名文学家鲁迅说过,即使是资质一般的人,在一个东西上钻研10年,也可以成为专家,更何况是你自己的长处呢?

一个东西,用秤称过,才知道它的轻重,用尺量过,才知道它的长短。世间万物,都要经过某些标准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个人更应该如此,经常反观自省,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心灵究竟需要什么。

认识无边无涯的自己、接纳关于自己的实相是人生智慧的开始。认识自己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