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胡康民党史研究文集
9475500000035

第35章 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外围青年核心组织简况

(初稿)

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在领导青年运动(主要是学生运动)中,培育了一支骨干队伍,并组成为党的外围青年地下核心组织。这些组织作为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殊死斗争中,发挥了先锋队与突击队的作用。

特别是在党的组织几度停止发展的时期,党的外围青年组织却得到很大发展,作用尤其显著,党的许多群众工作,都是通过外围组织的活动来贯彻实现的。

这些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最初是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建立的。

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斗争的需要,其名称和组织形式前后有较大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抗日战争的中期和后期,由南方局领导建立的“据点”和第一代“新青社”;2)1947年地下市委组织的“六一社”;3)1948年川东、重庆党遭受大破坏后在清理恢复中,继续发展外围青年组织,上海局、川康党组织也派干部来渝,开辟工作,建立平行组织,从而形成了“新青”、“民青”、“民协”三大系统的外围组织,一直坚持斗争到解放。

这些外围青年核心组织的主要特点是:1)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之下,决定了它在政治上的革命性;2)依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有严密的组织,按严格的政治条件个别吸收成员,保证了它的成员的先进性……3)严格处于地下状态,规定了它的组织的秘密性。因此,这些党的地下外围青年核心组织,不同于一般接受党的政治领导进行公开活动的进步青年群众团体……

一、“据点”和第一代“新青社。”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统区的党组织进一步实行隐蔽方针,党的组织停止发展,党员数量减少,党的活动处于沉寂状态;另一方面,革命斗争又需要发展骨干力量,革命青年也强烈要求进步,极力争取党的领导。因此,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从1942年春开始,便着手首先在重庆(以及成都、乐山等地)一些大学建立地下“据点”,通过“据点”的活动,积极、稳慎地开展青年工作。所谓“据点”,是在南方局青年组直接领导下,没有统一名称(有的叫“核心小组”)

没有固定形式的党的外围青年核心组织,以某个学校为基地,以少数骨干为核心……联系一批进步青年,周围再团结一批积极分子,领受和贯彻南方局青年组的指示,组织学习革命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并在隐蔽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一些合法和非法的斗争。这就是“据点”的一般模式。

随着“据点”逐步发展,组织更加严密,到抗战胜利前,已在一批大中学校和工厂、银行、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据点”,直接、间接联系的积极分子(包括外地)近千人。

1945年7月,根据南方局的决定,在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几个主要大学“据点。”

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简称“新青社”,发展社员百余人。“新青社”成立后,按照南方局的指示,积极投入抗战胜利后的民主运动,发动了1946年初的“一·二五”学生大游行,推动了当时的政协会议取得胜利。

1946年5月以后,中大、复旦等校“复原”东迁,大部分“新青社”员离渝,一部分发展入党,这一代“新青社”在重庆没有延续下来,而在宁沪杭一带学校继续发展,在当地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二、“六一社”和第二代“新青社。”

1946年三四月,南方局东迁南京(改为南京局)前,成立了公开的四川省委和地下的重庆市委。南方局把青年外围组织的关系交给省委。1946年底至1947年初,省委发动和领导了重庆学生的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女生沈崇的“抗暴运动”,运动中又涌现了大批积极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

1947年3月,省委和《新华日报》被迫撤回延安,外围青年组织的关系又交给重庆市委领导。当年春,全国爆发青年学生的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亦即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5月20日,发生了南京、天津学生示威游行,被国民党军警特务包围打伤的“五二〇血案”。重庆学生奋起响应,开展反饥饿斗争,声援南京、天津同学,准备于6月2日举行全市示威游行。6月1日深夜,国民党当局发动全市大逮捕,被捕的学生有100余人,还有新闻界、教育界、文化界、出版界……工商界进步人士,共计270余人(后3人牺牲)运动被镇压下去。

7月初,重庆市委决定成立统一的外围青年核心组织,因表示对“六一”大逮捕的仇恨永志不忘,故名“六一社”。

“六一社”规定社员五个条件:1)信仰新民主主义,愿为它的实现而奋斗;2)联系群众;3)历史清白;4)工作积极;5)严守秘密,服从民主集中制,执行社的决定。“六一社”建立后发展较快,以市内学校为主,同时也在各阶层青年和川东地区一些中小城市及农村中发展了社员,到1947年底,已有社员约三四百人。重庆市内的“六一社”组织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别由市中心和南岸区、沙磁区、北碚区三个地下党的学运特支直接领导。

1947年10月,成立了中共川东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川东临委随即派遣多批党员和“六一社”员分赴川东各地,发展农村工作,组织武装斗争。1947年冬至1948年春夏,上、下川东的奉大巫、梁达大和华蓥山地区的三次武装起义先后失败。这部分“六一社”员(有许多已在农村入党)有的转移到其他地区,有的回到重庆……继续坚持斗争。

1948年4月,由于地下市委机关报《挺进报》被暴露,市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分工领导学运和“六一社”)被捕叛变,重庆和川东的地下党和“六一社”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除市中心和南岸区学运特支及所属“六一社”保持完整外……其他两个学运特支及所属组织几乎破坏殆尽,部分党员和社员被捕或失散。

经过清理恢复,川东和重庆地区的党组织重新建立起来。1948年12月,中共中央上海局决定,成立中共川东特别区委员会,并指示在“六一社”的基础上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社。

新青社建立,对“六一社”员分两种情况对待,一种是原“六一社”的组织保持完整未受破坏的部分,全部转为新青社员;而部分社员得以保存的,则经个别审查吸收为新青社员。1949年三四月间,参照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章程和“六一社”的社员五个条件,拟订了新青社社章。5月,成立党的重庆学运领导小组(1948年大破坏后,恢复建立的重庆党组织,没有建立市委一级的机构,重庆党的工作由川东特委负责同志直接领导)统一领导学运和新青社的组织。为了避免目标过大,造成暴露,在各个学校分别使用了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新民主主义行动社、新民主主义学习会等三个名称,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在川东特委所属的一些县,也发展有新青社员。

1949年春,重庆爆发了大规模的“四二一”学生运动。新青社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很大发展。“四二一”以后主要是开展校内的社团活动,发展进步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组织护校斗争,为迎接解放配合接管,作出了贡献。到解放时,在市内30多所大中学校和职业青年中共有社员361人。

三、“民青”、“青联”和“职青。”

1948年夏,川东地下党遭受大破坏后,上海局从北平“南系”学生党员中抽调一批干部到重庆,加强工作。这批干部与川康特委派出的部分干部会合,以学运为主,以沙磁区为重点,组成了一个学校工作组(又称沙磁工作组)由于当时川东党的领导机构尚未恢复,尚未与上级取得联系,这个工作组的关系,上级交给川康特委领导。

川康特委驻渝学校工作组,在开展学运和职业青年工作中,建立了“民青”、“青联”、“职青”三个党的外围组织。

民主青年联合会,简称“民青”,成立于1948年底,系由昆明“民青”衍变而来……昆明“民青”全称民主青年同盟,根据南方局指示,成立于1945年1月,曾在昆明的民主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调来重庆的这批北平“南系”党员大都是昆明西南联大的学生。“民青”成员胜利后“复原”北平,分别在北大、清华读书。

这次到渝工作,参照昆明学运经验,建立了“民青”组织,1949年3月把全称改为民主青年联合会,实际活动基本是沿用昆明“民青”的做法。1949年3月,参照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章程和昆明“民青”章程,拟订了重庆“民青”章程。

“民青”建立后,迅速发展,特别是在重庆大学和沙磁区学校建立了强大的据点……仅重大就发展“民青”成员150人,并成立了“民青”系统的党的支部。“民青”的组织和活动还发展到北碚和渝中区的一些学校,少数失掉联系的原“六一社”员有的也参加了“民青”。在“四二一”学运中,“民青”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解放时,在10余所大中学校共有“民青”成员227人。

重庆市青年学生联合会,简称“青联”,成立于1949年9月,实际是“民青”的一个平行的分支机构。1949年9月,“民青”为了避免组织过大,造成暴露,决定停止发展,着力于整顿、巩固,而原联系的许多进步学生迫切要求参加组织,故而另组成一个外围组织。新建立的“青联”,其性质、活动、领导系统基本与“民青”一样,主要在沙磁区部分学校发展。到解放时共有成员67人。

重庆市职业青年联合会,简称“职青”,成立于1949年8月,是“民青”的另一平行分支组织,是为适应职业青年的特点和需要而建立的。主要在市中区的一些公司职员、商店店员、小学教师中发展,其成员与活动与“民青”互有交叉。到解放时共有会员32人。

四、“民协”和“华青。”

1948年川东党遭受大破坏后,川康特委先后派几批党员干部来渝,分别组成几个工作组,开展工作,也都从发展青年运动入手。其中的川西第二先遣组(又称“文教工作组”)主要在南岸区市中区发展了“民协”和“华青”。

中国民主青年协进会简称“民协”,在重庆于1949年2月开始发展组织。“民协。”

本是川康特委领导的统一的外围青年地下核心组织,成立于1944年11月,主要在成都学生中发展,原名中国抗日民主青年协进会,抗战胜利后改为中国民主青年协进会。在成都的学生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民协”主要在南岸和市中区部分学校和职业青年中发展成员,开展活动。

在“四二一”运动和护校斗争中是一重要的骨干力量。到解放时,在17个单位共有成员60人。

中华青年学习研究会简称“华青”,成立于1949年9月。是“民协”的平行分支机构,为开展职业青年工作而建立,主要在市中区部分银行、钱庄和电信局发展组织,为迎接解放,配合接管,做了许多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工作。到解放时共有会员18人。

五、“新青团。”

川康特委派驻重庆以市中区工作为主的工作组(又称“交通工作小组”)于1949年2月建立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新青团”,虽然采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一名称,但在组织系统上不是一回事,而是重庆地下党的一个外围组织。“新青团”主要在市中区和其他一些单位发展团员,其中在国民党警官学校发展团员10多人,曾打算组织这批力量武装营救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被囚同志,后因力量不足,准备不及而未成。到解放时共有团员60余人。

1949年7月,在武汉,上级决定把川康特委系统在重庆的党组织和外围组织的关系交给川东特委领导。实际上直到解放后才把关系接通。解放以后,1950年初,由青年团重庆市工委报请中共重庆市委批准,并报团中央备案,确认“新青社”。

“民青”、“青联”、“职青”、“民协”、“华青”、“新青团”等七个组织为地下党外围组织,肯定他们的革命历史和工作成绩,结束过去的组织,其成员总数约800余人,经个别审查,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