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在这篇文章里字字都表达着季羡林对母亲的爱。他告诉全天下的子女,人生的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就是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人类最初的道德。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之日起直到能生活自理,甚至于成家立业,都是由父母培养,抚育成人的,因此,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可比拟的,更是无法报答于万一的。
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毛病:眼前没有的、自己希望得到,而不经拥有的却不去珍惜,孝也一样,父母在眼前,不知和颜悦色和及时孝顺,父母离开了,却突然想起父母的好,想尽一尽孝心,也全免了,所以我们行孝需从现在开始,用自己的爱去孝顺父母关心父母。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8年7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十九岁考入清华大学。他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六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从此开始了求学生涯。他一生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是著名的翻译家、学者。
§§§第4章 以孝养德——把孝当成道德规范的标尺
孝道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体现,孝敬父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道德。中国历代都倡导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的思想,孝子被世人传颂,不孝子则被人唾弃,孝是一切人伦道德规范的标尺。
孝忠——孝顺父母,忠于国家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辞》
忠,忠于国家,要勇于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孝,孝顺父母,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予了我们一切,回报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当一个人将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同时给予,国家、君主时,孝,便是忠;而当一个人为百姓祈福,为苍生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时,他便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忠。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难道其父母还要受穷苦不成?故这最大限度的忠便又是孝。但也有人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因为效忠国家,往往就要远离父母身边,不能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很好地尽孝。
北魏末年,北方几个少数民族日渐强大,经常派兵侵扰中原。为加强对边境的驻防,国家不断征兵,花木兰就出生在那个时代。
有一天,衙门送来征兵通知,要木兰的父亲也去当兵。可是父亲已经一大把年纪了,怎么办呢,上没哥哥,下边弟弟还小,木兰不忍心让父亲受苦,就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随队伍来到边境,凭着一身好武艺,每次都冲锋陷阵,屡建奇功,连同伴们都对她敬佩有加,称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就这样,打了十二年,战争才结束。后来,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木兰却只要了一匹快马,赶回家中看望亲人。
回家后,木兰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摇身变成一个漂亮的女子。她出来向同伴们道谢,同伴们看到昔日勇猛的战友原来是个端庄的女子,不禁感到万分惊奇。
木兰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后来人们将它编成歌谣,汇成一部长篇叙事诗《木兰辞》,广为传诵,流传至今。
孝、忠就是保护自己的大家与小家。古人讲忠孝、为人臣子要忠、为人子者要孝、花木兰就为忠孝两全者,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恰恰体现了一忠一孝,后人常说:“读诸葛亮《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不孝!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忠孝观。
有人曾经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这种风气去影响当政者,也算是从政,并非一定要做官。
在中国古代,忠与孝是统一的,而且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也很强调和提倡二者的一致。忠孝所以统一,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在中国古代社会,“君与父无异,家与国无分”,君主即是全国的大家长,故亦“君父”。君臣关系则被视为父子关系,“臣之与君,犹子之于父”。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父权与君权相互依存,彼此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此外忠孝两种道德的基本要求都是敬顺,这也是相通的。所以中国人一再强调“忠孝一体”。《礼记》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后来,又有“忠孝一道”说。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大同”的社会。然而这个“大同”社会如何才能实现呢?就需要人们具有忠孝的思想观、爱自己的父母、、爱全天下的父母、爱小家、更爱国家这个大家。所以孝变成了一种责任,唯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这也是忠于国家的表现。
大同:大同概念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孙中山先生题字时所写的“天下为公”,也是出自同一篇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亦没有战争。
孝诚——孝的精髓在于“诚”
尽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独讲吃穿。
——《百孝经》
毫无疑问,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爱的精髓在于一个“诚”字。无论父母怎么对你,我们都要怀着一颗敬爱的心去孝顺他们,温暖他们。这种“诚意”往往能换回一家人的和睦和长久的幸福。
舜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死了,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了个弟弟叫象。舜是个好孩子,勤劳诚恳,孝敬父母。可是继母心地狭窄,弟弟也很自私自利。
象和母亲商量想害死舜。他们叫舜去修井,想趁他下井后谋害他。然而舜下井后,在井壁上挖了一个洞,这个洞紧挨着邻居家另一口井的通道。舜刚挖好,象就把舜原本所在的井填满了,舜于是躲进刚挖好的洞里。
舜死里逃生后,只身来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过日子。有一年,发生了自然灾害。舜的父母因遭灾,生活困难。父亲十分想念儿子舜,常一人到那口被填满的井边哭泣,慢慢地眼睛哭瞎了。继母也变得神情迟钝,象则成了哑巴。
有一天,舜的继母挑了一担柴到集市上换米,正巧舜去卖米,他认出了继母。舜把米给她,故意没有收柴,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继母告诉了舜的父亲。于是他们来到集市,站在舜的身边。父亲听了一会儿,对舜说:“听你的声音像是我的儿子。”舜回答说:“我就是舜啊!”他上前抱住父亲哭了,父亲也放声大哭起来。后来,舜把父母和兄弟都接回了家。传说,尧帝听了这件事,非常赞赏舜的品德,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将帝位禅让给他。
舜对父亲孝顺,对继母与弟弟的过错选择原谅,他的真诚与宽容让父母欣慰,让世人赞扬。
孝并不是说说孝的文章或孝的故事,孝更在于行者中的真诚。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我们最多的爱,我们也应回报他们最诚挚的爱。爱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散发光芒,它体现在一个“诚”字上才显得越发珍贵。
刚吃过晚饭,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着。女儿不时推开哥哥的房门进进出出,样子还挺神秘。不一会儿,儿子就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你今天真讨厌,我还要做功课呢,难道你不知道自己去问妈妈吗?”
女儿有些低声下气地央求着哥哥:“不行啊,这件事情绝对不可以让妈妈知道。”
过了没多久,女儿两手背在身后,笑眯眯地来到母亲的面前说:“妈妈,明天是您的生日,我做了一个算命袋送给您。它很灵的,可以预测您以后的命运哦!”
接着,女儿递给母亲一个厚纸板做成的袋子。袋子上有三个用红色彩笔写成的字——算命袋,字的旁边还画了几朵小花儿。在袋子里放着五支折叠得严严实实的纸签。
“妈妈您抽抽看嘛,试一试运气好不好。”女儿有些迫不及待地对母亲说。
母亲看着女儿认真的表情,不忍拒绝,便抽了一支,拆开来一看:“你以后会有一个非常体贴你的丈夫。”
“哇!”母亲故作惊喜地叫了起来,“这可是我一生中最期待的事情,没想到真的变成了现实。果然十分灵!”女儿听了母亲的话,满脸的兴奋,她拉着妈妈的手又说:“妈妈加油哦,说不定还有更好的运气在后面等着您呢。”
于是,母亲亲手一张一张地打开了女儿算命袋里的纸签:
“你将来会有一幢漂亮的房子。”
“你会年轻美丽,并且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变老。”
“你会活到100岁。”
当母亲拆开最后一张纸签时,她的眼睛开始潮湿了:“你的女儿一定非常非常孝顺你。等你很老很老的时候,牙齿全部掉光了,她会用小火慢慢地áo稀饭给你吃。”
这时,女儿的脸更红了,头低得看不见:“我不会写那个字,哥哥也不告诉我,所以只好用拼音代替了。”
小女孩给了母亲最好的孝顺,那就是希望母亲未来幸福快乐,并许诺母亲“自己一定会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将来会好好地奉养她”,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忠于内心的最深的情感。
爱是最美丽的语言,有人用歌声表达爱,有人用文章表达爱,无论怎样表达,都要记得回报父母的爱。
老人们为子女含辛茹苦一辈子,即使子女们长大成人,也丝毫不减他们对子女的爱,我们也应回报父母那颗真诚的心,这样才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恩情。
诚孝是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像儿童般对于父母的眷顾、热爱是无时无刻的真情流露,是终其一生难以无憾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