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
9517400000018

第18章 破执念:从你的心牢中解放出来(2)

正是因为执著,人们才会被诸多烦恼缠绕。而对于世间事,人们常常是因为求不得而心生烦恼,进而生痛苦、贪婪;当贪婪不灭,人就会起最恶心,如此循环,恶果便接踵而来。佛家认为,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著,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并用法净之理作指导,就是“称法行”。可见,执著是妨害人们脱离苦海的一大因素。

佛家有一个概念叫“我执”,“我执”也是执著的一种,是净心的最大障碍之一。所谓“我执”,简而言之,就是人性对“自我”的盲目执著,更简单说就是人的私心和私欲。只有破除“我执”,一切烦恼痛苦之事才能消失,禅定的境界也就立现于人们眼前。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人最放不下的也是这个“我”。于是所有人都拼尽一生,去赚取这个“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痛苦。过于执著于自我,就会被外物牵着鼻子走,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作茧自缚。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碌地为自己编织一个精致难破的茧。所谓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愚人自缚,自绑天足。这是世间从古到今不断上演的悲剧,谁也不能免于此。

有一天,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禅师被人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暗自欢喜,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这句话传到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耳中,苏小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地叙述了一遍他与佛印的对话。

苏小妹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说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苏东坡为什么会输给佛印?原因就在于他心中还有一个执著于我的羞耻心,别人说他是佛就喜笑颜开;自己说别人是牛粪就沾沾自喜。如果换作别人说他是牛粪,苏东坡估计就火冒三丈了,这恰恰是执著于“我”的表现。而最终苏小妹指明了苏东坡看佛印禅师像牛粪是因他心中像牛粪时,也让苏东坡看出了自己的修炼不及佛印禅师。

人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自我,信赖自己的感觉,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抓得紧紧的。殊不知,世人所执著的我并不是那个真我,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

那么如何放弃“我执”心呢?我们来听药山禅师是如何说的:

一次,药山禅师在山上散步,看到了两棵树,一棵很茂盛,另一棵却已枯萎。

这时,药山禅师的两位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恰巧走过来,药山禅师就问他们:“你们看哪一棵树好看?”

道吾禅师首先说道:“茂盛的这棵好看!”药山禅师听后,点点头。

云岩禅师接着便说:“我倒是觉得枯的那棵好!”药山禅师听后也点点头。

侍者则不解地问药山禅师:“师父,您都点头,到底哪一棵好看啊?”

药山禅师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哪一棵好看呢?”

侍者想了想,回答道:“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

药山禅师听后微笑不语。

真正的禅者正如药山禅师,是不会以“我”的标准和偏见去要求万物,在他们的心中,万物平等,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善恶美丑贵贱之别,因此荣枯是一样美好的。

所以真正的智者是要用智慧去庄严一切,而不要用我执我见去分裂。

破除“我执”也是如此,首先要冲出“我”的束缚,打破私欲、拓宽胸怀、提升境界,经常反省自我,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关爱他人、关爱有情众生,甚至关爱无情众生。这就是《金刚经》里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有秉持此等正念,才能破除“我执”。

破除我执后,顺本心而游于万物,自是:烦恼不生,心莲绽放。

活得自在:为所当为,不执一切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我们常常在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来勉励自己不要在意周围的声音。自己的路自己走,与人何干?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我们要依据自己的心,作出自己的判断,又不执著于周遭的一切,这样才能在不断变换的外界境遇中,不为所动,不陷入慌乱被动,才能真正活出自己,活得自在。

古代有一个人,刚当上军官时,心里很高兴。每当行军时,他总是喜欢走在队伍的后面。

一次在行军过程中,他的敌人取笑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一个军官,倒像一个放牧的。”

这个人听后,便走在了队伍的中间,他的敌人又讥讽他说:“你们看,他哪像个军官,简直是个胆小鬼,躲到队伍中间去了。”

这个人听后,又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他的敌人又说:“你们瞧,他带兵打仗还没打过一个胜仗,他就高傲地走在队伍的最前边,真不害臊!”

这次他听了以后,开始沉思:如果什么事都听别人的话,自己连走路都不会了。从那以后,他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走在哪就走在哪,再也不理会别人的话了。

很多时候,我们在通向成功的奋斗之路上常常会被一些人和事所干扰,就像那位军官一样,如果总是在意外界的看法,最终将会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连走路都不会了。甚至还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找不到回头的道路。其实,生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不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常养自信,做到“心不动,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找到那片自我的天空,活出自己。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话:“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意思是说:世人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一个人只要达到这种境界,就不会总是受外界的干扰,就能够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自由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正所谓,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遇到顺境不动,遇到逆境也不动,不受外界的影响,做人才能游刃有余。现代人的状况大多相反,遇到顺境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时候痛苦得不得了,这就给人生带来许多痛苦。

其实,我们遇到的任何外境都一样,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点,做自己应该做的,并能保证心不动,不为外物所执,就能够达到那种悠游自在的人生境界。确实,别人的喜好不代表自己的喜好,别人的见解也未必就很客观。盲从他人最终只会导致一事无成,枉费心力。所以做人要坚定自己的主张,不要让众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的才能和个性。一味地听从别人的意见,就会迷失自我。做人只有做到内心不动,才能在不断变换的人生境遇中游刃有余,做人才能不迷失自己。

深刻地活在当下:愉快的旅途

今无所住,不染不著。

——《五灯会元》

佛家常劝诫世人要“活在当下”。什么是“活在当下”呢?这个看似深奥的道理实际上很简单: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没有过去拖着你的脚步,也没有未来拉扯你的目光,将你生命的全部能量都集中在眼前这一刻,集中在“现在”的人和物上面,这样,你的生命就会生长出一种强烈的张力。而那些背负着过去,忧虑着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的人,永远到不了心灵的净土。

日本的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还这么年少,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究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年事已高,你也不能保证你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你说的话没错!现在我就为你剃度吧!”

年仅九岁的亲鸾上人就有这等“活在当下”的智慧,着实让人佩服。每一分钟的我们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所以我们并不能活在已经成为过去的昨天,也无法透支宏大的、未知的明天。宇宙每一瞬都在改变,我们只有一瞬,只活在当下。

路就在脚下,现在不做,更待何时?来生的缘,可以是今生结下的;来生的果,可以是今生种下的。前世的债,今生正在还。还不清,来生还得继续;前世的缘,今生正在实现,好不容易盼到了,还不好好把握?过去的只是杂念,就让它在时间的沙河中淘尽;未来的只是妄想,请用淡然的心去等待;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此时此刻的心境;保护这份恬适,就是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许多人都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将它解决掉,但是这只是一个无法完成的梦想罢了。人每一天都要面对崭新的生活,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用平常的心对待每一天,认真地活在当下,用感恩的心对待当下的生活,才能理解生活和快乐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