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
9509400000037

第37章 中华医药平衡自然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3)

灵芝是一种仙草吗关于灵芝,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和故事。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惜历经千辛万苦去盗取仙草灵芝;民间也有传说,每年到了西王母生日的时候,天上的仙女也会采集灵芝,为西王母祝寿,因为灵芝能让人长生不老。其实,不仅是在神话传说中,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古代的很多人都认为灵芝是一种具有起死回生功效的仙草,所以人们又常将灵芝称为神芝、仙草。那么,灵芝真的是仙草吗?

根据古代的医书记载,我国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灵芝,而且还将它作为一种中药材来使用。在东汉时期的医书《神本草经》中就有关于灵芝的记载,书中将灵芝列为上等的中药材,并依颜色光泽将它划分为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六种。后来的一些医书中也留下了关于灵芝的记录。现代科学认为,古人所说的各种灵芝大部分都是一些真菌类的低等植物,总体上可以归为现在所说的灵芝和紫芝两个种类。

实际上,灵芝就是一种菌类植物,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蘑菇、木耳等属于同一科。它一般生长在潮湿而阴暗的山林中,主要是长在已经腐朽的树木或树根上,它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其他有机物中摄取营养。它们外形比较奇特,菌伞像人体肾脏的形态,菌柄在菌伞的一旁,颜色比较美丽。灵芝的主要功效是治疗咳嗽、气喘、失眠、消化不良,以及抵抗一些癌变,同时也能预防和治疗一些老年病,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所以说,灵芝尽管有观赏和药用价值,但也不是古人所认为的神乎其神的仙草,是无法让人起死回生的。

雄黄酒能降妖吗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雄黄酒的主要功效是使妖怪现出原形。人们的这一印象大多来源于古代的一些神话故事,相传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而现出了蛇的原形。那么,雄黄酒真的能降妖伏魔吗?它的主要功用是什么呢?

原来,雄黄酒真的是一种药酒。古人配置雄黄酒的方法是:将雄黄研磨成粉末,调和到酒中。因为雄黄是一种由矿石制成的药,其主要功效就是解毒杀虫,所以人们常用它来杀虫和治疗虫蛇咬伤等。后来,人们又学会了用雄黄来酿酒,认为雄黄酒能化解体内的一些毒气,同时也能驱妖辟邪。

那么,人们是怎样想到以喝雄黄酒的方式来解毒驱妖的呢?

这还得从我国端午节的民俗说起。相传屈原投江之后,家乡的百姓为了不让水中的蛟龙、鱼虾吃掉屈原的肉体,先是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入江中,后来大家听一位老中医说雄黄酒可以药晕鱼、龙,于是又将一些雄黄酒倒入水中。不一会儿,水面果然浮出一条已经晕了的蛟龙。从此之后,人们就意识到雄黄酒有除妖的功效了。于是,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将雄黄酒喷洒在住处的周围、涂抹在自己的身上或少量饮用。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端午节前后的气候比较湿热,毒虫、毒蛇等都喜欢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此时喷洒雄黄酒的确能很好地保护人们不受毒虫和邪气的侵害。至于喝雄黄酒,人们只是象征性地喝一些浓度很低的,高浓度的雄黄酒是有毒的,不能随便服用。

良药都是苦的吗我国有句广为人知的俗语叫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好药大多是苦的,但有利于治病;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由此,很多人都认为,良药都是苦的,不苦的药对治病没多少帮助。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难道苦口的才是良药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药学常识。

首先,虽然在所有的中药中的确是苦味的药比较多,但中药也不全是苦的。实际上,中药是酸、甘(甜)、苦、辛(辣)、咸这五种味道都有,在拿药时,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进行选择。根据传统的中药理论,五种味道的中药能治疗不同的病症。酸味的药物大多能收涩,甘甜的药物大多能滋补,苦味的药物大多能清火,辛辣的药物大多能促进气血运行,咸味的药物大多能软化肿块。所以说,苦的药只是中药中的一部分。

其次,药苦不苦与药的种类有关。如果是传统的中药汤,一般都是苦的;如果是西药中的一些丸剂,药物的外面一般都会裹上一层糖衣,里面才是其他味道的药,这种药如果马上吞下肚子,就不会觉得苦;如果是一些需要冲水服用的糖浆或者散剂,如生活中常见的止咳糖浆、板蓝根颗粒之类的药,一般也都是甜的。

所以说,药并不都是苦口的,而且,要看一种药是不是好的药,并不能光从味道来判断,而应该看它的疗效、它的生产和制作工艺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能否治好病。

中医如何从面部来看病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中医是非常神奇的:那些精通中医的医生通常不用借助先进的现代医学仪器,仅仅是看病人的脸,就能大致了解病情,并对症下药。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是如何从五官来看病的呢?

原来,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脸上就印着人的五脏六腑,通过观察面部的情况就能判断人身体内部的疾病。具体来说,人的面部情况与人体的五脏存在着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沿着鼻子这一条线主要对应着人的五脏,其中眉心对应肺部,眉心往下一点就对应着心脏,鼻梁的中间部位对应着肝脏,再往下到鼻尖,这里就是脾脏对应的位置了,肾脏的对应范围相对来说要广泛得多,大致对应着广大的面颊和下巴领域。同时,脸颊的两侧分别对应着六腑:脸部肝脏对应部位的两侧对应着胆,胆外侧的部位对应着小肠,小肠下方的部位对应着大肠,鼻翼上对应的部位是胃。

正因为人的面部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这样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中医医生就能通过观察面部的情况来查看人体内的器官是否发生病变。比如,医生可以通过面部的脸色看人体内的气血是否畅通和身体器官是否有病变。如果脸色发白,就说明气血运行不畅;如果脸色长时间过于红润,则极有可能是因为心脏运行不正常;如果是脸色发黄,则可能是因为脾虚;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功能不佳的迹象;而脸色发黑则是肾虚的表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通过看脸色来自我检查。这样,一旦发现脸色有些异常,就能及时发现,尽早去看医生。

中医所说的“上火”指什么生活中,如果经常熬夜,学习压力太大,或是吃了很多辛辣的食物,一般人都很容易上火。上火的体验可能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炎、疼痛等。那上火就是发炎吗?医学上所说的“上火”究竟是指什么呢?

上火实际上是中医理论中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指发炎。根据中医观点来看,火应该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生命之火,也就是中医常说的“少火”,它是人体内一直存在的火,是维持生命的动力,缺少它,生命也就停止了;二是人体内过于旺盛的火,即中医所说的“壮火”,这种火气能消耗人体内的正气,有损身体健康;三是来自外部的“火毒”,这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说的某些火气很大的食物,所以多吃这些热性的食物,人就很容易上火。

从中医关于火的理解中就可以看出,中医所说的“上火”实际上是包含着身体内部的上火和外部带来的火气。如果身体内的阴阳失调,出现内在阳气相对过盛的现象,就会上火,人们常称这样的火为虚火,临床表现为咽喉干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而体外的上火一般都是由一些过于辛辣,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带来的,只要少吃这些食物,就能减少外部带来的火热之气。

所以说,上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如果你不小心上火了,千万不要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发炎,而应该咨询医生,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并对症用药。

住的地方潮湿就会得风湿吗以前,人们多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风湿,可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年轻人也患上了这种疾病。风湿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肌肉和关节疼痛且不能自如活动。一些人通过观察,在总结病因的时候就认为住在潮湿的地方就会得风湿病。那得风湿真的和住地的环境有关吗?

其实,从中医学的观点来看,得风湿的确与住的地方潮湿有一定的关系,但中医所说的“风湿”并不是指自然界中吹的风和环境的潮湿,而是指风、湿这两种邪气。中医基于病因方面的考虑,认为风邪和湿邪是导致人体风湿疾病的主要原因。《黄帝内经》中就曾经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样的记载,意思是说,如果风气、寒气、湿气杂合在一起作用于人的身体,就会使人体的经络和气血运行不通畅,导致人的肢体、关节等疼痛和麻木。后来,汉代的神医张仲景就将这种病命名为“风湿”。从此,风湿就作为一个病名流传下来。所以说,今天中医学上说风湿病时,主要还是从风邪和湿邪这些病因来考虑的,而不是单指环境。

与此同时,在中医的观念里,得风湿还是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的。长期居住、工作在水多潮湿、不透气的地方,而且身体抵抗力比较差的人是很容易得风湿的,而且,阴雨天气也是风湿病发作的主要时节。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将得风湿病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环境,但也要适当注意居住的环境。我们应尽量避免常年居住在潮湿、不通风的地方,同时也要注意防风防寒、多运动,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