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在到达“蓝海”之前,不迷失在“黄海”之中,熊晓鸽认为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投资者,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样才不会在奔向蓝海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当所有的人都在摸索着前进时,熊晓鸽认为“如何在黄海中不迷航、不沉没,这才是最难把握的”。对于“黄海”的认识,熊晓鸽有着切身体会。尽管IDG有着许多成功的案例,但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以及IDG偏重早期投资的特点,还是让熊晓鸽有过不少遗憾。
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上市。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就将投资者IDG所持的7.2%股权购回。由于对腾讯没有长期持有的打算,过早兑现,也让IDG丧失了对即时通讯市场主动权的把握。
不过,作为先行者,熊晓鸽清楚,成长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而这已经好过“最开始在中国做风险投资的时候,很多人还说我们是傻子”。现在,帮助创业者成功穿越“黄海”,奔向“蓝海”,正是“摆渡者”熊晓鸽需要做的。
早年,熊晓鸽投资过的速达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创业之初,速达做的是网络资源下载,熊晓鸽进行投资后,感觉到这一领域没有太大的前途。于是,帮助速达同美国最好的财务软件公司IN-TUIT牵线搭桥,并成功地把INTUIT的管理软件引入速达。2003年,速达软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成为2004年香港涨幅最大的股票,而IDG持有速达软件约20%的股份。
2006年,如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作为最早投资如家的风投,IDG取得了数十倍的回报。IDG此次的成功,也激发了风险投资者们疯狂追捧有“连锁概念”的企业。
然而,回想当初,投资如家的股东们对如家的连锁形式并不看好,纷纷提出撤资。当时如家正面临扩张的大好时机,急需资金的有力支持。作为如家最大投资者的IDG,熊晓鸽正面临着在当时行业走向并不明朗的状况,且要做出准确判断。
熊晓鸽首先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市场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后,消费习惯就会随之改变,而旅游热潮的兴起一定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扩张。熊晓鸽说:“在当时,我们看到了舒适、干净的经济型酒店一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同时,如家的创业团队、市场前景及商业模式,也是他看好如家的重要原因。
在综合一系列因素后,熊晓鸽果断加大了对如家的投资力度。熊晓鸽的这一举措,成功稳住了如家股东们的心,如家得以安稳地穿过了“黄海”,这才有了2006年的海外上市。
2007年1月,继2005年10月第一轮投资后,IDG连同其他风险投资对连锁餐饮企业“一茶一坐”进行了第二轮投资。熊晓鸽选择继续注资“一茶一坐”的原因在于,成功的商业连锁,并非仅有个性,更多的是共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消费群体。而致力于推广茶文化的“一茶一坐”,有着中国人最喜欢的饮食文化共性,这完全符合熊晓鸽的评判标准。
根据“一茶一坐”的规划,在连锁店规模达到100家,年营业额达1亿美元后,“一茶一坐”会正式启动纳斯达克上市计划。它也将成为继携程、如家之后,中国市场又一家赴美上市的“新兴传统”企业。“一茶一坐”一旦上市,熊晓鸽带领的IDG将再一次开拓出新的“海域”。
熊晓鸽的“蓝海战略”是没有定式的,在他看来,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不要在条条框框中选择”。在一般人看来,只要是一个新的东西那就是“蓝海”,熊晓鸽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许多人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最终获得了成功,也许他们会觉得成功后的企业就是‘蓝海’。”而这其中的艰辛,正是需要创业者跨越的“黄海”。投资者只有在带领创业者成功跨越“黄海”后,才能体会到回报的喜悦。
比如,如家的上市,就为IDG带来了60倍的回报;而IDG在搜房网的部分退出,更是为其带来了120多倍的回报,这也是IDG进入中国以来,获得回报最多的项目。熊晓鸽在面对过往成绩时,显得低调而有自信,“当然,最高倍回报的会是下一个”。
从“红海”中脱身而出,成功跨越“黄海”的熊晓鸽,不仅为创业者,更为自己找到了一片“蓝海”。
§§§第四节 投资与季节无关,重在模式
2008年,随着美国几家大金融机构的破产,全球金融危机很快来到。在多数人看来应该是经济冬天的时候,熊晓鸽的心却特别热。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投资的大好时机,“冬天是VC播种的季节”。
在熊晓鸽看来,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互联网,都应盯着股市。关注股市也要分时候,在企业上市的时候需要多关注一下,但在面临经济低谷的时候,企业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生存下去。
熊晓鸽做投资,和创业企业一样,最看重的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就在大家都认为现在是经济冬天,各家投资者会紧缩腰包的时候,熊晓鸽却率领着IDG在诸多领域内频频出手,这其中还包括过去所投的很多企业,熊晓鸽都追加了投资。
熊晓鸽选择在“冬天”播种,是因为认可这些企业商业模式。只要企业的商业模式足够好,能够从企业客户那里收到钱,而并非简单地只靠投资商埋单的话,这样的公司越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越有利可图。因为能够在“冬天”存活下来的企业,一旦“春天”来临,将会有多大的生机,这一点所有的投资者都能感受到。
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熊晓鸽也是把握住机会,没有减少投资。那个时候,IDG投了百度、新浪、搜狐等,随后再到2001年互联网冬天到来的时候,很多投资者纷纷逃离,熊晓鸽在那个时候并没有放弃,这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在上次金融危机浪潮中,熊晓鸽清醒地看到了投资者“播种”的季节。
熊晓鸽将金融危机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融海啸期。在这个阶段,海啸一来,没有人能抵挡得住,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活命”。所以,“活命”和“生存”是在金融海啸中各个国家、各个企业都想要做的本能反应。而第二阶段,就是海啸已经过去的阶段。这个时候,很多金融机构已经从海啸中爬起来了,他们开始积极应对危机,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们还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熊晓鸽觉得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是在这个冬天里,投资者应该撒下更多希望的“种子”。作为投资人,在冬天做投资是非常好的,外面虽然很冷,但要保持内心的温度。这也促使投资者更加冷静地思考市场、团队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
之所以看好“冬天播种”,在于熊晓鸽认识到过去中国经济的成长,一靠投资,二靠出口。投资方面资本一直在涌入中国,出口方面的赚钱机会则越来越少。企业在产品上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市场,这对投资者来讲是个大好时机。
同时,熊晓鸽看到,在过去的几年,受飞速增长的经济影响,风险投资者的钱给得太多太快,有很多根本不考虑回报率。而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投资者们反而会比较谨慎,会认真考虑商业模式,并花精力研究市场。
熊晓鸽的“冬天播种”并非幸灾乐祸,而是一种乐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投资者主要是投资产品和团队,这更能考察出投资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
对于熊晓鸽来说,金融危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因为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者,心态都会更平和,不再冒进。双方会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市场上,企业的产品和推出的服务能否得到市场的承认,市场是否愿意埋单,则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