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外教,就经常看《中国日报》,他开始慢慢关注起那个时常见报的“熊晓鸽”。这位外教很早就建议熊晓鸽去美国留学,但熊晓鸽并没有放在心上。熊晓鸽读研究生的第二年,被安排到新华社国际部中东非洲组学习,这离熊晓鸽的战地记者梦越来越近,他更不想轻易放弃。
这位外教在多次看过熊晓鸽的文章后,仍强烈建议熊晓鸽去美国。外教的多番好意,让熊晓鸽有些纳闷,他主动找外教询问。外教告诉熊晓鸽,你写得“太好了”,说明你对外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你看到的就以为是最好的。
外教说的“太好”的意思是,熊晓鸽对相关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眼界不够宽,应该多出去看看,开拓视野。外教当时很严肃地告诉熊晓鸽,如果不到国外读读书,或是学习一下,永远做不了“最好”的记者。外教的解释是,不是你不够聪明,要做一个好的记者,不仅是能够告诉人家发生了什么,而要告诉人家在背后有什么样的东西,一种解释性的报道才是最重要。
外教的这一番话,让熊晓鸽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开始慢慢认识到,自己是应该到国外去学习一下。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第一波出国潮兴起。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更是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这个时候,熊晓鸽又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新泽西的信,写信人正是他在大连结识的周全。周全1985年3月考入美国Rutgers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去美国读书的申请信还是熊晓鸽给他修改的。这一回,周全的来信很简单:“晓鸽,你快点来美国吧,不然你会后悔的。”
熊晓鸽心动了,他不想让自己后悔。就像当年要来北京一样,熊晓鸽决心去美国留学,增长见识。
正巧,那位外教在美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他帮熊晓鸽写了一篇很不错的推荐信,再加上熊晓鸽在《中国日报》上发表的一些英文文章,一起寄到了美国。很快,美国波士顿大学给熊晓鸽发来了邀请函。出国需要考托福,而熊晓鸽这时还没有参加过托福考试。
好在波士顿大学觉得熊晓鸽的文章写得不错,招生的老师还和熊晓鸽通过电话,觉得他的英文也没问题。于是,波士顿大学决定先给熊晓鸽发录取通知书,然后熊晓鸽再去补考托福。熊晓鸽在无意间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美国大学先录取,发奖学金,然后被录取者再考托福。
§§§第四节 挥泪告别父亲,东方鸽迅速适应异国求学生活
1986年,熊晓鸽成功申请到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奖学金,学习的专业是大众传播学。
这一年的8月,熊晓鸽只身飞往美国。当时,熊晓鸽买了一张机票和一些衣服后,兜里只剩下38美元。
上飞机的那天,熊晓鸽的父亲来送他。在登机口,与父亲握别后,熊晓鸽“潇洒”地转身离去,因为他怕父亲看到自己奔涌而出的眼泪。后来,熊晓鸽回忆自己成年后屈指可数的几次流泪,这是最难忘的一次。
熊晓鸽在飞离中国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激动,更多的是恐慌。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过去始终是为了一个梦想,一件很具体的事情,然后通过努力一步步去实现。现在,他却发现自己对未来是如此的毫无把握。在拿到签证后,走出签证处的门,熊晓鸽甚至迷惑了:我到底要去美国做什么?
登上飞机时,熊晓鸽内心的惶恐越发明显。飞机在往上飞,熊晓鸽的心却在往下沉,他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是否能有着落。
熊晓鸽内心的恐慌,直到在上海转机的时候,才得到了消除。
由于心里的恐慌,熊晓鸽就在飞机上不停地写信,写明信片,一路写到了上海。要办出境手续了,明信片需要在上海寄掉。这时,熊晓鸽突然想到,在英文里面,“上海”可以做动词来用。旧社会的时候抓劳工去国外,人被打晕后,用麻袋一套,直接弄到船上,等人醒来以后,问自己身在何处,人贩子的回答是:“你上海了!”
早年的“上海”差不多是“绑架”的意思,熊晓鸽现在是自愿去的,兜里还有38美元,那些“上海”的劳工们可是一分钱也没有的。他们还不会英语,至少自己还会英文。熊晓鸽慢慢地就想开了,自己在美国还有朋友,还有一个学校在等着自己。这样的一想,熊晓鸽彻底释怀了。
1986年8月23日晚,在大雨中,熊晓鸽到达了目的地纽约。
一下飞机,熊晓鸽在美国的朋友,也是他的赞助人鲍勃,将熊晓鸽接到了自己家中。赞助人对自己的帮助,让熊晓鸽在异国他乡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多年后,熊晓鸽知恩图报,出资赞助了鲍勃的女儿攻读MBA。
熊晓鸽安顿好后,心里也终于有了些底气,他急忙给老友周全打电话。
远在新泽西的周全得知熊晓鸽终于来到了美国,高兴万分。周全是个很讲义气的朋友,得知熊晓鸽在经济上有问题的时候,他主动提出先借给熊晓鸽1000美元。这让熊晓鸽喜出望外,毕竟经济基础是生存的根本。
有了好友的帮助,熊晓鸽开始觉得美国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他开始充满自信地应对美国的生活。
波士顿大学很快就开学了,熊晓鸽从赞助人家中搬出。鲍勃是个热心肠的人,他亲自开车送熊晓鸽到波士顿大学,还给了熊晓鸽100美元,又交了两天住临时宿舍的钱。临走的时候,鲍勃又请熊晓鸽大吃了一顿,那顿饭花了一百多美元。后来熊晓鸽笑称,当时自己经济很紧张,那顿饭也没啥胃口,“一心想着饭最好别请我吃,给我现金最好”。
送走了鲍勃,熊晓鸽在学校报到、注册后,便开始在学校里寻找合适的兼职机会。
在学校的布告栏中,他看到了一份助教的工作。这是一位就业市场部的教授,想做关于中国和越南革命的课题。熊晓鸽当时一琢磨,自己是中国人,中国的革命肯定没问题,越南的也知道一点皮毛,于是,他就大着胆子去找这位教授。
这位教授叫杰姆·汤姆森,是一个非常好的美国人。汤姆森两岁的时候去过中国,他的父母是传教士教授,是南京大学化学系的创始人。汤姆森问了熊晓鸽不少问题,见这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英语流利,以前又当过英语教师,还学过新闻,是个不错的助手,于是汤姆森当场表示要熊晓鸽当他的助教,月薪375美元。熊晓鸽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马上就答应了,还和汤姆森签了一份合同。
当天下午,熊晓鸽又与4个中国同学找了一个一室一厅的房子,每个人大概交了100美元的房租。房子里空空如也,连床也没有。汤姆森教授得知后,又帮忙介绍,从附近的教堂给熊晓鸽找来了床垫子,4个人好歹算有了床。
搬完家后,熊晓鸽发现住处附近有一个自行车店,上面贴了个招聘广告说需要帮手。熊晓鸽一想自己以前做过电工,装自行车又有什么难的,于是他又一次毛遂自荐,跑去跟店主说自己会装自行车,还会修自行车。
店主就问熊晓鸽:“你知道怎么装自行车吗?”熊晓鸽毫不含糊:“中国车我都会装。”于是,店主就拿了一辆中国自行车。熊晓鸽一看,这个还是很古老的那种台湾产的型号,颇有些犹豫。店主就问他:“你到底会不会装?”熊晓鸽一咬牙,既然来了就试试。折腾了两个小时后,终于装好了。店主骑了一圈后,很满意:“还不错,你可以做这份工作。但最近生意不太好,我只能付你7.5元一小时。”熊晓鸽一想,7.5美元一小时也不错,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凭着一股闯劲,熊晓鸽在一天之类找到了两份工作。当他打电话告诉好友周全的时候,周全大吃一惊:“刚来美国一下子就找到两份工作,熊晓鸽真有你的!”接着,熊晓鸽又给赞助人鲍勃打电话:“你不用再给我付账单了,我已经找到两份工作了。”鲍勃在电话那头也是惊讶不已。
后来的日子里,熊晓鸽还打过很多工,修排风扇、刷房子、油漆工……虽然辛苦,但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不过,解决了生活问题的熊晓鸽,很快又面临着学业上的巨大压力。
§§§第五节 八个月拿下硕士,博士生活接踵而至
虽然熊晓鸽申请到了波士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不过这个奖学金只有一年的期限,这也意味着熊晓鸽必须在一年内把所有的课程修完。熊晓鸽清楚地记得,入学的时候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告诉他:“你必须今年读完你的全部课程,因为明年你是没有奖学金的。”
熊晓鸽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部选多学分的课,他要在一年的时间内通过别人四个学期的课程。这也意味着熊晓鸽需要写很多的论文,交很多的作业。
熊晓鸽没有丝毫地退缩,他再一次咬紧了牙关,决定用自己的努力去“赌”一把。
在美国读硕士学位,也是需要写一篇毕业论文的,要不就写6篇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才可以。如果说没写完论文,只把学分读完,学校还是可以让学生毕业,只是在毕业典礼上发的毕业证书是空的,里面并没有毕业证书。熊晓鸽一想,以后只怕也没有时间学了,于是就拼命地把学分读完,最后两个月把论文也写完。
在毕业典礼上,赞助人鲍勃还很认真地叮嘱熊晓鸽,打开卷筒看看是不是有毕业证书在里面。熊晓鸽打开一看,证书有。不过毕业典礼上的照片中,熊晓鸽的眼睛却是肿的,为了能够拿到证书,熊晓鸽这8个月时间里没有好好睡过一次觉,红肿的眼睛就是最好的证明。
1987年5月,熊晓鸽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顺利拿到了传播硕士学位,而当时很多外籍留学生甚至连语言关都还没有通过。熊晓鸽用辛勤的汗水为自己赢得了胜利!
回忆起自己的这段经历,熊晓鸽并不觉得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不努力就拿不到奖学金,就没有钱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这些都逼着熊晓鸽不得不拼命学习。
求学过程中吃的苦,熊晓鸽很少提及。生性乐观的他,不会畏惧困难和挫折,他只知道付出总会有回报。这段学业上的磨炼使熊晓鸽获得极大的收获,他变得更坚定和自信。正如他所说的:“在后来拼搏的日子里,我一直不给自己自怜自艾的借口,也不过多地去体会挫折感,始终斗志昂扬地去面对一个个挑战。当一个人对自己有十分的信心时,别人就会对他有十二分的信心。这一点在西方尤其在美国更为突出,因为美国人喜欢和成功的人、快乐的人打交道。”
熊晓鸽从波士顿大学新闻系毕业后,选择了继续跟随导师汤姆森教授攻读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博士学位。汤姆森教授同时也兼波士顿另外一所名为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的课,这所学校以培养美国外交精英著称。
1988年年初,热心的汤姆森教授推荐熊晓鸽申请该学院的奖学金,高额的奖学金吸引了生活压力巨大的熊晓鸽。他在导师的帮助下顺利申请到全额奖学金,转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亚洲经济与国际商业管理学博士学位。
在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熊晓鸽开始系统地学习经济、管理、外交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课程。他的知识面正在一步步地拓宽,知识结构开始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