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南鹏的战略部署之下,如家首先放弃了传统酒店自建直营的传统发展模式。这样一来,如家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因资金压力导致减缓连锁扩张的速度。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如家采取直营店、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以及市场联盟四种方式,全面出击,迅速抢占各地市场份额。同时,沈南鹏给如家制定的战略方向为“两个支持中心(北京、上海)”以及“四个经营中心(华东、华南、华北、华西)”。
与之对应的是,成立于1997年的锦江之星酒店,由于坚持看重土地增值的收益,过分强调自建直营店,而忽略了发展连锁店的经济利益,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资金压力。如家在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大有奋起直追之势。
2002年,如家只有5家酒店,487间客房,销售额接近2000万元,全年接待客户13万人次;到2004年,如家已经拥有35家酒店,4072间客房,销售额更是高达1.15亿,客户接近83万人次。如家的迅速扩张,已经超越了锦江之星,成为同类市场的第一。
而沈南鹏在制定战略之余,仍不忘继续为如家融资。一开始,风险投资并不看好如家,因为它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不代表高科技,代表的只是“传统”。沈南鹏用事实告诉人们,“传统”的如家也是潮流。因为如家只用了4年时间就超越了历史更长的锦江之星连锁酒店。
同时,如家酒店和携程的管理团队共同出资受让了携程所持有的全部股份,如此一来,如家成功吸引到了IDG首轮150万美元的注资,随后IDG又追加200万美元。新加坡梧桐创投等境外投资者,也纷纷注资如家。
用资本来开拓市场,沈南鹏得心应手。在不断注入的资金支持下,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的如家,已相继投入2亿多的运营资本。2005年,如家扩张的步伐更加迅速,沈南鹏开始为如家在全国范围内布局,成都、武汉分别成为西南区、华中区的重点“棋子”。
如家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经营与授权管理这“两条腿”来实现的。到2006年6月,如家的酒店数量已达82家,此外还有57家酒店在筹建中,年收入已达到2.49亿元人民币,利润为2700万元。
在如家的迅猛发展过程中,携程“四驾马车”之一的季琦却离开了如家。
2005年1月,季琦突然宣布辞去如家CEO一职,孙坚接任如家CEO。孙坚,时任百安居中国区营运副总裁兼华东区总经理,没有任何旅游与酒店从业经验。
季琦的选择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后,他坦言:“创业比守业容易得多,企业的发展就像孩子成长一样,长得太快就有可能缺钙。”
2004年下半年,如家处在迅速扩张阶段。有不少新员工甚至来不及完成培训就匆忙上岗,季琦察觉到这其中潜在的风险,“此刻的如家就像一辆刚刚驶过颠簸小径的越野车,正在高速公路上酣畅淋漓地飞驰,而事故往往最容易出现在这个时候”。在如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型酒店的标准化管理的需求渐渐凸显出来。
季琦的离开并非他不看好如家,此时他仍是如家的大股东,他是为了如家能更好地发展,而选择让贤。
面对季琦的离开,如家的创业团队都表示理解,而接班人的问题也摆在了他们面前。这一次,沈南鹏并没有在业内选择接替季琦的人,因为他知道业内人才过于专注酒店的细节管理,而管理型人才并不一定非得是经营型人才。季琦推荐给沈南鹏的正是孙坚。在季琦看来,如家需要找一个对酒店业“一窍不通”的人,因为“如家走的是连锁道路,而连锁业做得最成功的又都是零售业”,孙坚正好是零售业中的佼佼者。
对于孙坚的加入,沈南鹏也有自己的判断。孙坚虽然没有任何酒店经验,但他拥有携程团队所没有的连锁行业经验,所以沈南鹏接纳了孙坚。“我们只是把所有的人才尽量放在合适的位子上,孙坚合适做如家的CEO,所以我们请他来了。”
孙坚与沈南鹏、梁建章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沈南鹏的办公室里,那是一次长达3小时的谈话。沈南鹏将这次谈话,称为“自始至终是发生着理念上的化学反应的谈话”,而孙坚感受到的更是一次情感的释放。
那不是一次董事会与CEO之间的相互考察,而更像是3个中年男人之间的一次友情对话。后来孙坚回忆:“我们谈到了很多东西,不局限于如家的发展、连锁企业的现状,还谈到了男人的选择、尝试、创业、责任等,让我们发现了太多男人们共通的东西。”
孙坚当时在百安居有着一份既稳定,收入又高的工作,对于他加入如家的选择,孙坚的妻子最初是反对的。而且当时百安居还一再要求孙坚去英国工作,这可以让他4岁的女儿受到更好的教育。此时的沈南鹏,表示出求贤若渴的态度,他甚至提出让自己的太太出面来说服孙坚的太太。
沈南鹏的诚意打动了孙坚:“当时我妻子是反对我离开百安居的。令我感动的是南鹏对我说,他很理解我的心情,‘女人希望稳定,而男人总是有干一番事业的冲动。我当初离开德意志银行的时候,我太太也反对过。那一年我30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三十而立,男人在30岁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将来创业的经历可以讲给自己的孩子听,那是父亲独有的一种自豪’。”
男人的友情与创业的冲动最终让孙坚选择了如家,2005年1月,孙坚正式出任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CEO。
孙坚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对如家的组织结构做出战略性调整——整体上形成一个支持中心和四个经营中心;选择性地放弃了管理合同和市场联盟的方式,明确未来几年以发展直营店为主,暂缓以特许加盟店的方式拓展市场。这些措施有利于树立如家品牌的一致性,因为此时的如家,远没有强大到能够很好地控制和管理合作方的地步。孙坚的部署调整无疑是正确的。
从2005年起,孙坚成倍扩张如家新据点。“发展既要有速度,更要有实力。不管开多少家酒店,都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力,这是做大做强的根本。”孙坚的这套连锁理论,加快了如家上市的步伐。
2006年10月26日,日益壮大的如家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沈南鹏成功实现三年两登纳斯达克的完美“传奇”。如家首日收盘价为22.5美元,沈南鹏持有的如家股票市值高达5亿,梁建章持有的股票市值也有3.6亿,而如家的几位高层包括季琦、孙坚的个人财富分别增加数千万美元,全部跻身亿万富翁行列。
沈南鹏面对这一切,显得异常平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我并不感到意外,因此也没有什么惊喜”。唯一让他有些激动的是,此次如家的上市,投资者的热情要远超出2003年携程上市的时候。“如家股票的认购超过了40倍”,这才是沈南鹏更想看到的情形。
成为亿万富翁的沈南鹏,已经两次尝到成功创业的甜头。但没有人知道,在如家上市后,他的身影未来是否还会再次出现在纳斯达克!
§§§第六节 入主红杉:借“帆”出海
2005年下半年,在上海和北京的一些咖啡厅,经常可以看到沈南鹏和一个神秘人物出入,甚至连续多天都形影不离。这个神秘人物名叫张帆,曾经担任过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副总裁兼中国首席代表。
张帆,生于1972年,曾就读于清华,大三时随家人迁居美国,没有获得大学学历。20岁出头的张帆开始在美国打拼,先是进入一家医疗设备领域的创业公司担任底层技术人员,不久后该公司倒闭,他也随之失业。早年的挫折反而激励着张帆,经过不断努力,张帆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学士及工商管理硕士。
2001年,张帆投身投资行业,加入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德丰杰成立于1985年,基金由德丰杰投资公司与风险投资家阿沙德·贾马尔共同设立,在全球30多个城市设有办事处,拥有超过35亿美元的投资资金。其著名的投资项目,包括Hotmail、Skype等。
经过数年打拼,张帆成为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亚太区的两位主管之一,同时也是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大中华地区总裁。
在2002~2005年间,张帆曾成功投资了空中网、百度和分众传媒,这样的业绩在国内风险投资界绝无仅有。而沈南鹏也曾以个人注资的形式投资过分众传媒,作为分众的董事,沈张两人彼此之间都非常熟悉。
2005年,38岁的沈南鹏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他要进军资本市场。虽然有过多年投行经历,但要想做个好VC并非易事,沈南鹏需要一个业内人士来做自己的搭档。而此时,在业界成名已久的张帆,正好退出德丰杰。
张帆被誉为“典型的华尔街猎手”,他不仅有着冷静的头脑,而且一直保持着充沛的活力。沈南鹏要想进入资本行业,张帆无疑是最佳合伙人。
2005年6月,在沈南鹏提出进军投资领域时,张帆一口答应,两人开始谋划如何搭建一个专业性的创业投资平台;7月,沈南鹏远赴美国,与红杉资本合伙人谈合作事宜;8月,携程正式宣布沈南鹏辞去携程总裁及CFO之职,转入创投领域发展,“沈南鹏将和红杉资本合作,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一时成为热点新闻。
到2005年9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正式成立。沈南鹏作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之一,开始了投资人的职业路程。
沈南鹏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决定做投资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我自认是适合做投资的,我不做投资人太浪费了。而且我喜欢做金融,不喜欢做具体运营,我做投资也是回归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但沈南鹏清楚,成功的创业者是不能与成功的投资者画等号的。从一个创业者向纯粹的投资人转变,沈南鹏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早在加入红杉之前,沈南鹏有过多次个人投资经历。通过这些个人投资,沈南鹏很快认识到:“个人投资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创业者以及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详细考察。投资一个企业基本上是由于受到了其创始人(比如江南春)的感染。”而红杉资本的出现,将会给他带来一个更大、更规范的舞台。
红杉资本是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成立于1972年,它所提供的资金催生了包括苹果、思科、甲骨文、雅虎、Google在内的大量公司“帝国”。在已投资的超过500家企业当中,红杉资本成功退出的超过200家,其中超过130家成功上市,还有100多个通过兼并收购成功退出的案例。
在面对红杉过往的骄人“成绩单”时,沈南鹏觉得红杉“一定有一些特殊的成功基因”,他需要做的就是挖掘出这些“基因”,然后再将它们“移植”到中国的企业上,打造出更多的中国公司“帝国”。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沈南鹏与张帆的红杉“中国组合”,依然延续了红杉资本的历史传统——红杉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以两个人为主线展开。在美国,红杉资本已经经历了两代投资者:第一代以创始人唐·瓦伦坦和皮埃尔·莱蒙德为代表;迈克尔·莫瑞茨和道格·莱昂内则是其第二代投资者中的明星人物。
沈南鹏在回忆红杉中国的成立过程时,特别提到了自己和张帆的“明星”经验:“当时我是在加州参加一个会议,认识了红杉的主要合伙人。由于我有过携程网的运营经验和以前投行的经验,张帆有出色的投资业绩,大家在一起谈得很投机,理念上很契合,于是,就共同成立了红杉中国基金。”
“在当前中国创投界,这是一对相当不错的组合”。沈南鹏与张帆的“黄金组合”决定了红杉中国能够在巨大的市场面前,敏锐地把握住各种机会,在两人随后的投资分布中就多次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红杉中国总部的Logo下面有这样一句话: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这是红杉希望打造的品牌,而构建“帝国”更是沈南鹏和张帆共同的梦想。
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曾说过:“你必须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乔布斯是沈南鹏的偶像,而加入红杉对于沈南鹏来说,正是“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