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书香国税
9468400000068

第68章 婉约宗主书香才女——读《李清照词集》有感

张德祥,男,汉族,生于1962年3月,大学学历,1981年7月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1986年在西北师范学院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从事过中学教师、金昌市委党务工作,1988年调入税务部门后,曾任过办公室副主任、监察室主任、基层分局局长等职务,现任金昌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副局长。钟爱并勤于读书写作,曾在《金昌日报》、《甘肃税务》、《甘肃国税》、《甘肃经济日报》、《西风文学季刊》等媒体发表消息、通讯报道、工作研究和文学作品,并有数篇获奖。

张德祥

工作之余,捧起《李清照词集》和《康震评说李清照》,顿觉烦热全消,沉浸于一种深秋的诗意里。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初识李清照便是从这首《如梦令》开始。学生时代的我对李清照了解不多,只是喜爱这首词,喜爱它的清新自然,喜爱它的朗朗上口,有种百读不厌的感觉。由这首《如梦令》这位清纯绝俗、风华绝代的女词人的形象在我心里便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带着一颗膜拜的心,我开始了对李清照人生历程,对她的诗心墨痕的探寻之旅。

说起李清照,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清丽、端庄,略带感伤的才女形象。她被认为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她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常言说得好,文如其人,李清照的词,也总是那样的清新、秀丽,那样的感伤、多情,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令数百年后的我们不禁为之动容。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也以她在诗词创造方面的巨大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

不仅如此,身为女性,李清照只能被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从无可能参加科举,步入仕途,更不可能像男性作家那样周游四海,广交朋友。然而她的诗词文章却总是透露出一种健朗、开阔的气质,总能表现出较为成熟的政治眼光与知难而上的政治勇气;她写作《词论》,大胆批评欧阳修、苏轼、秦观等一批杰出男性作家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她以为数不多的作品在古代词学史上自成一派,蔚为大家。

少女时代的清照过着无忧无虑的欢乐日子,《如梦令》追忆的就是她十五六岁时一次荡舟野游的情景。读着它,仿佛眼前一位素衣女孩儿隔河浅笑。比起偷偷游园的杜丽娘和孤独葬花的林黛玉,清照算是很幸运的了,更不用说还可以在风景佳处开怀畅饮。壮阔的齐鲁山川,涵育了她钟情于山水风物的童心和志趣,涵育了她乐观豪迈、狂放不羁的性格。如今再品这首词,明了其令人百读不厌的原因就在于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与激越。你看,天色渐晚,人亦沉醉,归舟误入荷花深处,一群露宿的水鸟惊飞四起,刹那间打破了万籁俱寂的水面,惊悸之余又让人感到多么欣喜有趣。同是诗中有画,“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比起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于静谧中,不是更给人一种灵动、雄劲之感吗?

新婚后的清照是甜蜜又善感的。清照十八岁嫁赵明诚,婚后他们志趣相投,感情深笃。正因为这倾心爱慕、诗酒赠和的温馨,才使婚后的久别更增添一种难以言状的无限愁怨。此时清照的作品多为惦念离别的丈夫而作,以寄离愁别绪的情意。而她的离情词毫无忸怩之态,大多由景入情,情景相生,了无痕迹,让人在凄美清丽的词句中感受那份思恋的真挚与凝重。“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春色虽好,可她独自伫立翠楼之上,眼见庭阶前春草绿了,暮色降临,长空的归雁已无影无踪。此情此景,又怎能不勾起她的无限愁思呢?雁且知归,人可知返?“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当夜深人静,落寞的秋千、静寂的巷子、洁白的梨花全沉浸在斜月笼罩之中,又怎能不触起离人的凄凉情绪呢?往日的欢声笑语似乎还在秋千上回荡,可今日只剩空荡荡的秋千独自对月啊!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最打动我的便是这句。“终日凝眸”的清照只有把满怀的愁苦和期待付之流水。同样感人至深的是《点绛唇》中:“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每每读到这儿,我便分明看见词人那望穿秋水的双眸,听到词人心底的声声呼唤。

宦途奔走所造成的远别,使原本活泼的清照变得愁苦而善感。随之而来的家庭变故,赵、李两家在政治上升沉进退惊心动魄的斗争,最终两败俱伤,使这对恩爱的年轻夫妻陷入到一场名誉灾祸之中。此时清照的作品中又多了一份凝重的伤感。“多少事欲说还休”、“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是啊,心事万千从何说起,只能任归雁过尽,心事还是“欲说还休”了。惆怅、担心、惊恐、思念,她难以入眠,只好借酒浇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酒意诗情谁与共?”等多首词中均能看到词人借酒浇愁的身影。让人清晰可见西风黄花之中、落日黄昏之后、夜色沉沉之时,一位眉头紧锁身形单薄的妇人把酒临风,感叹人生几何!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步入老年的清照更是饱尝辛酸。国亡家破夫死,珍贵文物散失殆尽,大病孤栖,颠沛流离。她的后期作品更是沉哀入骨,令人泪涌彻泉。《永遇乐》便是清照晚期词作的名篇之一。元宵佳节,避难江南的王朝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与民同乐”,大肆渲染节日气氛。可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热闹场景让女词人的心灵备受煎熬。她曾寄希望于朝廷,携带全部古董器物,跟随被金兵追得走投无路的宋高宗一起逃难,希望有机会把古董全部献给朝廷,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她曾寄希望于改嫁,想暂别往昔,寻找一个温暖的港湾抚慰那颗疲惫的心,可万万没想到遇人不淑,嫁了个不良之徒。她伤心至极,失望至极。“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词中一连串三个反问,一次比一次强烈。可谁能听到,谁又能理会一个弱女子仰望长天的声声扣问!“每逢佳节倍思亲”,可现在思念中的人在何处,人在何处啊?江山依旧,物是人非,而我现在是在哪里,在何处啊?“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倚在窗帘底下,她是听别人笑语吗?她分明是在听自己的心在哭泣!

亡国之痛、夫死之悲、流落之苦、谗言之毒,一连串悲惨的遭际之后,我们的女词人已经不是娇柔易折的闺阁女子了。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正视着严酷的现实,她学会了坚忍和明智。她的后期词作苍凉中透出坚忍不拔,愤懑中可见爱国热忱。她的思想情趣依然高雅隽逸,她的精神世界依然丰富多彩,她以旷达的精神境界和对人生的执着眷恋创作出不朽的辞章!

感谢命运吧,没有这段坎坷的命运,何以对人生有着如此真切的领悟?没有这段坎坷的命运,哪里会有“欲语泪先流”的泣血,哪里会有“酒阑歌罢玉樽空”的豁达,哪里会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等待,哪里会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惆怅……

不是吗?走近李清照,我们便触摸着一部厚重的历史,让我们在历史烟尘宋词风雨里,在广阔而深厚的人间尘世里,把思想向更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感悟历史的沧桑、人生的壮美,感悟天人合一的诗意,获得生命的体悟和精神的皈依。

作者单位:金昌市国家税务局