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
9516200000027

第27章 孝的运用(8)

盲孝不是孝顺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礼记》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义务,但不能没有原则地孝顺。一味地盲从父母并不是真正的孝顺,有些时候,盲从会降低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到最后,事情往往不如想象中的完美,甚至适得其反。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个愚孝的故事。

有一个人曾经当选孝亲楷模和模范父亲,看来也绝对是个好人。他很会念书,从一个平凡人家子弟考上国立大学,通过公务人员的鉴定考试。

他也非常孝顺,只要父母要他做的,再卑贱的工作,他也不敢不从。妻子是父母要他娶的,在那个时代这是理所当然。他的妻子也是贤惠的传统女子。但是,不管她做得多好,只要父亲一不高兴,要他打老婆,和妻子感情再好,他也不敢不从。

在他近三十岁时,妻子早产生下双胞胎女婴。他的父母说,如果是男的就救,女的就算了,他也不敢不从,即使家中付得出救孩子的钱,他也不敢自己做主,就让自己的女儿“算了”。

他不断讲述委屈的陈年往事,虽然脸上有着“有谁比我更孝顺”的自豪,但也同时表达着一种莫名的悲哀。因为,他不是真的无怨,他的父亲在他的孝顺服侍下,已近百龄。但几年前他还想同太太去自杀,因为“我虽然是家中老大,但在我父亲的眼中,我不如一只蚂蚁……”他的声音转为哭腔。

他七十岁了,哭得像个孩子。他似乎没长大过,七十岁了,他还在向父母事事请示。亲美德固然值得歌颂,但这种孝顺是不值得赞扬的。

曾子说过:“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这是一直困惑曾子的问题。父亲命令我去做事情,不管是什么样的命令,不管这个命令合不合理,我宁可委屈自己,也一定要服从,这就是孝顺吗?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孝顺。

就如果故事中的主人公,父亲什么要求他都无条件地服从,这不是孝顺,这是愚孝。有些时候,当父母错了,我们要及时沟通,及时帮他们更正,不然我们会失去更多。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不孝顺父母的人,将受到良心的惩罚。但是,若父母命令我们做错误的事、罪恶的事或任何违背道义的事,我们就不可以盲目遵从了。

盲从并不等于孝敬父母,并非父母说的话都是完全正确的,有的父母当着儿女的面辱骂他人,难道做儿女的也要盲从吗?

遇到问题时不一味盲从,分析、交换意见,对于正确的、不损人利己的见解则应遵从父母的意见。

重新诠释“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晚饭过后,母亲忙着做家务。刚上五年级的女儿走近问道:“妈妈,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心愿是什么?”

母亲先是一愣,接着不耐烦地回答:“心愿很多,跟你说没用。”

女儿执拗地要求:“您就说说看,这对我很重要。”

母亲看着女儿坚持的样子,就回答说:“好吧,就说给你听听。第一,希望你努力学习,保持好成绩;第二,希望你听话,不让大人操心;第三,希望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第四……”

女儿打断母亲的回答:“哎,妈妈,您不要总是说对我的期望,说说您自己的心愿吧?”母亲配合着女儿,又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种种设想之中:“我嘛,一是希望身体健康,青春长驻;二是希望工作顺心,事业有成;三是希望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四是……”

女儿再次打断母亲的回答:“妈妈,您说的这些又大又空,说点实际的吧,比如您想要什么。”

母亲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有些恼火地打断女儿的话:“我就知道你跟我玩心眼儿,一定是老师留了关于心愿的作文题目,你写不出来就想到我这里挖材料对不对?实话告诉你吧,我的心愿多着呢!我想要别墅,我想要小轿车,我想要高档时装,看,我的手袋坏了,还想要一只真皮手袋,你看这些实际不实际?这些你都能满足我吗?跟你说有什么用?好了,心愿说完了,你去写作业吧。”

女儿回到自己的房间,母亲觉得女儿今天很奇怪,又站起身推开女儿的房门。女儿正在写作业,还一边流泪,不停地用手背擦着。母亲的无名火又上来了,声音比刚才还要高出几个分贝,喊道:“你想偷懒不写作业是不是?你故意气我是不是?”

女儿解释:“妈妈,我不是……”

“还敢顶嘴!告诉你,九点钟之前写不完这篇作文就不许睡觉!”母亲很气愤地命令着,一扭身“嘭”地把门关上。

第二天晚上吃完饭,女儿照例进屋写作业,母亲照例忙着每日必做的家务。

这时,妈妈发现茶几上多出了一束鲜花,鲜花旁放了一个包装袋,包装袋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面写着: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用平时攒的零花钱和这两年的压岁钱给您买了一只真皮手袋。让您高兴,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纸条上落款是:想给您一份惊喜却不小心惹您生气的孩子。

母亲的手颤抖了,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说不出一句话。

在这个世界上,人无完人。父母不可能永远没有错误,他们也有不良的习惯和不好的品质,但是作为子女,我们不能直接与父母顶撞。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委婉地讲道理,让父母意识到自己是不对的,从而改正。

爱父母、就学会对父母宽容,像他们宽容自己一样宽容他们,因为爱可以化解一切仇恨与隔阂。

孝子会让父母认识到错误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臣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他们的世界里有两位老师,一个是在学校里的老师,另一位则是父母。父母在孩子成长期间担任重要的角色,他们经常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父母也是平常人,他们也有错误的时候,父母也需要从错误中改进。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与父母的良好沟通,接受新的、进步的思想,摒弃旧的、落后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

唐朝时,有个叫吴章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为他娶了一个后娘。没过多久,后娘就给吴章添了一个小弟弟。但是非常不幸,小弟弟出生时间不长,他的父亲就在一次战争中阵亡了。

吴章的后娘一直盘算着岳父死后怎么才能多分到一点财产。按照当时惯例,吴章身为长子,祖父分给父亲的那份财产,理当由长子首先继承。可是后娘不希望吴章继承这笔财产,怕他日后对自己的孩子不利,所以她总是在吴章的祖父面前说他的坏话。

吴章对财产看得很淡,他也不想参与到这样的家庭纠纷中去。所以,他每天只是一心一意地读书,把全部心思都花在求取知识上。可是后娘并没有因为吴章的礼让而善罢甘休,只要一找到机会,她就对吴章百般指责。

有一次,吴章的一个朋友急需一笔钱。为了帮助他,吴章就把自己平日里画的几幅扇画拿到集市上卖掉,把卖画的钱送给了那位朋友。后娘知道这件事后,马上跑到吴章的祖父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吴章的一大堆坏话。她跟吴章的祖父说,吴章把家里收藏的古玩字画偷偷拿出去卖了,并把卖画所得的钱都给了他结交的坏朋友,几个人一起挥霍掉了。这下可把祖父给气坏了,还没问明原委,就让人把吴章叫来,当着全家人的面,劈头盖脸地把吴章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对此,吴章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默默地承受着。祖父气得没办法,索性就将他关了起来,同时派人对吴章的行为进行一番详细的核实。没过多长时间,就真相大白了。从此,吴章的祖父再也不相信他后娘所说的话了。

祖父去世之后,吴章得到了大部分财产,可是他对后娘并没有丝毫的怨恨,仍以仁爱之心对待她,早晚都亲自去拜见后娘,向她问安,并表示今后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要奉养孝敬她一辈子。吴章的这些举动使后娘感到无地自容,慢慢地低下了头。

在吴章做了官以后,他亲自把后娘和弟弟接到自己任职的地方,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吴章不仅为官廉洁,而且宽容大度,不计前嫌。因此深受人们尊敬,成了当时有名的大清官。

当面对父母不对时,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沟通,去说服他们,这样他们也会从错误中改进,彼此的相处变得和谐起来。

事父母几谏,为人子之道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

孔子说,见到父母有过失,要婉转地劝说。如果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没有得到父母的采纳,还是要照样尊敬顺从,只是心里忧愁但并不埋怨。

《孝经》载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里的意见非常明确,完全顺从不能算孝。如果父母有过失,要进行谏诤。一味顺从父母的命令,不能算是孝道。真正的孝,要用义来衡量,一切以义为前提,符合正义的就一定要听从,违背正义的就要谏诤。这样才算是孝道。

那么,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父母犯了错误,该怎么劝说呢?孔子告诉了我们办法——事父母几谏,意思就是委婉地劝谏。对父母要保持起码的尊重,但也不是看到错误坐视不理,而是要和颜悦色,有耐心地劝说;不要惹父母生气,直到父母意识到错误并改进了为止。要是父母不听,那就“劳而无怨”,不要放弃,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反复劝谏,但是心里不能对父母怨恨。

《礼记》里记载的劝谏方法更详细:“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这里的“三”是多次的意思,此句的大意是说,子女劝父亲,要是多次还没有听从,就哭着劝说,用真情打动父母。

不顺从父母固然是不孝,但是,当父母犯了错误时,怕提出或者故意不提出,会使父母犯更大的错误,这同样是不孝的表现。

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态度。父子、家人相处时,应当兼顾情义,尤其是作为子女的,应该以不伤害父母为前提。如果对父母无情,不仅不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过错,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孩子在伤害父母的感情。

钱穆先生也说,父母也是有过错的,只是在面对父母过错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没有天生的完人,父母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父母身上的缺点时,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不足,然后思考如何能够让他们远离小人的习气而靠近君子的行为。委婉说服,即使是说服不了,也要对他们恭敬行孝,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毕竟是自己的父母亲人,绝不能因为他们不明白道义而有过失就不行孝顺。否则,自己连孝都做不到,又怎么去要求父母行义合道呢?也许在自己的孝心感召和耐心劝说下,父母才真正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接受建议。

§§§第5章 积极进取——凡事都要全力以赴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孝经》

为自己的未来而进取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寻找机会。的确,城市更加适合有理想的年轻人去闯荡,城市的每个角落里都可能有机遇,在城市得到的机会可能是留在家乡永远想象不到的。父母们通常也很支持孩子去外面闯一闯,总是说,你好好地发展就行了,不要担心我们。

很多年轻人,就是在父母的这种理解和期待中来到城市的。每个人背上行囊远走他乡的时候,都是雄心勃勃,希望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可是,很多人来到城市,发现这里有看不够的繁华,有听不完的传奇故事,渐渐就开始迷失了。一方面惊叹那些风云人物的经历,一方面也感慨自身的渺小。这时候,只有那种保有进取心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推动着其追求更高的理想,这种力量就是进取心。进取心是一个人向上的动力,人生在世就应当努力进取,只有这样,生命的价值才能够不断地升华。进取心指引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他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人一旦养成一种不断自我激励,始终向着更高目标前进的习惯,进取心成为一种强大的自我激励力量,就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分。也许我们现在还和别人存在一定差距,但只要我们有一颗进取心,不甘于落后,总能追上心中的目标。

现在很多孩子觉得好的机遇不会被自己遇上,因为自己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足够的金钱,也没有过人的技能。可是,在机遇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并无贫贱富贵之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争取。

汉代人王充的父亲生性刚直,疾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因此常遭人迫害,屡屡搬家,仕途上也不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