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晋江海港琐记
9471100000002

第2章 历史影像的重现——《晋江海港琐记》序

李天锡

千百年来,晋江一直以她本能的态势日夜不息地奔腾向前,汇入大海。她所哺育的儿女,或在她两岸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奋发图强;或循着她的踪迹,搏风击浪,艰苦创业;在历史舞台上表演了难以计数的、一幕又一幕动人心魄的人生活剧,才造就了今天晋江的辉煌和晋江人民的小康生活。

晋江,是晋江人民的母亲河!晋江,与晋江人民息息相关!由是,在清乾隆《晋江县志》、道光《晋江县志》与20世纪90年代的《晋江市志》中,相继载有“潮汐”、“海防”与“海外交通”、“对外贸易”等相关内容。然而,毕竟这些志书内容较为抽象,使用范围又大多局限于史学工作者。因此,有必要把与晋江海港有关的史实掌故、珍闻轶事整理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了解晋江海港的历史与现状,为她而骄傲,而自豪;并以史为鉴,促进晋江海港的继续发展。眼前的这一本书——粘良图君著《晋江海港琐记》(《晋江文化丛书》第五辑之一)承担起了这一使命。

《晋江海港琐记》凡20余万字,60则,分为“海港形胜”、“海交贸易”、“海上屏障”、“海峡对渡”、“海滨风习”5个部分。作者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与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征博引,互相印证,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或物华天宝、或风光绮丽、或波澜壮阔的画图。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晋江海岸线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久远的造船渊源及宝贵的航海经验;人们也可以明白晋江人民悠久的海外交通历史(华侨出国史)、敢拼敢赢的品格以及晋江华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人们又可以知道晋江军民凭借海上屏障抵御倭寇、跟随郑成功驱荷复台及跟随施琅统一台湾的英勇业绩;人们还可以获悉晋江人民早年东渡台湾、拓荒垦殖、传播文化、促进台湾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在日本侵台期间奋起反抗、保持中华民族气节的斗争精神;人们亦可以看到浸透着海洋文化气息的晋江人文景观的多姿多彩,等等。应该说,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泉州海外交通史研究热潮兴起以来,研究泉州海港的论著何止万千,其中也不乏涉及晋江海港问题者,但似如此系统集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晋江海港风貌,据笔者所经眼者还是第一次。

在介绍这些内容时,作者大多是通过具体事件(或人物),以平实流畅的文笔,娓娓道来,令人赏心悦目,兴致盎然。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偶尔也选择或穿插介绍一些风俗习惯(如“掷石头”、“圣节日”、“借城隍”等)、民谚俗语(如“使唆乌鬼去放熕”、“走大南大北”、“月落水涨”等),使读者在了解晋江海港历史概貌的同时,也能懂得一些相关知识。书中的材料相当部分来自史籍,但作者把它们进行综合整理、系统阐述,有时还把它们与民间传说互为比照,对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可明了,无需赘言。然而,还有一些材料纯粹是来自田野调查,如《济幽度亡做水醮》一文就是调查采访的记录,弥足珍贵!而在《“边界石”前话“迁界”》一文中,作者则把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结合起来,在介绍永和镇古厝村的不可移动文物——“奉旨边界”石的由来等有关情况以后,又进一步阐述了清初迁界的始末及晋江迁界的部分情况,使读者在感到此文物可信性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

良图君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有时为了核实一条数十字的材料,不烦奔波劳顿地跋涉数公里或十几公里详细查询,偶尔顶风冒雨也在所不辞。其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对于自己从小就呼吸着其气息成长的家乡大海有着诚挚而深沉的爱。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上。他在书中介绍东石镇石菌村早时海上作业的繁盛情况时写道:“只是近年来海域污染严重,滩涂上多种水生物已濒临灭绝,石菌村讨海人只能往深海里走了。”而在回顾晋江历史上的海荡争执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时,他又感叹道:“近年来,对近海水域的污染,使很多海荡受到严重的影响,已失去早时的蓬勃生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作者对于目前海洋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正是由于作者这种对晋江海港的“爱之深”,才使其能够想方设法地深入实际进行田野调查,以求尽可能地“知之切”。

正是由于作者把这本书不仅建立在丰厚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而且也建立在可靠的田野调查资料基础上,因而使它除了具有普及性的阅读价值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即有的可以补地方志书之不足,有的可以解决历史悬案,澄清学界迷误。陈埭镇坊脚村人、曾被清廷赏加奉政大夫同知衔的闽台慈善家林启然向来未曾为世人所知晓,作者从新近出土的墓志铭获悉后,遂把其生平整理成文收编入书,才使他从尘封的历史中走了出来,相信以后有可能走进晋江地方志书中。陈埭镇加沙村北的吟啸桥已被载入清道光《晋江县志》,但良图君却在现存于吟啸桥头的《重修吟啸桥记》碑中,发现《县志》漏记了该桥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一次重修,遂将这一史实连同参与此次主持修桥的吴洛之生平一起在书中公之于世,此当可补上述《县志》之不足。清道光《晋江县志》载:“乌浔城,在十六都。明江夏侯周德兴造为司城。”可是,“乌浔”究竟为何处呢?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不少史学工作者。这一次,良图君根据相关族谱的确凿记载指出,“乌浔”即现在的“科任”,这就为人们解决了此一历史悬案。还有,在人民群众中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副赞颂郑成功的对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可是,此联究竟为谁所撰,有云为康熙皇帝,有曰为其他人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良图君在本书中介绍“泉台诗人蔡德辉”的《龙江诗话》时,引其文曰:“予爱三山陈荣龙联云:‘四镇谁赤心,两岛屯师,敢向天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命,须知海外有孤忠。’”于此,就不仅纠正了该联在流传过程中一些字句的讹误,而且还澄清了该联的作者,即为三山(福州)陈荣龙,从而为人们拨开了一层历史迷雾。

此外,良图君还把通俗介绍与史学研究结合起来,或阐述自己的看法,或提出有关问题。他在介绍深沪掷石头风俗的情况以后,又举例说明该风俗不仅为深沪所特有,并溯其渊源,认为当源于早时以石头为武器御敌的需要。平心而论,这不是良图君的创见,此前也有学者如是说,但印象中大多仅是一言带过的猜测;而良图君继立论后遂援引《水浒传》及其他史书中有关以石头为武器御敌的记载予以佐证,令人信服。他在介绍明嘉靖年间投靠倭寇、为虎作伥的谢爱夫(谢半番)生平时,认为似此之人早该被人们“骂得一无是处”,可是为什么在民间传说中却“对他怀着一些同情,几分看重呢”?这就揭示了日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总之,窃以为《晋江海港琐记》不是泛泛之作,而是一部经过长期积累、深思熟虑的著述。

粘良图君不仅从事地方史研究,也写小说、散文。其关于俞大猷的历史小说及其他题材的散文曾先后分别在泉州市与晋江市征文比赛中获奖,可见其文笔不凡。因此,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或许偶尔文思如涌,便笔随意到,信马由缰,故有些篇幅略显冗长、拖沓。余揣度,若能不以文学家的笔法,而是统一以史学家的笔法,把每一则都写得集中些、简练些,也许会更符合“琐记”的规范。未知良图君然乎?

《晋江海港琐记》付梓之际,良图君索序于余。余虽自知才疏学浅,然感于良图君之盛情及我俩平日交往之情谊,又加上一种突然萌生的希望能够先睹为快的心理,故未敢以不敏辞,并不揣浅陋,谨就读后之感想,缀此数言,以为喤引。

2009年国庆前夕

于华侨大学无为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