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胡康民党史研究文集
9475500000053

第53章 《血沃三峡》读后感言

一、这是一本资料书,史料比较丰富,论述比较系统,文笔比较流畅,颇有价值……应该肯定。

二、关于解放战争中后期下川东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定位的几点理解:

(一)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力量悬殊。中央部署,在蒋管区根据各地实际开展小型游击武装活动,打烂敌人后方的坛坛罐罐,策应解放战争主战场的斗争……以后在各个不同时期,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上海局对川东地区的武装斗争分别提出了各个不同的要求和一些具体规定。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以后,则要求停止武装斗争,保存力量,迎接解放。下川东的武装斗争总体上是按这一要求……在地方党组织的具体领导下积极开展的。这一场斗争十分艰苦曲折,有忠贞,有叛变;有胜利,有挫折;有惊险,有牺牲。从1947年末,一直坚持到1949年底解放,为配合解放战争,迎接解放发挥了积极作用。革命前辈和先烈们忠于革命……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下川东的武装斗争,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开展匪运,改造土匪,把一些逼上梁山的绿林好汉,经过改造吸收到党领导的自觉斗争中来。这在下川东党的工作中有历史传统,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

(三)解放以后,这一段历史和许多同志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在拨乱反正中得到平反,恢复了历史本面目,十分庆幸。

三、修订建议:

(一)在评价表述人物、事件上,用语注意分寸,最好平实一点,避免使用极端的过头词语。

例如:

P42说,奉大巫支队……牵制敌人的有生兵力,为配合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作战和解放下川东作出了极大贡献。

P142说,桃子园打团防队获胜,有所缴获,从战略上打乱了敌人的清剿部署。

P169说,川东游击队保存下来的力量,在统战策反中起极大作用。

还有,如说地下党组织遭受挫折后,立即高瞻远瞩作出安排;赵唯等退到游击根据地,等等。

当时都达不到这个程度,这样的表达似有拔高放大之嫌,建议慎用。

(二)关于下川东地区历史上的封建土地制度及有关情况的几点讨论:

1.在过去的印象中,川东山区土地远不如川西平原那样集中。书稿中表述在云阳等地有收租4000-10000多石(容量单位,1石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的特大地主,真是大开眼界。不知这些大地主的形成发展情况、家庭生活、政治表现、是否延至解放、土改处理如何等,似可作点解剖。此点纯属题外之言,只是读稿人的一点读稿感受。

2.关于地租情况。一般是“四六开”、“五五开”,甚至“三七开”。这是普通的,但说到有的地租达到“九一开”就要分析了。据读稿人所知,川东一带地租……除旱租外,绝大多数都是以水田黄谷出产论租,而附在水田周围干土和一年两熟的水田中的小麦等作物,是不计租谷的(只交少量象征的杂粮,一般20-40石租谷的土地,只交1-2斗(容量单位,1斗等于10升杂粮)出租和佃租分成,需按土地肥瘦,田土面积比例而定,那种把总收成的90%交地主的情况很难有。佃客不比农奴,他会算账,佃与不佃有自由。

3.押金。这是一种严重盘剥,但有一定比例,正如P4一例所表(大约租20石左右土地)押金2石黄谷,符合一般规律,不可能佃租24石田交押金50两银子,后又加押100两银子。决无此高押,150两银子是什么概念?所值近2两黄金,可开一个小型商店,相当于清末云阳县知县一年“养廉银子”的25%,够200个中学生一年的伙食费。除了二地主和佃富农,只租24石土地的佃农决无此能力,不可能拿得出150两银子的押金。

4.谷价。说50两银子买黄谷8石,每石值6两多银子。历史上很难有此高的谷价。

银谷比值一般有个常值,因年成好坏有所起伏,但不会相差太远。白银(银元)

是硬通货,不会大贬值,1936年川东无大灾,似不会有此高的谷价。

(三)按书稿顺序,在读稿过程中,就认识所及,对某些史实、概念和用语,提出一些订正意见:

1.P7,说到贺龙红军所过,使群众明白了“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而当时正是武装夺取政权时期,似不会提出“为和平而战”的口号,文中所引加入了引号,不知所据何典。

2.P12,朱总、弼时当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所谓“五大书记”。“七大”后,无常委建制,“五大书记”相当于常委。朱总讲话是根据回忆记载,不宜用引号……

4.P92,第二行应是“两面政权”,不能叫“两面派政权”,性质不同,褒贬不同。

5.P123,朱绍良的职务,1948年6月前为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辕主任。1948年6月……改为国防部重庆绥靖公署,朱仍任主任。1949年4月改为西南长官公署,张群任主任。

6.P62“蒋仁风滚案斗敌顽”。这里的“敌顽”不是顽敌,敌顽在抗战时期概指“敌”(日、汪)和“顽”(蒋介石顽固派)此时已不是顽固派了。

7.江姐手指被钉竹签子似为传说,应为受拶刑,即用竹棍夹手指。

8.P152,据罗广斌报告,在彭咏梧牺牲周年时,狱中慰问江姐的主要组织者为陈丹墀。

9.P180,关于唐虚谷的情况,比较可靠的说法是1930年,他到上海学习,寻求真理,学习马列书籍,服膺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但入党则是在1938年初。说他1934年入党无第一手有力证明史料……

10.P192、P201,说苏安烈士1945年入党,朱宗发烈士1944年在开县入党,恐不确。因1940年初实行“隐蔽精干”政策后,在国统区除有武装自卫力量地区和极个别特殊需要外,已停止发展党员。直到1946年,才在经过长期培养基础上个别建党。1947年后又才较多发展党员。何况1944年、1945年此地区已基本无成建制的党组织,如何就发展党员了呢?有的编印成册的书上说,下川东某县在1942年发展了一批党员,不可信,与大背景相差甚远。

11.P209。现在的《大事记》是从“七大”后派人回川东开始叙述的。建议倒叙一笔,把1935年的“云阳暴动”和1944年南方局青年组为应对日寇可能侵川派出的“五一工作组”补上。因为这两次活动为后来的下川东武装直接奠定了工作基础和干部基础,后来川东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和重要干部如赵唯、邹予明、李汝为、卢光特那时候就“出场”了。

12.P209,中共四川省委根据中央电示,于1946年4月19日成立。“公开”向媒体介绍是4月30日。

以上意见和看法都是边看边记,挂一漏万,没有查证,必不精当。

四、对不同意见的意见:

(一)有不同意见是好事,说明许多同志关注这段历史,如果是大家都冷漠就不好了。只有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才能提高书稿的质量,接近真实和准确。

(二)现在看来,两方不同意见并无重大原则分歧,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共同推进本书的完善。

(三)1985年经中共四川省委和万县地委批准同意的《关于川东游击队调查结论的报告》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献,很是难得,应该在原则上、总体上受到尊重和珍惜。

(四)对不同意见,最后应由作者和编辑单位归纳、鉴别、修改,报区委审查定稿。

(五)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即使出版后,仍可继续讨论,可以批评……订正、补充。科学研究和史料搜集永无终结之时。

五、以上意见,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胡康民

200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